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态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各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手段也有所不同。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分论坛“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上,来自多个国家的监管人士、专家学者和资深从业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在此次分论坛上,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和VISA公司首席风险官艾睿琪分别从银行业和支付业的角度,深入解读了金融科技的变革历史和未来方向。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伏军表示,将来万物都可成为支付载体,支付也将对产业链赋能。泰国央行行长维拉泰和韩国KB金融集团董事长尹钟圭则详细介绍了各自所在国家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数据监管动态。
在数据使用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强调要认清数据的性质和使用边界,既不能为隐私保护就对数据一点不动,也不能因公用而忽略很多个人基本需求。
而现代密码学之父、图灵奖得主、Cryptic Labs首席科学家惠特菲尔德·迪菲则谈到对分布式数据和数字货币的看法,表示希望在网络中找到适合的机制来取代实体世界的交换方式。
以下为分论坛讨论全文,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做了不影响原意的删减:
银行要把自己当做数据公司,才能完成变革
主持人:很多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在应对新潮流的挑战,马蔚华能否谈一下,90年代的时候你们错过了什么潮流?现在你们要做些什么呢?
马蔚华:商业银行本身很传统,它有几百年的历史,应该说到今天为止它的基本框架没有变,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这种几百年的体制框架,这种存在形式会不会改变?我从央行到招商银行,面临的问题是:我这个小银行,怎么和那些大银行竞争?
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IT,电子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银行还是很传统的,但我如果把它当成传统的银行来看待,我永远没有出路。要把银行当作一个IT企业,为什么?因为传统银行的每一次变革都和它存在的方式有关系。就是IT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银行的变革。
最早没有IT的时候,清算一次要很长时间,后来有了电报、电话,提高了一步,但还有很多在途资金不能到位,后来有了电子银行就能瞬间到位了。招商银行最早是一个小银行,完全靠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完成了1.0的革命。1.0时期就是物理网点为主,但是我们没有物理网点就靠这些电子银行,靠这些IT变革,实现超越网点的革命。
到了第二阶段,我现在仍然不把自己当作银行,而是把银行当做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因为物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物质结构可以相融。金融公司,包括银行最重要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表达。如果你把它当作数据公司,你完全可以进入数据化革命,不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传统银行的改变,而当作是内在行为通过数据形式反映出来。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因为你也是通过数据来反应。
不同的时代,客户对银行需求不一样,现在需要人工智能了,不是过去你给他推销产品就可以了,现在你要通过研究他的行为和体验,这样银行本身的数据化和客户对数据化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才能完成银行3.0的变革。我觉得这是银行面临的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银行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说管理体制、理念等,这不是完全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就能解决的,必须要真正融合到数据化的过程中去,把自己当作数据公司才能完成这个革命。
主持人:数字化是大问题,在硅谷大家会说透明化、数字化改变做事方法,但这需要花很长时间。在韩国,很多金融公司变得像IT公司,里面有一些文化的改变对吧?
伊钟圭:我完全同意马蔚华的说法。银行一般是累积了大量的数据,这是合适的时间使用这些累积的数据来为客户的利益做贡献。手机银行或电子银行的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手上数据和技术也要为客户所服务。我们韩国KB银行也在做这方面的转型。
主持人:之前你跟我说,你在雇佣很多年轻人才让他们做高管,这一点做起来也不容易,对吧?
伊钟圭:很难。传统是做数据的和做IT的,他们的做法不一样,所以必须要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我们在用两种方法,一是重新培训新技能,跟着现有技术来进步;二是外招人才。另外一点是,如何把传统银行的一些手续、流程用技术来实现。要怎么招聘到这些年轻的人才,熟悉这些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给客户?转成一个开发技术公司是相对简单的,但要把文化改变成这样是比较难的,特别是数字化。
主持人:艾睿琪,你说过70年代开始VISA就是一个用户体验公司,能讲讲这方面的经验吗?
艾睿琪:VISA的创始人在50年代就有一个愿景:如果钱变成数据,以光速在世界范围内去流通会怎样?这就需要一个一致的、准确快速的系统。第一次变革也就是支付卡的改变,突然间跟电子支付系统连接了,那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愿景就是钱以很快的速度在全球流通。
还有两点发生,一是数字革命:这会通过手机、移动、支付和用户的体验,把更多的人融入系统。90年代我们也讲过大型的个人化,打造体验服务。不同的国家也可以用不同的用户体验的方式把他们聚集到像我们这样的一个系统里面去,可以互相运行,都能够互相兼容。
二是价值存储:数字货币,这也是一个更有效率的价值交换方式。这里说的不是比特币。一些国家也支持。如果货币变成数字资产来做价值储存,现在每一个金融公司都变成了IT公司,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每个公司都可以跟大型或小型的科技公司合作,使客户得到更新的客户体验,VISA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
主持人:李东荣,你觉得标准以后有多重要?别国也总在说统一国际支付标准。
李东荣: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网络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资金流动更频繁,速度加快,范围更广,这时候标准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了。特别是现在国际化的情况下,很多有跨地区、跨国际的金融服务。如果要实现互联互通,那么标准的重要性就更凸显了,我相信标准是全球金融界的共识,借此把大家的需求连接起来。
数据隐私和开放,二者如何平衡?
主持人:中国银联讲到了跟中国银行开发区块链技术的讨论,使跨国交易变得更安全。这样的做法前景会怎样?现在进展如何?当中有没有考虑到一些隐私问题?
邵伏军:去年8月,银联和中国银行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汇款业务,现在还在推进。
刚才讲到的很多关于金融科技给金融企业带来的影响,其实在支付行业感受更为明显。事实上金融科技对大众的影响最开始的体现是在支付,是在C端;目前变化最大、感受最深的也是C端。从以前的现金、银行卡,到现在的NFC、二维码支付。对金融机构来讲,首先C端支付的前台更加便捷了,中台更加智能化了,后台更加数字化了。
首先,以前只是卡之间的互联互通,现在万物都可以作为支付的载体互联互通,可能冰箱、电视、人脸都可以作为支付载体进行识别,联通范围更大了。
其次,支付也可以和金融其他领域相互赋能,特别是金融行业。比如支付可以为金融个人、企业进行精确化画像,为金融服务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产品。
同时,支付会带来一些商业模式的改变。比如可以深入到上下游产业链,可以深入到服务链、金融链,通过这些收取费用。
主持人:请惠特菲尔德·迪菲给我们解释一下分布式数据,和对数据的控制权。
惠特菲尔德·迪菲:经常有人问我,说你做安全的,你自己会做网上银行交易吗?是会的,因为网上银行实际上更安全。因为我这个人,个人生活打理得不太好,经常忘了付帐单,但是网银可以邮件提醒我;还有网上付款,跨行转账这些。
信息和金融生活是可以有更多整合的,比如借记卡和银行账户是连接起来的,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自动从账户扣款,而不是由我自己来进行支付转账。我们会看到账户之间的整合会进一步加强。
另外,金融科技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银行。正如五千年前,城市开始建立,我们要要适应某样物品比如黄金,作为交换的媒介。现在我们又在经历这样的一个变化,希望在网络中找到适合的机制,能够取代实体世界的这种方式。
我们在网上进行了很多讨论,但还没有完全解决数字货币的问题。因为比特币波动性太大,不能成为一个货币。那么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免通胀的货币呢?刚才你讲到分布式,它有个好处就是不会再建立集中的方式——过去集中式的系统会导致一些意外的失败,对我来说,波动性能降低失败的可能性,能够使我们人人获益。
主持人:那你如何考虑加密隐私保护呢?
惠特菲尔德·迪菲:我也非常关注隐私保护,但我觉得隐私是一个机制。它使大家控制自己的信息,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使得信息不能够被那些可以使用这些信息的人获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适当保护。
主持人:在韩国,隐私保护也是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对吗?
伊钟圭:是的。韩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希望能够建立开放API,使消费者受益更多。就是说数据要向金融科技公司开放,账户的数据也要向外部科技公司开放。PISP(支付发起服务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提供其他的支付服务。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欧盟得到了落实,英国、日本、韩国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主持人:这种开放API,似乎是对所有人的开放,这对于隐私保护似乎是一个损失。欧洲有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还是要担心隐私问题,因为即使是把数据开放,也可能得不到保护,会引起人们的担忧,这在韩国是不是也会遇到呢?
伊钟圭:基本想法数据和信息是消费者本身拥有的,所以在保护隐私上,我们希望金融科技公司一边发展技术一边能够保护网络安全。我们认为把数据向金融科技开放,能够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通过了这种网络安全法或者隐私保护法,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和所有的公司能够保护客户的数据。
主持人:在泰国,如何针对隐私和开放API的平衡呢?
维拉泰·桑蒂拉霍:先说一下泰国的情况。泰国只有6904 万人口(雷锋网注:此为2017年数据),银行现在的网络非常关键,客户对银行是非常信任的。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金融工具出现,促进体系发展。不同的标准和支付体系已经建立,一方面我们希望保护银行的网络,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我们可以推动的生态系统,可以拥抱创新,和来自于市场新参与方的竞争。
泰国两年前推出了一个快速支付系统,能用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来支付,现在已经有3000万人使用。这是个开放的架构,银行、IT公司都可以由此连接起来,技术实现起来并不难,难点在于处理掉以往的做法。比如之前跨行转账是有一个手机费共享机制的,但要做快速支付,原来的收费系统就必须改变,所以银行每年要牺牲很大部分的手续费收入。现在泰国电子支付和转账免费,银行也在改造那些以手续费为基础的业务。
此外,文化上要有合作。对未来有共识,新的支付系统才能每个人的产能得到增加。我们推出的泰国统一支付标准,是要保护支付系统和银行系统多年以来的价值,不然系统非常分裂。希望能够用数据保持这个标准,更快进入数据化支付。分裂的标准很难推动它进入到下一个时代。
到下一阶段,数据非常重要,泰国还没有确定开放银行的最终政策,但肯定是要有更多的灵活性。隐私方面的政策难在实施。跟金融科技公司分享数据的话,那他们也要做相应改变。现在英国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VISA能不能讲一讲数据和标准的价值?
艾睿琪:有一个全球化、国际化、兼容的标准是很重要,不然金融体系比较分裂,第一阶段支付和金钱的交易变革就白费了。几百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出现货币金钱方面反全球化,跨国转账都非常难。
但这也有安全问题,比如安全客户身份验证。如果我们开放生态系统让更多人进来,就需要有更多验证用户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你上线的时候,用你的手机做支付的是谁。所以开放的方式也要让银行了解金融科技。取得数据之前,他要有法律的权利,有消费者授权。必须有一个以风险为基础的身份验证,这是我们能够去合作的大领域。
主持人:中国说2020年要做更多的互联互通,生物识别身份验证在这上面会发挥多大的作用,你们有怎样的展望?
马蔚华:首先我觉得对银行来说,泄露客户的隐私是个灾难,因为会失去客户信任。客户不想泄露的隐私应得到银行的保护,在任何国家,任何开放条件下都需要保护。当然保护方式有待考虑。信息虽然完全数据化了,但是技术上要权衡,哪些客户能进入?哪些信息可以让别人看?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第二是行业自律;第三是法律制度的约束。
但在数据化的时代,还有很多数据是需要公开的,比如消费行为。这些数据可以汇总起来,作为金融机构判断风险或者判断消费偏好,精准营销的一种方式。
刚才讲到生物识别,我觉得只是这些功能的运动,只能是保护他个人隐私,让用户能够安全进入系统。网上银行到现在,包括已经批准的两家网上银行,都还不能网上开户,就是说我们还不能保证他在网上开户的真实性、准确性。这就需要生物技术或者其他来协助,这个是必须要完成的。
李东荣:我认为对数据最好解决两个认知:性质和使用边界。
如果就数字而言,我认为它具有双重性,一是强烈的个人性,对我数据个人隐私保护要有重视,主动创造保护;二是公共性质,有些数据必须拿出来让大家了解。
说到使用边界,怎么用?使用数据方面要有序,要有限。不能说一强调个人隐私保护,就对数据一点不能动。再者,也不能因公用而忽略很多个人基本需求。
所以我们实际做法要把握三点:金融机构或者科技公司的认知里,哪些数据底线是不能碰的;法律上要有制度保障;手段上,能不能驾驭得了这些数据。
现在我们在金融科技使用中也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三方:有些是外包出去的,这能不能控制得住,失控的时候能不能把握?数据使用要有驾驭能力,要把它控制在法律或者公共保护基本的范围之内。
主持人:像银行APP也收集数据,如何保证这么多数据的安全?一旦有人违反怎么办?
维拉泰·桑蒂拉霍:银行将数据分享给第三方,和银行从第三方拿到数据,这是两部分。后者是银行是想更好分析他们的客户,提升服务,做好信贷控制。
在新的数据化系统里面,我们是倡导数据使用的。在泰国我们也要放松监管,让银行跟大公司去合作,做事会更有效率。以前银行只能做传统业务,因为我们是区分银行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的。但是数据非的重要,所以银行必须开发它的平台,然后利用他们的IT基础设施,去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合作。
所以我们希望金融服务整合。数据流不仅是银行流到第三方,第三方数据也可以流到银行。银行和IT公司合作是银行外包自己的服务,我们希望银行来确定保护第三方,第三方必须能够达到央行的合规,因为第三方为银行服务。
但在泰国,我们银行的规模还没有这么大,这个关系已经变了,最主要的主人就变成了第三方数据公司,银行成了乙方。所以双方互动的这种数据流动非常关键。
现场提问环节
问:昨天团贷网爆雷,在您看来它跟去年的有没有关系?或者今年爆雷会更严重?您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您对监管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李东荣:互联网金融的整顿是我们国家在几年前确定的一个工作目标。迄今为止正朝着这个目标推进,这个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坏人坚决清除出去,好人让他依法运行。以前有些做得不够好的,按照我们的指导规范进行,这些正在正常的进行过程中,没有什么特别的。
问:今年第一季度,摩根也发了自己的货币,Facebook也提出了要有自己的货币,IBM也和六个银行签订合同开发自己的货币体系。你认为这一系列的事件会产生什么影响? 几年后如果回看今年的货币体系的话,你认为银行和IT公司之间的界限会否逐渐模糊?
主持人:关于比特币和其他货币的发行大家有什么想法?
惠特菲尔德·迪菲:我们希望比特币能够像黄金一样至少可以满足很多目标,这样银行就不会了解你所进行的交易,你的隐私就可以得到保护。因为过去是集中的存储信息,而在比特币交易中并没有集中存储信息。如果银行不知道客户的需求,对客户信息不了解,无法进行风险管理,客户可能会违约。这就不能保证每一个企业,每一笔贷款都会盈利。
伊钟圭:区块链技术和传统银行业之间要达成一个和解,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比特币是分布式的,它和央银作用正好相反,央行不会轻易放弃货币发行权。所以,这些货币是一个工具,会和相关的货币挂钩。我们需要把区块链技术和中央银行货币发信权分开考虑。有了这些货币,同时不会影响央行的发行权。因此大多数的国家,公司,都是想要发行一些货币,希望用来进行价值交易。
马蔚华:我觉得,将来银行和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比尔·盖茨说过,将来可能银行业务存在,银行不一定存在了。银行最基本的功能有三种,目前就是价值存储、支付能力、贷款能力。在传统的银行价值存储是储蓄,是发储蓄产品,然后支付是通过现有支付进行的,贷款做很多评价,看风险管理怎么进行。所以过去我们说银行面临着技术性脱媒支付的挑战,机器支付比在银行还要快,银行也可以用新支付完成。
贷款能力将来完全可以在机器上获得,就这点来说,叫不叫银行无所谓了,但银行的业务还是存在的,将来也完全可以设备化。
我不认为将来电子货币不能成为一种现实,但是货币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关。在一定环境下,货币可以发生变化,但没有达到变化环境,或者是因为炒作而存在的,那就是灾难。要把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现在对比特币的这种炒作分开。
艾睿琪:因为银行监管是非常强的,在日本16世纪以及在西方18世纪、19世纪,银行是发行货币的,后来中央政府参与其中,中央政府发行货币,才会变得对消费者权益更加保护。
维拉泰·桑蒂拉霍:我们必须知道区块链的技术会对金融带来很的影响。但要成为货币的话,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信任,需要治理。所以,要把区块链技术和货币区分。有些大行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它和比特币是不同的,要看发行货币目的是什么。
比特币有很大的潜能,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比如贸易融资。如果你的跨境支付能够稳定,使用那些数字货币,比如用大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进行贸易融资的支付,这是很大的市场潜能。泰国央行就有一个项目叫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用区块链科技改善银行间清算效率。我们只完成了第一节。
李东荣:就IT技术和金融机构的关系要理清,有一点非常关键:只有新的IT技术出现才有金融科技的出现,所以一个行业的改变,技术改变是前提。比如没有数码技术的出现就不会有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所以数字化时代下,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有些服务方式是有可能改变的。过去即使想改变技术没有达到也没有办法。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