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高能】
2月28日时,《原则》的微信指数达到 3642188 次,「桥水」的微信指数也达到 300374 次。
七大网站的周销数据从之前的近万册攀升到近5万册,增长了500.11%;日销数据从1300册攀升到15000册,增长了1053.85 %。
多个高流量公众号发布关于作者瑞 · 达利欧(Ray Dalio)的这次来华演讲活动的内容。达利欧的《原则》为何成为爆款?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瑞 · 达利欧(Ray Dalio)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投资界的乔布斯」。
即使在对冲基金普遍亏损的情况下,由于大量投资美国和德国国债,雷伊·达里奥的对冲基金在2011年获得了约20%的投资回报率。
他的一些做法备受争议,包括召开录像会议、鼓励员工之间开诚布公,然而这种作风让他在最近市场动荡的背景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1949年,美国已经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达利欧出身在这时的一个美国中产家庭。
在他出生的6年后,乔布斯在旧金山出生了,和乔布斯一样,达利欧也在80年代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考验。
1982年,由于石油价格意外下跌、墨西哥比索贬值、利率上升等原因,墨西哥的经济梦在那时已被无情碾压。此后,拉美债务危机爆发。
「我当时认为经济和股票行情将大幅下跌,」达利欧说,「然而经济和股票行情却大幅上涨了!」
正是因为同年8月,美联储降息引发市场火爆行情,没有料到央行会兜底的达利欧的大笔押注失败了。
「我失去了自己的钱,也失去了客户的钱,」达利欧说,「我输得很惨,不得不从父亲那里借了4000美元。当时真是太痛苦了。」
但是时至今日,达利欧回忆起那一刻时,却把它看作是「在我身上所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
这件事给了他另外一个启示——从考虑「我是对的」,变成了考虑「我怎么知道我就是对的?」
他开始发现盲目的自信是灾难,认清事实要从自我说服开始。
经历了这次重大冲击,达利欧的「原则」思维也开始逐步萌芽。
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原则」
大约在25年前,我开始把我们决策过程当中的一系列原则给写下来,因为我认识到如果我的认知足够清晰,我就能理解这些原则是如何在历史中运作的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结果。
我希望这些过程和这些原则能够为未来发展起到一些指导作用,因为很多事情是会反复重演的。
我的目标是在一个极度透明和极度开放的环境当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关系,共同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大家看过我的书,就会知道什么是极度透明、极度开放。
在一个公司当中,每个人能够看到公司发生的一切,以非常透明的方式进行交流、决策和报告,知道公司所做的一切。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原则,我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原则对大家来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你们自己的原则。
如果每个人都写下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原则,然后把这些工作和生活原则转变成为一种算法,把这样的算法用于你的决策,这样做你就会非常强大。
迎接痛苦
对于痛苦的认知,是达利欧的原则的核心观点之一,他强调从痛苦中学习,他还专门写了一个简单的公式:
痛苦+反思=进步
达利欧建议我们,要迎接而非躲避痛苦;要接受严厉的爱。
达利欧是个对冲基金投资人,在投资上,他赚钱的次数比亏钱的次数多得多,但他还是说:「我现在只能回忆起那些失败的交易。」
他这么说就是强调,要从错误和痛苦中学习。
我们提升的过程,就是不断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当我们不愿意看到问题,当我们任由问题就那样在那儿而不解决,就是我们停止成长的时刻。
达利欧设计了一个「痛苦按钮」(Pain Tool)工具,来帮我们从痛苦中学习。
这个工具的做法是,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用它把自己的气愤、失望、沮丧等感受记录下来,以便稍后在心情平静之后进行反思。
极度的头脑开放
要做到极度的头脑开放,是为了看清现实,然后在现实基础上做决策。
与之对应的是,有的人「头脑封闭」,无法摆脱自己旧想法的禁锢,没有能力看到真相,看到可能的新世界。
在达利欧看来,有两个障碍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这两个障碍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一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过于自大而看不到现实;
二是我们的思维盲点,总有很多东西我们天然地看不到;
那么我们怎么克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障碍,做到绝对的头脑开放呢?
达利欧有一系列的原则可供我们参考:
-
我们的思维模式,要从说「我是对的」,变成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如果你不能在一种‘我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
-
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致力于做出最好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
-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到的最好答案。(重复)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
如何做出好决策?
关于这一点,达利欧讲了一系列原则,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他是这么说的:
用系统化、可复制的方式,把你所有的决策做好,同时还能以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描述决策程序,从而让处在同样情况下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同样的高质量决策。
他这段话有点拗口,我觉得要点有三:
-
要形成系统化、可复制的决策机制;
-
决策程序要能清晰、准确地描绘出来;
-
其他人也能用这套程序做出高质量决策;
1. 拼的是谁的改进速度更快
达利欧是一个对冲基金投资家,他面对的资本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要「综合分析眼前形势」,也要「综合变化中的形势」。
更重要的他说,我们要认识到,「你生命所有重要的东西需要以足够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超越平凡,走向卓越」。
简单地说,就是要看到,你关注的那个最关键要素,有没有以足够快的速度改进,它改进之后,是仅仅可以接受,还是很快就变成卓越水平?
2. 以原则为基础的决策
当谈到如何高效决策时,达利欧也回到了他自己说的「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他倡导的决策方式是「用原则来决策」
我们要考虑,遇到一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做,这里的原则是什么?更有意思的是,采用这种方式,每一次遇到这个情况时是,就是一次完善自己的原则机会。
他有特别的做法叫「可信度加权」。比如说,我们判断时要征求你和其他一个人的意见。如你同样的事情,你三次都做对了,而另一个人只做对了一次,你这次的判断权重就比那个人高几倍。
这样,达利欧就形成他的决策逻辑,从思考,到原则,然后变成算法。也就是逐渐地从个人的决策判断,变成了系统化、可重复的决策机制。
达利欧的这个系统化、可重复的决策机制,一个形象的类比是车里的 GPS 导航,它就是从个人思考、到一般性原则、再变成了计算机算法。
导航告诉我们怎么开车,它给我们的是建议,帮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沿着这个类比,题外话一句,达利欧认为,目前这个 GPS 导航还暂时不能升级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他说:「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要过度信赖它。」
如何不被时代甩在后面?
当人和机器的合作是非常强大的。你有一个想法把它写下来,变成一个算法,然后写入计算机,它会给你很大的力量帮你做决策。
因为计算机给你更多更加精确的信息,而且速度更快。但是,这些标准由你来决定。
如果你不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原则和算法,就会被这个时代甩在后面。算法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我觉得在未来,会变得和读与写一样重要。
因为,在机器的帮助下,人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所以,计算机和人结合起来,就能带来巨大的力量,会超过两者各自所能带来的力量。
《原则》一书中有句很精彩的话,说「要么进化,要么去死;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恒的事情,它驱动着所有的一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塑造者,然而自我进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有非常多的障碍。
我们一生中犯了很多错误,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这些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原则。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