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师Richard Jenkins已经对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
两艘机器人帆船驶进了白令海峡,它们的任务是统计鱼的数量,具体来说,是统计黑线鳕鱼的数量。2500英里之外,Jenkins正在一个老旧的飞机库中,通过一个巨大的投影屏幕跟踪机器人帆船。
这个飞机库曾经是阿拉米达海军航空站的一部分,现在是Saildrone公司的指挥中心,而上述的机器人帆船,正出自Saildrone之手。
现在的硅谷,至少有20家公司正在追寻着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梦,但梦想并没有实现。不过,自动驾驶帆船却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地了。
Saildrone的机器人帆船一边统计鱼的数量,一边监视着以鱼为生的海豹。科学家们将异频雷达收发机安装在海豹头上,而机器人帆船跟踪收发机,就能监控海豹的活动,以获取更多数据。
去年夏天,Saildrone和美国国家海洋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将帆船驶进北冰洋,得出了一系列数据:温度、盐度、生物系统信息等等。如由人类进行,此次任务可谓极为困难、花费昂贵。
Saildrone自动驾驶帆船看起来颇像美洲帆船杯赛的参赛船,是一艘有着坚硬的碳纤维帆布的船。
当然,Saildrone帆船与参赛船最大的区别就是:Saildrone帆船上没有船员。它由操作人员在操作中心远程控制,通过通讯卫星收集海洋数据、模拟鱼类和环境。将来,它有可能被用来预测天气、进行石油、汽油工业海洋操作、甚至监督非法捕鱼现象。
Jenkins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相信Saildrone帆船能够收集科学数据,来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他展望这样一番景象:
数千或数万只帆船漂浮在海面上,构成巨大的传感器之网,覆盖世界所有的海洋。
现在,Saildrone帆船并不对外出售,但科学家、商业渔夫、天气预报从业者们纷纷愿意以2500美元每天的价格租赁。
早些时候,谷歌执行总裁Eric Schmidt及其妻子Wendy Schmidt向Saildrone投资了250万美元。最近,Saildrone又收到了来自三个风投公司(Social Capital、Lux和Capricorn)的1400万美元投资。
Social Capital创始人、Facebook前执行官Chamath Palihapitiya表示:
我投资Saildrone的理由非常实在。争论和猜测不能解决问题,实践才能出真知。 Saildrone帆船能够收集数据,只有得到了数据,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而Saildrone的每一艘帆船都安装着一组科学传感器,它能够将数据传回控制中心。
Jenkins表示:
我们直接将帆船驶入地球的脉搏中,这样才能感受地球的真正温度。
现在,Saildrone已经有了一批忠实客户。在Saildrone帆船诞生之前,它们收集海洋表面具体信息的方式非常有限;现在,收集的方式更加高效简单。
NOA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工程负责人Christian Meinig表示:
Jenkins拥有一艘很棒的船,但船上并没有安装科学传感器;而我们有传感器,但没有船。
现在,实验室已经让Saildrone帆船加入到El Niño项目中,来研究太平洋的温水模式。
1999年,Jenkins开始打造帆船,他的目标是打破世界帆船最高陆上航行速度纪录。2009年,他设计的Greenbird帆船以126.2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南加州的一面干湖上打破了此记录。
为了实现此目标并且让帆船保持平衡,Jenkins用一个固定的垂直碳纤维船翼和一个稳定器,代替了传统帆船,让船的速度超过了人工船员所能操纵的最大速度。
而这艘帆船就是Saildrone自动驾驶帆船的前身。后来,Jenkins降低了帆船的速度,让它能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自动驾驶。
去年,Saildrone帆船用42天的时间从加州的阿拉米达行驶到了赤道,一路收集了海洋表面的众多数据。虽然相比一般的科研船,Saildrone帆船的速度更慢,但科研船需要载着一大批水手和研究者,因此每天需要花费8万美元。
太平洋海洋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海洋学家Christopher Sabine表示:
自动控制的航行模式确实是一种超棒的方式。说实话,我们并不喜欢在大冬天出海,但自动驾驶帆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Saildrone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动驾驶船。加州公司Liquid Robotics曾经打造了一款叫做Wave Glider的自动驾驶船,其借助波浪,而不是风力推动行驶,能够载重100磅。而Saildrone的载重量比Wave Glider要多出一倍,速度也高出一倍。
Jenkins对Saildrone帆船信心满满:
Saildrone帆船将会为天气和气象预测带来巨大的转变,蕴含着巨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NOA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El Niño项目能够探索更多的海洋数据,创造数亿美元的价值。现在,科学家们需要越来越多海洋数据,因此,Saildrone帆船的前景一片光明。
Via:NY Times
。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