8月17日,法制晚报旗下的虫洞VR团队举办了一场小型的VR视频交流讲座。说小型是因为邀请的嘉宾只有两位,分别是UpanoVR(极图科技)的董宇辉和兰亭数字的庄继顺,但“小”又不那么恰当,因为长方形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还有站着的听众。
今年4月份董宇辉导演曾参加拍摄VR版《万水千山总是情》,这部片子因为黄晓明的加入引来不少关注,现场他也从以往的实战中总结了“那些年VR拍摄遇到的坑”。
现场嘉宾回答提问
曾经的那些坑
首先,设备不稳定。两年前,他前往马来西亚拍摄一个野外纪录,灵感来自于贝尔的《荒野逃生》系列。当地有一种巨型蜥蜴,身长可达三四十米,当时他们带了GoPro攒机的方案,去了迪加岛,用生肉当饵,然后放在相机的下方。用这种方法吸引了三十多条三四十米长的巨型蜥蜴,如果拍摄成功的话,会是不错的VR纪录片。但遗憾的是,GoPro续航时间很短,只能支撑二十分钟左右,在像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经常死机。他们想再拍,已经无法重新启动了。
其次,景深和焦点问题。他们尝试用多个全画幅单反做全景解决方案,它的优点是画质好,但带来的问题是景深太浅,稍不留意就会造成画面虚焦。而解决方法就是把光圈开到最小,尽量用大景深拍全实的画面,不过这对于灯光就会有极高的要求。
然而,对导演来讲,VR拍摄最痛苦的事情是不能实时进行监看。在用多台摄影机拍摄时,就只能用多个监视器分别进行监看,面对一大堆畸变严重的素材,导演基本就是在盲拍。于是他们用两年的时间去研发一体化VR摄影机,自己研发主板和实时拼接芯片,希望把过去VR拍摄的经验积累下来,让后来者可以借鉴。
关于VR版《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拍摄
UpanoVR将最新推出的Xone带到了现场,可直接观看VR直播画面
说到《万水千山总是情》,董宇辉表示充分准备比拍摄本身更为重要,这一点庄继顺也十分赞同。拍摄时会设计不同方案,因为不能“一招鲜”,他解释说试过很多方案,比如想要高画质的话,光圈一定要配置到最小,对现场打光的要求很高。
《万水千山总是情》的观众会跟着黄晓明穿越到1925年的上海,只能去影视城,影视城按照时间付钱,别人只需要付一段地点的钱,但对于VR来说,他们必须把整条街租下来。VR影视的美术置景和道具要比传统影视更重要,都必须经过精心的准备。
他还提到演员的调度问题非常难。因为想要呈现上海滩的全景,但上海滩又很大,需要很多演员,500名群演也显得不是很多。VR拍摄时间很短,但是准备时间非常长,每切一个镜头,观众需要反应5秒。长镜头对于演员也有要求,拍之前要进行无数次的排练。而众多群众演员的走位都要非常精准,这就需要很长时间的排练。
正如上文提到的,实时监看是个不小的问题。他们当时使用了Google用17个GoPro拼接的奥德赛系统,还用了很土的方法监看,每个相机连接一个iPhone,遇到线路问题,非常痛苦。
好的经验分享
最近,董宇辉导演带着团队前往西藏和柬埔寨进行拍摄,现场也分享了一些经验。
第一,场景要极致。VR视频里面没有蒙太奇、远景、中景等概念,而是全部展现给观众。在观看时,观众很容易视觉疲劳,所以场景非常重要,要很有视觉冲击力,最好挑观众不常见到的景色。
第二,角色互动一定要设计清楚。我们要给观众设计什么样的角色?它会和谁互动?以前有人用第三人称视角,两个人演,第三个人看,那么观众还是置身事外,这和传统影视没有区别,没有代入感。而国外的一些团队更多地设计第一视角,观众就是主人公,观众就是摄影机,可以借鉴。
第三,要注意视线的引导。360°的视频并不是全部都是有效信息,很多观众第一次看VR视频的时候,会有困惑:我应该看哪?导演们的方法是通过声音引导,现在很多VR头盔和平台支持360°声场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移动的物体,如蝴蝶和小狗来引导视线。
第四,需要注意拍摄的距离和高度。我们如何在VR影视里面体现观众和主角的亲密度?比如我们和女神级别的女明星接触,如果她离我们特别远,那么看了也不会有感觉,如果只有十公分呢?通过一些测试,他们发现很多人近距离接触女神会脸红。
他还讲到,摄影机的摆放高度也有讲究。尽管有人说VR没有构图,其实VR中的构图是通过其他方法展现。从摄像机的高度来说,要模拟一个人的正常视觉,需要考虑观众是站着还是坐着,身高和环境怎么配合,要精确到厘米,只有这样拍出来,体验才会好。
这次活动上,庄继顺也做了分享,但同其他活动分享内容相似,可参看《说好的用VR技术讲好故事,你却告诉我这是个大坑》一文。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