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是意味深远的
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希望不是随波逐流。
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建设银行已成立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信科技),注册资本16亿元,并于2018年4月18日正式亮相。
在定位上,建行将建信金融科技称为“赋能传统金融的实践者、整合集团资源的链接者及推动银行转型的变革者”,在金融与科技的各细分领域不断深耕融合,以创新的产品,支撑建行集团;同时,期望通过内部科技积累,以共享的平台给同业提供技术输出。
据介绍,建信金融科技之于建行,应扮演类似平安科技在平安集团中的角色。据悉,创立初期,建行将原总行直属七个开发中心与一个研发中心近3000名员工划转至建信金融科技,主要服务于建行集团、各子公司和合作伙伴,并提供科技输出等外延性服务。
那么,建信科技主打的市场策略会是怎样的呢?金融科技市场中,各路玩家、各个垂直领域、产业链条
首先,目前看来,众所周知,金融科技输出的模式中,一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兴业数金、招银云创等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以及腾讯金融云、阿里巴巴金融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系公司,以云平台为基础,整合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输出的格局。
关于建信金融科技的现有介绍中,未有提及云计算平台服务。所以,这也意味着与当前以基于云平台整合AI、大数据等应用来做技术输出的路子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市场中,也遍布着垂直于面向各银行业务细分领域的创新创业公司,包括征信、风控、反欺诈、智慧营销、人脸识别等技术提供商。那么,建设银行这3000人的IT团队,会是都围绕这些细分领域而进行基础研发,以孵化成熟的工程化方案吗?
事实上,金融科技的含义不止这么局限。现在热热闹闹的市场中,有一些银行转型的根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雷锋网此前报道《农行、招行已大规模应用“刷脸取款”,中小银行为何还未上道儿?》中指出,中小银行的开发能力和技术实现速度远不如大行,它们无法应用很多的前沿技术,其中重要原因是还无法将新技术部署在全渠道中。
目前银行平台普遍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智慧柜员机、ATM等等,如果要应用AI、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银行后台至少需要解决传统架构的升级和统一。只有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使得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用户画像解决方案等新技术应用,前端渠道统一共享后台的数据和技术。
全渠道部署技术壁垒比较高,很多中小银行目前并不具备足够强的能力去做这么大规模的技术开发,而且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然而,前期的信息化基础缺乏,谈“上云”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建设银行有可能会花精力解决这个问题吗?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建行称,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这样的背景:2017年,建行花了6年时间搭建的新一代核心系统竣工,全面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为应对互联网的跨业竞争,该行启动金融科技战略,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方案。
建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兼建信金融科技副董事长朱玉红介绍,这个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对建行现行治理结构一个大的结构性优化。
《上海证券报》报道指出,在朱玉红对建行金融科技战略及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相关功能表述中,“提升企业级管控能力”出现的频率极高。
以业务流程改造为例,建行原来有一万多个业务流程,各业务品种有自己的凭证及风控要求等。在完成企业级整合后,一万多个业务流程形成了800个标准活动,各类业务基于自身的要求,可以通过标准模块进行集中的调用和配置,大大优化了内部工作效率。
这是从银行自身运行效率的角度,对于银行客户而言,“智能化”体验也蕴含其中。
如果建行沉淀了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实现如此灵活的企业级管控能力。那么,建信的科技输出,重点是否会集中在帮助中小银行重构中后台设施,促进银行信息化改造?
如果是,这样的意义可谓大行之担当,比所谓AI升级等转型更为根本性地帮助银行机构自我颠覆。
但如果瞄准的市场不是这个,那耐人寻味了。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