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盼君安,相逢拥世界。
这是CMEF在展馆外的一句动人的欢迎词。作为疫情后首场世界级的医疗器械展会,2020年10月19日-22日,以“创新科技 智领未来”为主题的第8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简称CMEF)在上海举办。
本次展会展出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来自4200余家品牌企业集中展出了3万余款产品,同期召开了60多场会议论坛。这份官方给出的数据,足以说明,医疗器械仍然是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
既然是以“智领未来”为核心关键词,展会自然少不了“智慧化”的应用与解决方案。
以医学影像展区为例,本次CMEF集中展示了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5G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各类智能影像产品及技术,涵盖了放射、超声、核医学、分子影像、介入等细分领域。
本篇文章,我们将聚焦在技术更高端、细分领域最多的医学影像展区。从这场阔别已久的医疗行业展会中,我们能够看到多少行业的未来风向?
头部器械商的多元化探索
设备端的“提质”和“加速”,一直是器械厂商们不变的主题。GPS、联影、东软医疗等厂商,仍然是每年CMEF展会上,最“壕气”的存在。他们的展位面积最大,带来的产品种类也最为丰富。
在AI时代,这些器械商们愈加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互联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成为每次展会上的核心关键词。
先看GE医疗。
CMEF上,GE医疗推出了20款产品、应用以及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其中11款为最新发布的国产创新技术、设备,本土化意味明显。
GE医疗的战略布局主要有三大块:智能设备、智能管理以及智能临床,所以,这次展会上也有一一对应的产品,例如搭载TrueFidelity的APEX CT、高端3.0T磁共振SIGNA Pioneer Elite、APM资产云管家升级版以及CT影像智能分析LK3.0科研平台。
LK3.0科研平台是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LK2.0基础上的最新版。LK1.0主要针对肺结节、肺部炎症和肺功能损伤定量分析,LK2.0则是针对新冠肺炎。
而LK 3.0可自动识别患者肺部和呼吸道的微小病变并进行分级;标记患者肺部影像的定量数据,并从疾病科研出发,追踪数据变化,包括随访预后(如肺部纤维化)、评估肺损伤等。该系统可以直接对接院内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在不增加医生额外复杂操作的情况下,与医疗机构合力进行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以及预后的分析研究。
GE医疗中国精准医学院副院长赵周社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医学影像的未来是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特别对于危重病人救治,要研究疾病时,不能以产品为界限,这就是精准医学院成立的原因——以疾病为中心打破产品的界限。
而LK3.0则是承担了研究院为医院提供的“咨询”工作:从医生的需求出发,给医生的研究设计一套思路和工具。
另外,针对基层乳腺疾病筛查、诊断,GE医疗也推出了一款搭载AI算法的乳腺机产品Seno Crystal Nova。这款机器的推出,颇具“时效性”,因为每年的10月被各国政府定为“乳腺癌防治月”。而如何做好妇女的两癌筛查,核心在于强化基层医疗的辐射能力。
据雷锋网了解,这款乳腺机的AI算法是由GE医疗的合作伙伴——医准智能,基于Edison平台与GE医疗共同开发。
GE医疗中国女性健康及DXR产品总监王春波向雷锋网表示,这台乳腺机是由中国生产、供应全球,按照国际标准的乳腺影像诊断方法BI-RADS进行分类,涵盖了所有乳腺疾病,可以实现每天140人将近600个体位的检查,同时可以3秒钟就实现极速高清的诊断。
目前,这台乳腺机已经在江西婺源县妇幼保健院、桂林中医院、重庆涪陵中心医院等等多家医院投入到临床使用。
再来看西门子医疗。
西门子医疗在本次展会上的一大亮点,是在体内诊断和体外诊断的多款产品,以及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智慧影像链、智慧实验室、远程医疗、智慧医院建设、医院数字化转型。
而亮相的多款产品均为国内新近上市、国内首展,包括最新的PET/CT 、血管造影设备以及抗病菌支臂无线平板移动X光机。
早在2015年,西门子医疗在体外诊断领域对于数字化的设计就已经开始。针对检验科工作流程以及临床实际需求,通过“软件+硬件+服务”,对实验室的工作流程进行自动化。
本次展会上,西门子医疗与美康生物、复星长征签署合作协议。西门子医疗委托美康生物和复星长征生产运行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系统Atellica上的国产试剂。
雷锋网了解到,截止2020年6月,中国市场已经有超过400家自动化流水线客户,22家客户开展自动审核项目、17家客户开展自动质控项目、9家开展自动比对项目。
飞利浦则在今年发布无液氦磁共振Ingenia Ambition、领航CT后,重提了飞利浦星云平台(ISAI)这一一站式放射科全流程人工智能平台。
可以看到,这些顶级的医疗器械商,在这次展会上的重点略有不同。
但是,核心的逻辑仍然不变,那就是从管理、临床、科研、教学的全流程出发,用数字化的手段辅助医生诊断,优化影像工作流,进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医疗。
疫情催生下的移动化、便携化
移动CT车,可以说是疫情延续下来的时代元素。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移动CT车迅速投入疫区,快速有效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进行肺部CT筛查和专业化的分析诊断,并可通过网络和大数据实现网上阅片、远程诊断和分析研判,极大地缓解了疫区医院影像室和影像医师资源紧张,减少患者就诊时间、降低交叉感染几率。
作为上海的本土企业,联影医疗曾被誉为“国货之光”。进入会场时,我们就能看到左侧停靠的一款长达13米、承重可达25吨、搭载了联影天眼CT的大巴车。
“大”的不仅仅是这辆搭载智能天眼CT的客车,结合5G与AI技术,联影医疗还带来了集 “设备+AI+云+医生集团”四位一体的智能筛查分级防控解决方案。疫情期间,这一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上海公卫中心、武汉火神山等全国近100余家院,实现远程诊断超过20000余例。
把车开进会场的,还有赛诺威盛。
赛诺威盛智能车载CT是今年疫情爆发期,因抗疫一线需求在短短一周研发并实现量产的新品,是方舱CT更灵活的一种应用延伸,是医院快速扩充容量,提高应急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搭载智能处理工作站、赛诺云平台和5G技术的赛诺威盛车载全身CT即到即用。
移动化的实现,背后需要高可靠性的技术支持。
在5G、AI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与科技的结合将有助于医疗产业发展,将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远程医疗方案不仅解除了病患两地奔波的劳苦,并解决了一些地区医生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在疫情中得到充分验证的移动CT车模式,并不会因为疫情的缓解而就此消失。
除了CT车,随处可见的专科超声、掌上超声以及东软医疗的雷电方舱DSA等,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可以预见,医疗器械的移动化、便捷化特性,将会在未来得到常态化的应用。
大三甲和基层医院,不是单选题
王牌产品是一家公司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好体现。整体看来,上述几家的医疗器械商,仍然会在这种年度行业性的盛会上走出一条“高端路线”。反观国产的设备厂商,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深化,国产器械品牌正在崛起,它们的产品也越来越“能打”。
联影在现场发布了首台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中国首台超高端640层CT天河640、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uMR 9.4T、“准3.0T”探索磁共振uMR 660等多款新品。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搭载磁共振加速技术ACS的联影医疗3.0T磁共振在15小时内完成268人次扫描,单日扫描量为普通放射科4-5倍。
此前,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冯晓源教授在与雷锋网的一段对话中曾表示,医学影像AI的产业链中,除了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还应该关心的一件事情是帮助医学影像的设备公司缩短检查时间,整条产业链实现协同,才有更多变现的可能。尤其对于磁共振来说,提高成像速度、减少患者焦虑尤为重要。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也表示,“东软医疗作为领军企业,造出高端的产品,代表医疗装备行业的实力和水平;同时也用高科技,造便宜的产品,使得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
(NeuViz Epoch 无极CT)
例如,东软医疗推出的NeuViz Epoch 无极512层全景多模态CT、高端落地式血管造影系统——NeuAngio 30F 汉·光武、NeuWise PET/CT苍穹之眼等,已经完全具备了顶级器械商们的实力。
明峰医疗也在CMEF上发布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超高端256排CT。该产品带有真球面探测器和量子能谱技术,其自主研发的神光256排探测器采用了球面设计,保证了Z轴方向上的弧面设计。该设计下,X射线能够垂直入射到每个晶体像素上,进而有效避免锥形束伪影的产生。
当然,基层市场的市场,GPS们仍然不会放弃。为了夯实基层医疗的底盘,GE医疗推出了鎏金CT,从64排及以上设备商移植了多项硬件技术和智能应用,包括液态鎏金球管、高清快速扫描及智能化流程工具,其中AI辅诊功面向基层医疗的能力问题。
进口替代,是未来十年的医疗器械发展的核心词。但是,对于顶级和国产器械商们来说,大三甲和基层医院,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
正如GE医疗的鎏金CT,器械巨头们手握高端核心技术,如果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或者仍然可以实现一种“降维打击”。因此,对于国产品牌们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议价能力,积极拓展增量市场,依然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只要99万8”,器械也能玩转跨界营销
你能想象,在手机上买一台CT吗?
在以往的印象中,CT/MRI这些“大块头”动辄千百万,即使手上有一个“小目标”,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买买买”。
不过,这一次,东软医疗率先走出一步。在这次展会上推出,尝试构建一站式创新型医疗采购模式。商城可提供东软医疗产品、临床、资金、服务四大解决方案,并实现了一站式在线咨询、下单、支付和服务,大大优化了采购流程。
在CMEF现场发布期间,东软医疗智选商城特推出“2亿补贴惠民营”活动,线上采购数字九能CT,仅需99.8万元,着实玩转了一把“跨界营销”。然而,就和互联网医疗一样,这样的一种模式能否奏效,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医疗行业的“触网”总是会比其他行业更难一些。
尝试“跨界营销”的不止是东软医疗。
GE医疗也与京东健康合作,通过电商模式销售大型企业产品。此外,京东健康还与西门子医疗的合作方高尚医学影像签署合作意向,促进线上问诊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影像检查。
京东健康还整合专业供应链、全渠道资源等优势,为医疗器械品牌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自2012年起,与京东合作的鱼跃品牌,入驻后年复合增长率超100%。
近年来,京东健康联合鱼跃开展一系列等营销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鱼跃还借助京东C2M反向定制能力,积累用户数据和反馈,打造出鱼跃低频理疗仪、血压计、制氧机等多款C2M产品。
医疗AI厂商的“头部效应”
科技为医疗带来的众多变革中,医疗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情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医疗AI企业越来越向头部靠拢。
在这次展会上,腾讯觅影、商汤科技、科亚医疗、深睿医疗、汇医慧影、柏视医疗、医准智能等企业陆续亮相。
腾讯觅影发布了最新的影像云产品,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影像档案管理;同时还设立开放实验室,面向科研机构、高校、科创企业开放腾讯储备的医学AI能力,帮助行业批量孵化医学AI应用。
另外,包括基层AI导辅诊系统、肿瘤助手、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以及智慧医保等腾讯医疗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也一同展出。
腾讯医疗副总裁王少君表示,腾讯觅影、导辅诊系统、肿瘤助手等多个医疗AI产品已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结合的可行性,腾讯希望加深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开放合作,一起做好医疗AI的"应用题",依托腾讯觅影开放实验室,打造覆盖医疗健康全流程、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商汤科技是首次亮相CMEF展会,推出了面向医院综合场景的“商汤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其中,AI数字人首次登场,可以为患者进行分诊导诊。“商汤就医一脸通”也与医院叫号系统联动,解决“三长一短”的就医体验问题。
其底层,仍是以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和医院智慧运营两大系统为核心。
深睿医疗携前不久发布的冠脉CTA产品参展,目前已有十多种涵盖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医疗AI产品,覆盖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女性关爱、儿童关爱等方向,构建的AI产品矩阵规模初显。
在深睿医疗的旗舰产品中,Dr.wise 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新配置了“危急值”、“AI质控”等新功能,其中“危急值”功能可警示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AI质控”功能则是从影像呈现效果层面切入对阅片质量进行把控,降低由于拍摄的影像质量不佳,如曝光过度、体位不正、有遮挡物等问题造成的医生及患者时间损耗。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入驻GE医疗Edison平台的医准智能。
医准智能CEO吕晨翀表示,影像设备智能化升级是大势所趋。在CMEF上,医准智能发布了胸部DXR多病种智能分析系统、胸部CT多病种智能分析系统,以及达尔文智能科研平台2.0系统三款产品。
汇医慧影则是展出了包括Dr. Turin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NovaCloud®智能影像云平台、RadCloud®大数据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在内三大产品体系。
柏视医疗则是展示了从图像处理、辅助诊断、精准治疗等流程,推出了“智能影像后处理系统、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放射治疗智能辅助系统、手术智能辅助系统”等解决方案。
在三类证上有所突破的科亚医疗和安德医智,也在这次展会上展示了自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拿证只是商业化的一个前提,对于率先“拿到船票”的它们来说,教育市场和用户体验这些事情,需要不断地做下去。
实质上,医疗AI现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问题仍然存在。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表示,来自纽约市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对人工智能算法缺少一定的透明度提出质疑。
而且,在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AI企业的投资频次仅为2018年的30%。今年1到4月,AI企业种子轮/天使轮的投资事件仅占2019年的34%,大家更加关注有成长性人工智能企业。
从上述几家医疗AI企业的动作来看,技术创新进入一种平稳阶段,更多是在已有产品线上进行功能的迭代更新。
刘士远教授表示,早期成立的AI企业在技术、产品、资本的助推下,落地场景和商业形态基本形成,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高成长性逐渐形成。未来,医学影像AI产品的趋势将是以患者路径为核心,融合多模态的数据和先进的算法技术,覆盖全流程的决策环节。
随着各大器械厂商在算法层面的不断精进,医疗AI企业在自身的“内功修为”上仍然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真正和医生打成一片,理解医院的全局思路。
源头供应商的能力,再次被想起
医疗器械产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复工复产难,受到较大冲击,更难以持续满足短期内急剧增长的产品需求,例如当时全世界都需要的一台“呼吸机”。一台呼吸机相当于一个精密的气体输送工控系统,有上千个零部件。
可以说,没有压缩机、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供给,即使技术再先进也无济于事。
以CT为例,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患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CT球管的需求急剧上升。
Dunlee(当立)是一家于一九四六年成立的美国企业。自成立之后,成功开发制造出放射显像球管,并打入高端CT市场,后来在世纪初被飞利浦收购。市场上很多人了解Dunlee是因为它的CT球管,以及GE、西门子的CT替代球管业务。
Dunlee中国区销售总监邓凯在展会上也表示,Dunlee不做生产代工 ,但是几乎能提供大部分的影像设备核心部件。换句话说,可以帮助客户构建一个影像链。以CT为例,可提供X射线管、高压发射器以及接收射线的探测器。
作为医学成像设备核心部件提供商,Dunlee在CMEF上带来了CT、MR等领域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从入门级到高性能的多款球管,如CTR1600系列、CT5000 、CT8000, DA200系列以及S 532/Akron 系列替代球管。
此外,现场还展出了产品组合Xpert-CT 8000、Xpert-CT6000 、Xceed-CT4000以及2D钨防散射滤线栅。
除了新产品,Dunlee也引入了整合解决方案“Dunlee Solutions+”(当立解决方案),这是面向中国本土化的一步棋。
实际上,不同组合的核心部件,对于扩展中国医疗市场非常重要。在中国医疗改革要求全覆盖的大背景下,高、中、低端的产品策略,能在最大程度上探索中国需求不平衡的医疗市场。“公司的愿景就是要追求最好的成本和最好的性能之间的搭配,更多地追求可靠性、可操控性、经济效益。”
除了Dunlee,还有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京东方。
除了主营业务主板,近年来,这家公司已经将显示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和医疗健康服务相结合。
在这次展会上,京东方拿出了X-ray平板探测器背板、生物检测解决方案、智慧康养社区解决方案、智慧急救解决方案,以及智慧病区解决方案、智慧门诊解决方案等。
在X射线成像应用中,京东方展示了1417、1717、4317等多款X-ray平板探测器背板产品(FPXD)。通过优化面板工艺及CsI(碘化铯)技术,FPXD可大幅提高X射线光转化效率,降低所需X射线剂量,从而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伤害。
同时,京东方还采用IGZO材料代替非晶硅半导体材料,实现高帧率动态医疗成像,为医生在心脏支架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医疗过程中提供更清晰而精准的病灶图像。
与在聚光灯下的众多医疗大设备相比,源头供应商等产品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话题度。但是,正如Dunlee中国区销售总监邓凯所言,在疫情的考验下,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经历了疫情“大考”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从危机中孕育新机。
这就需要,这次参展的4200多家企业,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创新发展、推进提升,为大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价值。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7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