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折叠

“蚂蚁”折叠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按:本文作者洪偌馨,来源微信公众号“馨金融”,转载已获授权。原文标题为《蚂蚁“折叠丨馨金融》。

简单以金融公司或科技公司来界定蚂蚁金服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不管是金融能力还是科技能力,其实都已经内化进了这个生态里。

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从支付工具到金融科技巨擘,从Fintech到Techfin,关于这个身份问题的争论就未曾停止。而最近,接连曝出的两则消息又把这个终极一问放在了台面上。

这一边金控集团监管首批试点名单流出,蚂蚁金服位列其中。官方盖章,这是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另一边则传出消息,蚂蚁金服Pre-IPO融资已经于近期敲定,投后估值约1500亿美元。资本投票,依然按照科技公司的估值。

其实,不只是蚂蚁金服,关于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和边界一直是业内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关乎这些公司估值的高低,行业的走向,更关乎监管的标准。

虽然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可能依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身处这个市场中的各方,监管、资本、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都用行动表了态。

今天在推送前看到新闻,蚂蚁金服跟浦发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前者将优先向浦发银行开放金融科技能力,其中包含:人工智能、供应链合作、生物识别、数据风控业务等方面的合作

印象中,这已经是蚂蚁金服本月签约的第三家银行了。前面还有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在之前还有建行、工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等。当然,要算上这一年里其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牵手”的案例那就更多了。

从最早“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到如今全面战略合作,这背后的变化是这几年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周期与互联网科技浪潮的大碰撞,也是金融科技进化的结果。从这个维度来看,至少金融机构不再把金融科技公司划归到同类了。

1、商业的演进与平衡

金融科技本就是一个“混血”词,这一点从它的英文Fintech(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的合成词)中感受更为直观。其实,这种组合并不鲜见,例如,生物科技、航天科技等等。但为什么落到金融领域就引发了那么多的争议?

关于这个问题,最通用的一个解释是,互联网无边界、平台化的发展属性与金融有风险边界、有杠杆控制的内生属性天然矛盾。这也是长久以来,业内各方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莫衷一是的根源。

但事实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必然要不断通过数据和信息来“喂养”才能完成迭代升级、才能变得更精准,进而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而这种成长方式又决定它的发展属性。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割裂地来看金融科技便永远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经过海量数据验证和一定周期锤炼的风控模块有哪家金融机构敢用呢?

如果倒回去看五六年前,余额宝、退运险、阿里小贷等产品的出现,自己上手做都不是蚂蚁金服的第一选择。例如,退运险的初代版本是跟华泰保险合作的,阿里小贷的雏形是阿里巴巴跟建行合作的商家贷款。

从跟机构合作到自己来做,再到今天的TechFin,这个变化的背后是这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和新经济时代的大爆发、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周期与互联网科技浪潮的大碰撞。

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可避免、无法快进的商业进化过程。

以蚂蚁金服理财平台为例,其实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进化。从2013年与天弘基金合作上线的余额宝、到引入更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招财宝、到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聚宝”、再到去年向金融机构开放自运营平台的“财富号”。

经过这一系列的演进之后,现在的蚂蚁财富不管是从合作方式还是盈利模式上都更平台化,更接近“连接”的本质。

目前,蚂蚁财富平台合作的基金公司超过 100 家,引入基金超过 2600 只。而蚂蚁金服除了提供渠道、导流之外,还开放了包括用户触达、数据和营销等一系列技术支持。根据2017阿里开放日披露的数据,合作机构的用户转化率提升了69%。

所以,今天再谈金融科技公司的身份问题,可能我们需要用一种发展地眼光来评判,可能需要在金融与科技之间找到一个理解的平衡点。

单从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来看,它就是一个有别于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第三类存在。比如,发展方式平台化,盈利大部分来自技术服务,但同时涉及金融业务的部分也要持牌经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就像很多年前,谈及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总是泾渭分明,在外界看来双方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更别提合作了。可是,不过几年时间,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但全面牵手金融科技公司,自己也下场做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2、折叠式的蚂蚁生态

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也可以看看它的商业逻辑,简单来说,看看它靠什么赚钱。当然,对于蚂蚁金服来说,界定它的身份很难,描述它的商业形态其实挑战更大。但我想,后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家公司。

作为一个金融科技领域的观察者、记录者,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苦于难以用几句话说清楚出蚂蚁金服这个庞然大物究竟做了哪些事。直到最近看了一份中信证券的报告,给蚂蚁金服模式做了一个生动的总结:折叠式的生态。

报告里把蚂蚁金服分为了四层架构的可扩张生态:

第一层:以支付宝为载体的超级入口——移动支付;

第二层:包括理财、消费信贷、保险在内的产品平台;

第三层:包括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在内的支持系统;

第四层:基础设施,即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和 IoT 等。

“蚂蚁”折叠

围绕这四层系统,可连接衣食住行的全生活场景。从场景中产生金融需求,然后用数据驱动开发和满足需求。而每一层的业务架构又是一个独立的,基于底层技术的开放平台。

报告以第一层移动支付举了个例子,产品层提供的金融能力,支持层提供的信用、风控和运营能力,基础设施层提供的底层技术,都对生态伙伴包括商户和 ISV 开放。

“蚂蚁”折叠

根据蚂蚁金服披露的数字,截至 2017年末,就移动支付这一板块,蚂蚁金服开放平台开放接口/接口包1500+,活跃的服务商超过17000家,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日调用量超过9亿。

看着是不是觉得眼花缭乱?简单来说,蚂蚁金服从超级入口——支付,到底层设施——云,既自成体系又是一个可以不断向外延展和开放的生态。都可以连接不同的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技术、渠道、能力支持。

而这只是国内部分,随着蚂蚁金服的国际化,目前已经在印度 (Paytm)、韩国 (KakaoPay)、泰国(AscendMoney)等8个国家或地区投资布局了海外版“支付宝”。

中信证券认为,理论上,海外8个钱包都可以形成四层架构的闭合平台,而这与国内的体系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折叠式的数字金融生态。“随着协同效应增强,平台变现效率将被乘数级扩大。同时,折叠式架构也将提高蚂蚁生态的反脆弱性。”

说到这里,大家还会简单以金融公司或科技公司来“标签”它吗?其实很难,因为不管是金融能力还是科技能力其实都已经内化进了这个生态里。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350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17:46
下一篇 2021年8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