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新十年」:事、式、势

安防「新十年」:事、式、势

征战功夫的精彩,既在胜负,亦在胜负背后的战略、逻辑与眼界。

中国安防鏖战二十年,时代分隔符不外乎三个:模拟化、数字化、智能化。

过去三年,安防智能化之变革悄然印刻于「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之上。

它如行业的一面镜子,丈量着安防火速发展的时代脚步。

今年9月5日,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于杭州成功召开。会上,代表安防新十年的15家头部企业,承载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期盼,交出了一份份真挚答卷。

他们有人向行业首度分享了过去的成功经验、技术思考;也有人谈到了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行之有效的模式打法。

譬如大华股份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殷俊,他就形象地描述了AI在安防落地的各个阶段,并引发了不少从业者的深度共鸣。

从AI 1.0阶段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2.0阶段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到当下3.0阶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殷俊之外,谈起AI落地、安防未来,其实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副不太一样的盛世图景。

作为安防智能化转型的见证者,峰会结束之后,雷锋网AI掘金志也收到了来自行业上下游不少从业者的独到见解、深刻思考。

由之,我们将其汇总、梳理,希望能够透析演讲嘉宾的弦外之音,考察字里行间的深意所向,并总结出本届峰会鲜活的应用实践。

或许,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和我们一起,重新审视安防视界。

一、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360城市安全集团副总裁、360视觉科技总经理邱召强在本届峰会上提出“当行业正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先进性时,是否也要考虑它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隐患?”这个极具建设性的话题之后,安防从业者田刚思忖良久。

他告诉AI掘金志,技术无法做到完全无罪,当视频监控遍布越广、获取的数据愈多时,如何守好行业底线、公民隐私,是行业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

诚然,当前AI落地能力与用户需求尚存较大差距,前者还需面对低成本、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管控等挑战。

具体来看,最为核心的痛点有二:其一,数据不够多元,且异常封闭;其二,缺乏优质数据,算法难破瓶颈。

一方面,AI在安防行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做好AI所必须的数据养料有限且质量较差,不同数据源之间存在难以打破的壁垒。

除了少数几家拥有海量用户、具备产品和服务优势的企业外,大多数中小型AI安防公司难以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跨越AI落地的数据鸿沟,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重视数据隐私和安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一系列条例的出台更是加剧了数据获取的难度,这也给AI的落地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何解?

在本届峰会演讲嘉宾——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首位华人理事会主席杨强教授、平安科技副总工程师王健宗看来,联邦学习技术可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选择。

通常,智能摄像头产生的数据会被上传到后台服务器中,然后由部署在服务器上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一个模型,服务商根据这个模型为用户提供服务。

这是一种集中式的模型训练方法,这种方式很难保证数据隐私安全。

同比之下,联邦学习不会让数据直接发送到后台,而是在每个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进行训练,并加密上传训练模型,后台会综合成千上万的用户模型后再反馈给用户改进方案。

相较传统学习模式,联邦学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五处:

1、在联邦学习的框架下,各参与者地位对等,能够实现公平合作;

2、数据保留在本地,避免数据泄露,满足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需求;

3、能够保证参与各方在保持独立性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与模型参数的加密交换,并同时获得成长;

4、建模效果与传统深度学习算法建模效果相差不大;

5、联邦学习是一个「闭环」的学习机制,模型效果取决于数据提供方的贡献。

换句话说,传统方法之下,用户只是人工智能的旁观者,即便参与也存有风险;而在联邦学习场景下,每个人都将是驯龙高手。

二、算力下沉,AI芯片专用化

前两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上,算法作为最高频词汇,被各大玩家频频提起、展示。

今年这一态势得以平稳,转而向算力趋近。

西部数据智慧视频产品首席技术官孙煜提到,人工智能在安防行业的应用主要有四个要素:软件、存储、芯片、厂商。

在他看来,软件提供高效实用的算法,海量数据需要被存储才能利用,芯片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功效,厂商集成以上要素才能让AI真正落地。

算法、数据、存储问题目前基本可以得到完美解决,而芯片还是AI安防大规模落地的最大阻碍,没有之一。

大趋势下,比特大陆AI业务线CEO王俊认为,安防行业已经完成从看得清到看得懂的阶段,未来在更多专用AI芯片加持下,可继续实现看得快、看得起。

人工智能时代,发展AI芯片,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市场需求。

1、实现商业价值与场景应用的无缝融合。

通常,为了寻求商业价值与场景应用的效益最大化,在实现相应功能时必须选用性价比最好、性能功耗最优的硬件来满足。

实际情况是:在采购量未能达到一定指标时,大多数供应商的优质芯片不会切入,即便切入也价格不菲。

也就是说,在做相应的智能化升级时,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AI芯片种类较为局限,以至于价格偏高且不好用。

2、打破算力垄断,提升企业造血能力。

数据、算法、算力,这是已被公认的AI发展三要素。

在算法及数据层面,中国企业表现一直可圈可点。相比之下,算力市场风险巨大,它的战斗程度和迭代速度较摩尔定律更为惨烈。

过去几十年,算力层面的角逐与中国厂商基本无关,海量市场大多被国外几大厂商垄断。

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防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指标、稳定性、能耗、成本等。

幸运的是,这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在数据、算法层的领先已经满足不了产业竞争的现实需要,国际政治不时的压力也会让原先健康的产业链分崩离析。

摆脱海外芯片商们的控制是必行之路,自研AI芯片的面世、落地,对缓解芯片禁运担忧有重要意义。

同时,需要指明的是,一直以来市场上大多都是通用型AI芯片提供人工智能计算所需的算力,而针对某些场景的专用AI芯片较为匮乏。

AI芯片发展后期,用户关注的一定是真实场景下的综合效果,而不仅仅是计算加速。

具体来看,通用型AI芯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四个问题:

一、通用型AI芯片无法和数据产生高效、深度连接。专用AI芯片通常针对某些场景做定制化处理,对于数据的理解、分析、处理更为透彻、精准。

二、通用型AI芯片无法与市场产生紧密耦合。通用芯片的作业模式是1对N,很难与部分市场环境产生强粘合关系,无法强聚焦。

三、通用型AI芯片缺乏优质算法。芯片是框架、算法是灵魂,没有灵魂的框架难以产生足够价值,必须借助和算法强粘合的专用AI芯片才能实现潜在潜能。

四、通用型AI芯片功耗过大、对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度不够。前端感知对功耗、散热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到极致;另外,产品落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工程问题,比如外界气候、温度等都会成为关键因素。

类比一条公路,AI芯片的集成好比是铺上了柏油,但车辆通行时除了对于路面的高要求,还有对于路牌、路标、服务区的需求,而这些在实际过程中,都得不到很好满足。

受限于国际关系的不断趋紧,海外厂商们不时给行业来一次釜底抽薪,在AI芯片选择上,部分优质产品受困,替代方案亟需补强。

提到芯片就会涉及产品,涉及产品就离不开解决方案,未来在算力选择上,安防云端方案怎么做?边、端方案怎么做?这也将是一个不得不去思考的命题。

三、碎片化市场与城市物联网(AIoT)

“大平台,重软件。”

这可能是绝大多数观众参加峰会后的第一感受,这两大特色或也成为对抗安防审美疲劳的主要组成元素。

万物互联时代,摄像机成为机器之眼、AI进化成机器之脑,同时安防边界越来越宽、愈加模糊。

面对泛安防场景下的海量市场需求,如何解决场景碎片化问题?如何解决需求差异化难复制问题?是继续构建信息烟囱,自己拉队伍做定制还是软硬解耦,开放平台做生态?

从本次峰会多数演讲嘉宾的分享内容来看,基本也已有了最终答案:各自为政,行业发展必受阻碍。

每家厂商在推进自身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时,或多或少地都需对软件平台极其配套的硬件设备进行整合,整合方案的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标准也越来越趋于统一。

大厂商制定标准,小厂商兼容标准的合理产业模式将逐渐形成。

本届峰会之上,华为机器视觉领域总裁段爱国便提到,未来行业还需继续软硬解耦、继续开放平台、继续赋能开发者。

在他看来,构建一个真正的智能世界,有三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或者基础框架技术:一是万物感知;二是万物互联;三是万物智能。

智能世界向前迈进有三大核心技术:以全息感知为核心的机器视觉;以万物互联为基础的移动无线通信;以及万物智能的AI技术。

大背景下,华为安防产品线更名“机器视觉”,聚焦打造两个核心能力:一是前端的全息感知能力,二是在后端用数据驱动,反作用于物理世界,以驱动智能世界。

商汤科技智慧城市事业群产品副总裁朱鑫则直接总结了推动“城市智能化变革”的三大支柱系统。

一是新一代的联网汇聚平台。视觉数据是城市最丰富的数据资源,前端设备收集的数据通过联网汇聚,形成城市动态的数据资源池,动态数据经过AI系统处理后,成为城市数据资产。

二是超级计算底座。每个城市需要一个新型的超算中心。

三是城市级算法系统。系统有三大板块:城市的主算法系统、城市级场景算法系统和通过融合、关联、决策,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的算法系统。

以城市为单位,旷视副总裁那正平也提出,构筑城市大脑需要围绕“条”和“块”打造城市级的超级应用,验证产品、实现单一场景闭环,最终逐渐沉淀出城市级和建筑级AIoT操作系统,实现城市物联网的闭环。

据悉,旷视已经发布了自己的城市级全栈解决方案,名为“城市物联网操作系统(CityIoT OS)”,目标是成为“物理世界的Windows”。

无独有偶,云从科技安防行业部总经理李夏风也谈到了城市大脑的落地实现。

他认为,城市AI大脑的落地将会通过人机协同,分为三部分来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

人机协同中,各个行业的专家、以机器代表的AI知识服务和用户,三者形成一个闭环。

专家首先把知识赋能给机器,机器转换成智能化产品并提升客户的体验,用户从中反馈出个性化的需求,后续提升专家的效率并反哺到产品或服务中。

智能化终端设备收集数据,同时也是人机交互的入口,云端大脑是整个数据的汇集、分析、提炼的中枢,当数据大脑经过分析,形成相关的服务后,通过嵌入式的模块,即AI平台,实现人机协同在各个场景落地。

澎思则基于对普惠AI的理解,构建了澎思AIoT生态平台,包括四个关键能力:

第一,智能视图大脑。算法会从云、边、端三个维度全链条嵌入;

第二,全系列自研的智能边缘设备;

第三,打造云端智能服务的开放平台;

第四,后端建立数据管理平台,使得数据在AI、硬件以及云服务能够充分地流动,实现业务和训练数据的并轨。

澎思科技副总裁曲瀚认为,AI普惠的产品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极致产品体验;二是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能力。

实现AI普惠的终局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万物智联,所有的AI终端实现在线化;第二,推动AI算法向通用智能算法演进,降低机器学习的成本,提高泛化能力;第三,构建一个丰富的产品生态;第四,场景的联动和重塑。

华为、商汤、旷视、云从、澎思,在AI城市舞台之上,谈不上对标,打法也不尽相同,但各家想要实现的愿景显然是一致的。

四、应用为王,落地成核心标准

杉地科技CEO傅剑辉告诉AI掘金志,从今年的峰会分享内容来看,大家皆具一个共性,基本都在面向实际场景,做应用型AI解决方案。

当海康提出「赋能数字转型,服务千行百业」、当大华开启「AI 行业应用,产业升级」之旅、当宇视直截了当地提出「AI 如何得到人民的好口碑」。

行业三大龙头站在2020年这个时代节点之上,已经吹响AI落地号角,沿着战略路径,一往无前。

具体来看,海康分享了他们在水利、能源、物流、社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近十个解决方案。

海康威视EBG解决方案部总裁李亚亚认为,AI应用的落地,最终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

即通过产品和系统,解决用户场景化、差异化的需求,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技术革新的红利,帮助用户实现业务价值回报。

大华也提出,AI 3.0阶段,应该是应用主导个性化和AI解决方案的敏捷交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构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端到端体系化能力,大华已经在四个方向做了重点布局:系统架构、数据智能、智能工程化、智能技术。

宇视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姚华回顾了2018年提出的AI与安防的七座大山,并指出如今视图数据全链路计算逻辑已经形成,AI在安防已经从0跨越过1。

眼下,宇视的AI部署已经在从城市到郊区、乡村,解决群众的小事和琐事。

同时,的卢深视CEO户磊还在会场介绍了他们在大库时代,落地千万级刷脸系统的技术剖析与建库经验。

灵伴科技公共安全事业部总经理刘叶飞则直接戴上了他们推出的全球首款光波导形态的AR智能眼镜,完成了这次演说。

AI与安防的融合,上半场拼技术、下半场拼应用。

下半场的AI比拼,在于能否落地、能否变现、能否产生数据、形成价值,构建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突破,创造的是蓝海市场;产品、应用的差异化,才最终决定企业能够走多远。

通过本届峰会来看,不管是头部企业还是AI独角兽,基本都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核心能力打通行业上下游,最大化地发挥自身在应用场景中的价值。

毕竟,所有技术的归宿,最终都需要用销售数字说话,用市场占有率说话。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133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11:08
下一篇 2021年8月12日 11: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