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将提供百亿计的连接和万亿级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当前移动和固网连接数量的数十倍。”中兴通讯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规划总工马恒在日前的2017通信物联网大会上如此表示。
但现实情况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物联网市场始终没能迎来爆发,这次真能打破这一魔咒吗?
一直以来,物联网都是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而处于中上游的通信设备商更加任重而道远,他们的角色更像是行业的步道师,在输出产品技术的同时,还得为应用落地操心。
2016年6月,中兴在业界发起了万物互联产业联盟(GIA),其作用实际上和华为物联网1+2+1战略类似,就是服务于下游厂商。据雷锋网了解,到现在这一联盟已经聚集了20多家运营商,140多家物联网公司,在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已成功实现了商业应用。
在2017通信物联网大会会后,马恒接受了包括雷锋网在内的行业媒体的采访,以下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整理的采访实录:
中兴在物联网领域是如何定位的?
马恒:中兴一直在思考,我们在这个大盘子里面到底能做什么事情。
中兴本身是传统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这个行业更接近互联网快速消费的一个行业,但是我们也在积极转型,我们发布了MICT2.0白皮书,在白皮书当中也阐述了我们的一些愿景,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在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我们希望能够提整体的解决方案和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另外,我们有资本平台和生态圈建设的平台,协同各个产业伙伴进入远程实验室知识产权共享,商业开发共享,资金所谓的支持等等,从商业模式上来帮助企业;在技术体系上,中兴的连接感知就是终端加上网络,我们既提供芯片,也提供网络,可以提供芯片给第三方来做模组分装。
你认为物联网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马恒:这个行业现在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的。前几年,物联网炒作的比较热,也有一些产品问世,但是真正大规模商用的寥寥无几,这个当中我估计可能就是我个人分析因素是很多的。
第一是产业不成熟,如芯片的成熟度,虽然各个芯片商都声称二季度、三季度可以大规模供货,但能否如期供货依旧是一个问题。物联网更像是一个IT产业,它需要快速迭代、快速试错,能不能迅速的稳定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如果芯片不能大规模的廉价供应,企业就很难用得起。
第二是互联互通的问题,各大厂商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都建了自己的平台,在这些平台当中,某一个垂直小范围的应用打通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真正这个平台之间能否做互联互通这个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考验。互联互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通信业的问题,我们有大量的标准组织像ITLT、ETSI、ATF等等,企业之间是否会以真正互联网开放的模式来做更多的做沟通工作,而不是人为的做一些阻碍,自己守着自己的一小块所谓的田地。
第三就是盈利,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在大规模商用后,怎么能做到盈利是个问题。现在需要多方合作,尤其政府这种产业界政府做产业引导。我们看到有一些项目是不赚钱的,基础网络投资比较大,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大企业需要先铺网络,铺设网络的过程中有好的工业项目是可以投资的,通过投资拉动的方式先把基础网络打通。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的春天已经到了,我认为大概在二季度和三季度我们就会看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雨后春笋般出现。
物联网技术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马恒:我觉得还是要根据应用场景和应用环境来做一个判断。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会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叫做低速,一种中速,一种高速,这个速率可能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本身它的通信带宽的速率要求多高,就是我们上网的流速有多少;第二个就是终端的移动性本身也存在速度的问题,例如水表,它的移动性不强,影响就不是太大;而在汽车中,移动对速率的影响会比较大,这里面采取的技术是不一样的。
从低速来说,我们认为现在最主流的毫无疑问就是NB-IoT,NB-IoT的优势很多,如功耗比较低,覆盖比较广,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跟现有的基站共站,所以运营商的网络覆盖到哪,它就能连接到哪。而且NB-IoT的单基站覆盖效率是传统手机通讯基站的50到100倍,所以少量的基站就可以做更广泛的覆盖,所以我们认为NB-IoT在低速应用上是最有竞争力的技术。
在中速应用中,我们认为主流的是eMTC;而高速应用注重的是大连接、高移动、广覆盖,在短期内,4G甚至3G会是一个暂时的方案,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5G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物联网大数据?
马恒:我们认为在物联网领域,如果仅仅解决管道互联这一块的话,它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是比较有限的。
连接这一块占到了整个产业链百分之十几的产值,所以说中兴通讯是非常看好这一环节。物联网产生的连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有这么一种说法:网络价值和它的连接平方数是成正比的,而这其中的价值就体现在后台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刚才说的商业价值,海量数据的运营维护,包括电量的这些电表电量流向的监控进行电力校准,都有很高的价值。
中兴作为传统设备制造商,在云计算和云基础设施其实也有很深的积累,我们有专门的生产线,也和客户合作在一些地区部署了公有云、私有云,换句话说,中兴可以作为云数据运营者,比如说如果运营商运营我们做技术支撑,可以帮助运营商提升价值,云端进行存储,脱密了挖掘出来做一些商业。第三方合作伙伴,如电力调度公司,就可以通过在这些平台调出来的云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加工。
中兴有专门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这是一个通用的平台,这个平台还会提供大数据的预处理,通用的一些计算,但是真正今后这个行业怎么来挖掘需要第三方做一个深度的切合。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会进一步延伸发展出一个更新的技术——机器学习,传统大数据的挖掘需要人进行算法进行建模,人工智能不一样,他还会建立一些模型,一旦这个模型建立以后,机器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引进的过程。
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价值?
马恒:真正的数据搜集来了需要做管理,但是设备厂商不会过多的去做数据运营,我们更多的是做后面的技术支撑,虽然有一些设备厂商也在做数据运营,但这部分工作主要在运营商。
这和互联网企业如BAT本身是有大量的云数据,例如阿里巴巴的数据是商业交易数据,他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挖掘。而通信行业上所接触到的数据是在运营商的数据库中,例如手机身份证是机密信息。中兴很少涉及数据运营这一块的工作,不过会在某些模式做联合运营,例如在海外有一些运营商的实力比较弱,需要引入中兴开展合资公司,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一些数据运营的情况。
当然,中兴后期可能会在一些行业领域当中,自建公有云、私有云,建立云以后就拥有这些数据的使用权。但绝对不是拥有者,拥有者必然是终端客户,因为这个涉及很敏感的一个问题,例如银行没有经过法律授权的情况下,他是不能随便查询用户隐私的,但是从商业来说,比如说阿里,你的购物习惯都是可以拿出来分享的。
所以,中兴更多的提供技术支撑,我们所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提供大数据的建模分析工具,用了这些工具以后可以更多的挖掘商业价值,我们可以帮助运营商来建这个平台,怎么管理好大数据,大数据信息所谓格式化处理等等。
物联网市场的下一个关键点是什么?
马恒:对企业来说,我们肯定关心的是市场爆发点,什么时候能商用,就看前面提到的,我们预计在今年的二三季度,就可能出现芯片的大规模商用部署,这种情况下,中兴会跟大家合作,把我们产品尽快的推到各地,利用各地试点示范效应进行大规模商用部署,任何电子产品,只有大规模商业部署以后,经过实战环境检验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另外,我们认为未来龙头企业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的生态圈建设非常重要,为什么微软和苹果在行业当中有这么高的地位,生态圈是关键。IoT平台简化了二次开发和集成工作,基于这样的平台,产业才能迅速开发,中兴会大力加强IoT平台建设,把这个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互联的平台,让第三方伙伴来进行所谓的迅速的产品集成,产品发布,在中东我们会记住一些商业手段和我们一些生态手段,这些辅助的手段。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9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