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热播港剧《溏心风暴3》里有场张力十足的对手戏,是“暴发户”痛骂“没落贵族”不敢北上发展,业务开展永远慢人家一拍:“执输行头,惨过败家(行动缓慢、思想落后)”。
且不细说主创们在剧本中到底影射了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戏其实也反映出了近年来业界对香港金融业的印象——往日的“开放先进”,渐渐变成“固步自封”。内地的金融科技水平已经凭借移动支付迅速拉开数个身位,香港号称“绝不落后”,祭出七大举措发展金融科技,那么率先推出的虚拟银行指引能够为香港的智慧银行新纪元打响头炮吗?
虚拟银行究竟是什么?
虚拟银行,泛指不设实体网点只依靠网络或手机提供服务的银行,普遍针对个人及中小企客户,德国、英国及日本等海外市场早年已有相关银行面世。而在香港金管局今年2月发布的《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下称《指引》)修订本草稿中,虚拟银行则被定义为,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管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据了解,中国内地已经存在多种银行业务模式,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或其他直销银行被视作与虚拟银行经营形式相似,虚拟银行通常也须遵守适用于传统银行的相同法律法规。但目前内地尚无监管虚拟银行的具体规定或条例,“虚拟银行”有时作为服务模式之一出现在条例当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虚拟银行不被要求开设实体分行,但《指引》修订本称必须要在香港设立实体办事处,以作为主要营业地和客户咨询的联络点,并且在港保留完整账簿、账目和交易记录。在旧指引当中,香港仍然容许虚拟银行设立一间或多间本地分行。
▍设立资质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曾报道,修订《指引》的消息发出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条莫过于“银行、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均可申请在香港持有和经营虚拟银行”。官方文件显示,原指引要求在港注册成立的虚拟银行,必须由一家受官方认可且信誉良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持股至少50%;新条例则建议非金融机构在成立虚拟银行时,先注册一个“中间控股公司”,再由此公司控股虚拟银行。
这也就是意味香港当局放开对虚拟银行申请者金融资质的限制,包括科技公司在内的非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在香港申请拥有和经营虚拟银行。
据了解,在审批虚拟银行发牌申请时,金管局会优先考虑具备以下条件的公司:
-
具备足够财务、科技及其他相关资源经营虚拟银行;
-
业务计划可信可行,能提供客户新体验,并有助促进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
-
已建立或有能力建立合适的资讯科技平台支持业务计划
-
获发牌后能较早开始营运。
对于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申请牌照时的竞争优势,WeLab创始人龙沛智认为金融机构胜在对监管政策的熟悉,但由于机构庞大,导致其在效率和响应速度上相对缓慢,其次,银行与金融机构对大数据的掌握不够,导致其对客户缺乏深入了解,需要花时间积累了解客户。
相比之下,科技公司在运营效率和成本上占据比较大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风险定价,无论是小额或者大额的产品都能灵活覆盖,更快更新迭代,以服务更多普惠客群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虚拟银行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开发技术搭建网络基础,科技公司在这一点上天然优势。
龙沛智表示,“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从产品体验入手开展业务,灵活提供更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与服务。但是,由于科技公司缺乏银行运营的经验,初期需花费更多力气配合法规与监管。”
牌照竟非人人青睐?
本次《指引》修订本于5月30日发出,预计今年8月31日前将完成首批申请资料的提交,金管局希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发放牌照。
金管局方面透露,自去年9月宣布引入虚拟银行以来,共接获逾50间海外及本地机构查询及表示有意经营虚拟银行,全部符合3亿元最低股本要求;当中有数间具海外虚拟银行经验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已先后向当局提交业务计划、控股结构等具体的初步申请资料。
但实际上,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银行对牌照的“脸色”不太一样。此前微众银行被传有意赴港申请牌照,但财新报道称微众尚无在境外开设机构的计划。媒体亦曾报道平安科技与亚洲银行、为外佣提供存汇款服务的储值支付工具TNG,以及现时作为支付宝HK收单机构的18Financial等当地机构,均对这一牌照有兴趣。
最先对虚拟银行牌照“表白”的是网贷平台WeLab(我来贷)。这家创立于2013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于2014年开始进军内地,当下正积极研究牌照事宜。
WeLab的创始人龙沛智表示,虚拟银行无须开设大量分行实体网点,在成本上更具优势;开户门槛也更低,能够投资更多在技术上,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体验。
而传统银行中,目前唯一一家明确展开“追求”的是今年4月刚设立了eXellerator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的渣打银行。
据悉,渣打香港已成立工作小组积极研究《指引》修订本及申请细节。渣打大中华及北亚地区个人金融业务总裁尚明洋表示:“客户最想要的是简化的理财服务,而非多一个不同品牌的银行户口。因此我们相信虚拟银行的推出,会为客户提供一个完全数码化的选择,以满足他们日常对银行服务的需要。”
渣打之外的其他银行,大多数称会积极考虑:中银香港表示,将会积极研究在不同金融创新领域及发展虚拟银行的可能性;恒生亦称,会密切留意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东亚银行副行政总裁李民桥表示,正审视有关虚拟银行指引的修订,会研究成立独立的虚拟银行能否为集团带来价值,暂未有结论。
为何香港银行们对这块牌照不够热情?恒生在今年2月底的表态,或许能够代表一部分银行的答案。
“不敢说成本一定能便宜多少。”恒生银行副董事长郑慧敏认为,成本原因使得虚拟银行很难对传统银行构成多少威胁。
《指引》修订本明确规定,虚拟银行的申请设立必须要和传统银行一样,满足最低3亿港元的资本要求,同时必须有实力强大的母公司在背后提供支持,而且要准备好市场退出计划。有回应者要求降低这一标准,但遭到了当局的拒绝。
其次,虚拟银行的定位也与它们原有的网上银行业务“撞车”。有业界人士在接受雷锋网AI金融评论采访时表示,虚拟银行对传统银行而言“只能说是多条出路。”
郑慧敏表示,恒生将集中火力发展网上银行服务,并很快推出流动保安编码,因此短期内不会申请虚拟银行牌照。她表示参照过外国的虚拟银行,认为大多数产品恒生亦能提供。
而星展香港行政总裁庞华毅也表示自家业务发展已多元化且已非常数码化,有35%新客户来自数码渠道。但是,尽管星展在印尼及印度均推出虚拟银行“Digibank”,但目前暂无意申请香港虚拟银行牌照。他表示,电子化有助减省成本,欢迎本港推展虚拟银行,但需要更严谨的监管。
狮子山下金融创新出路何在?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曾报道,香港作为全球排名前三的国际金融中心,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西式银行系统,在“银行多过米铺”的香港,用户可以方便地享受银行服务,对移动支付并没有像内地由于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切肤之痛”;而现时八达通的普及,本身也并非完全市场化的产物,而是与1997年香港回归,新任特首希望加速无现金社会的建设做的一系列大力推动有关。
但这种完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香港的金融业陷入了“舒适区”,缺乏继续向上的动力。金融科技在内地的蓬勃发展,香港的金融创新显得略显落后。
2017年9月,香港提出“智慧银行新纪元”的目标,并推出七大举措协助银行业把握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巨大机遇,“虚拟银行”排行第一:
-
引入虚拟银行;
-
推出“银行易”;
-
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PS);
-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
促进开放应用程式界面(API开放);
-
加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
-
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训。
虚拟银行能够为香港的智慧银行新纪元打响头炮吗?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认为,香港的开放性金融环境以及银行牌照的稀缺性,不仅可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稳定、低成本的资产池,也是有志于展示自己实力的内地金融机构的最好平台。对于虚拟银行未来的走向,雷锋网也将持续关注。
相关文章: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陈起儒:香港移动支付在发展初期,合作双赢是主旋律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