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预付创新业务在海外悄悄兴起,Earnin正是其中一家较为活跃的初创企业,去年年底刚完成1.25亿美元C轮融资,但最近却因为其类似于捕食者的行为而陷入困境——这家估值8亿美元的企业,目前正在被至少11个州和波多黎各调查其是否违反了当地的高利贷法。
自从所有的调查开始以来,Earnin最近去掉了一项功能:将贷款的规模与自愿的“小费”联系起来。问题仍然是,Earnin所建议的这笔款项是否应该以一个有效的年利率计入贷款费用?
从资本青睐到遭受质疑
CBInsights在《2019金融科技趋势报告》指出,当前家庭债务余额加速增长,总额已超过13万亿美元。因此,不少金融科技公司试图从薪资发放/薪资管理这一场景切入,挖掘更多业务可能。报告中就有列举Earnin的情况:
Earnin试图通过与企业雇主合作,帮助员工获得即时收入,而无需等待数天或数周才能获得下一次薪水。
要访问其服务,用户必须首先连接他们的银行账户并输入他们的就业信息——该公司与许多工资供应商有协议,以帮助管理支付。
工人们可以决定在给定的时间他们想要多少工资——例如,在他们每天下班后。当发薪日到来时,Earnin会自动从用户的银行账户中提取预付款。不过提款额度会随着员工的信用状况而变动。
据介绍,Earnin还必须核实员工是否按时完成了预定的工作时间。它的验证系统要求计时承包商提交工时表的照片,而受薪员工可以激活GPS定位跟踪系统,这样Earnin就可以看到他们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位置。
Earnin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或利息;用户可以选择在每次交易后“打赏”应用,而打赏的金额又会被用于下一个用户的提款。
这款应用程序可以让员工提前拿到工资的一部分,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最多拿出1000美元。自从2013年推出以来,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下载了Earnin。据CultureBanx报道,除了说唱歌手Nas以外,还有不少硅谷重量级风投公司也支持了Earnin,比如Andreessen Horowitz基金、DST Global和星火资本。
Earnin允许用户以最高100美元的增量提现,用于“打赏”的服务费用最高可达14美元。据《纽约邮报》的报道,如果该项费用也被视为贷款的一部分,当用户申请一笔为期一周的100美元的贷款时,同时支付了Earnin建议的9美元“小费”,那这笔贷款相当于有469%的年利率。
批评人士表示,Earnin的营销和商业模式与发薪日贷款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他们在发薪日贷款监管的灰色地带运作。由于利率高得离谱,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包括纽约州在内的16个州禁止发薪日贷款。
“偷来的”薪水
Earnin似乎是在试图避免遵守1968年的《贷款真实法》(Truth in Lending Act),该法案要求贷款机构披露年利率和借款人将支付的总费用。特朗普政府实际上在考虑撤销那些针对掠夺性发薪日贷款运营商的消费者保护措施,许多资金紧张的人正被扔回狮子窝。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希望取消监管,要求贷方确认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高利率贷款。
撤销这些奥巴马时代的限制,可能会给致力于缩小种族贫富差距的黑人社区制造有害的障碍。鉴于非裔美国人的平均家庭财富为1.76万美元,不到白人家庭的15%,他们申请发薪日贷款的可能性是其他族裔的两倍。
不过,Earnin声称现金预付款业务不是贷款,而是“无追索权交易”,意思是不收取利息,也不赋予公司收取利息的权利。然而,美国国税局可以将无追索权债务视为一种贷款,即使贷款人在违约情况下无法亲自追索借款人。在公司的服务条款中,Earnin明确表示,他们保留起诉违反服务条款的用户的权利,这听起来很像一种追索权。
美国消费者每年借入900亿美元的短期小额贷款,不难看出这类分期付款贷款是如何演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庞然大物的:在四年的时间里,其收入从430万美元跃升至650万美元。区别于Earnin这种初创贷款机构,传统发薪日贷款机构的利率可以达到90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CBInsights的2019Q2金融科技报告,今年上半年,金融科技创企们正试图通过重构工资业务,以减轻和防止掠夺性债务,同时也与雇主们合作提供与薪资相关的各类权益。
例如,总部位于印度的EarlySalary为客户提供小额过渡贷款,直到下一次发薪日,并与雇主合作提供与工资相关的福利。EarlySalary主要采用社交和在线评分技术相关的风险评估来发放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B2C薪水预付应用的出现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发薪日贷款,例如在二季度完成1.1亿美元融资的Dave,就允许用户在每月先支付1美元的费用,就可以预支100美元的工资,无须通过信用审查或付其他利息。目前这一应用已有350万用户,在Google Play上的下载量已超过100万。
雷锋网编译 via Forbes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