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GymSquare编辑部,首发于2020年8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部分人已难以依靠自律减肥,甚至健身房教练也无济于事,他们陆续前往减肥营实现迅速变瘦。
减肥营的核心模式是在短周期内,对学员进行全封闭的集训式管理:通过安排学员进行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运动、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搭配、并进行睡眠以及心理干预,帮助全中国数万名重度肥胖人群,恢复可控体重。
近4年来,减肥营学员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全国经营减肥营的机构,已从10年前的个位数增至目前超300家。即使每月需5000~7000元的入营费用,但近百个床位依旧爆满。
但与此同时,一起悲剧的发生让减肥营这门生意很快冷静下来。
8月14日,“20岁女大学生在减肥训练营中猝死”的新闻登上热搜。新闻中,黑龙江一名年仅20岁的女生在训练营中突然抽搐、意识丧失,被送达医院之前,已经死亡。家属称该女孩事发前一晚状态并无异常。
据媒体报道,该训练营没有医护人员,没有保健医生,也没有营养师。训练场地没有空调,通风不畅。因此,家属质疑训练营无资质、处置不当。当中必然有很多关于减肥营的专业问题,比如“速成减肥”带来的身体损害,以及减肥营这个“反乌托邦”里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而另一方面,作为只能“全职减肥”的肥胖者,他们值得被更多关注。
很多200斤、300斤的减肥营学员,最早都是健身房会员,他们最终前往减肥营的原因很简单——在健身房不能有效减肥。
如果说健身房是减肥场所,减肥营就是减肥学校。仅以教练服务举例,减肥营教练需要对学员的生活起居、运动饮食与心理状态进行渗透式教育,甚至难以招聘合格教练,已成为不少减肥营苦恼之处。
简单粗暴的减肥成效推广,也在肥胖者的社交圈中尤为明显。比如社会学研究显示,肥胖在社交圈中具有传染性,因此减肥营通过“口碑”积累,能够精准狙击目标人群从而实现获客。
与其说减肥营在增长,不如说是减肥需求的不断扩大。
如果把健身大行业比作一条流水线,减肥营行业其实恰恰处于这条线的后段。如果处于前段的健康教育、健身服务等能够起到良好的培养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预防大规模人口的肥胖现象,那么减肥营行业可能就不会具有如此之大的市场。
一、健身房外,减肥营风靡
减肥训练营最早起源于美国NBC电视台的一个减肥真人秀,国内在零几年曾有一档电视节目,追踪北京的一家减肥机构进行纪实拍摄,后来该机构中的教练出来开设类似的减肥训练营,这个新兴行业便开始在国内发展。
在行业发展初期,全国范围内运营减肥营的机构只有几家,且多为训练+住宿这种简单的运营形式,受关注度并不高。
之后,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2013年中国版《超级减肥王》的播出,减肥营在国内市场迎来了第一波行业发展高潮。巅峰减重、减肥达人等早年成立的减肥营机构也在这一阶段抓住了契机迅猛发展。
如今,减肥营的经营状态十分可观。百度搜索关键词“减肥营”,能够找到相关结果超过680万,在首页中,减肥机构的广告占据了接近10条信息。截止2019年底,全国减肥营机构已有300家左右,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目标人群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肥胖人群。
“这个市场的容量很大,床位甚至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巅峰减重创始人冯磊告诉GymSquare。
减肥营的未来,看起来是一片蓝海。
如果说健身房是一个短期的修罗场,那么减肥训练营更像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学校。减肥训练营采取的是全封闭式管理,通过运动课程、饮食管理、心理辅导等多方面,在3~6个月达成学员减肥目标。
早在2012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就刊登过一篇关于减肥训练营的文章,其中从科学运动与合理饮食两方面,对减肥营的训练模式进行了分析。
首先,锻炼的内容需要丰富且多元化以迎合学员的心理。文中提到深圳某减肥营除了杠铃操、有氧操等常规课程外,还开设了搏击操、游泳、拳击以及各类体育游戏。
“我们会保证每周带学员进行至少一次的户外运动,比如徒步、爬山等,帮助学员放松身心、调动积极性,也有助于运动恢复。”广州某减肥训练营的教练李杰告诉GymSquare。
而从饮食管理来看,“三控、二减、一大”是主要的安排原则,即控制盐、糖与油的摄入,减少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补充大量的蛋白质。相比于不科学的节食减肥,营养均衡的合理饮食更能被学员接受,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同样是减肥生意,在减肥营与健身房却大相径庭。一方面,两者的客户画像有本质区别。减肥营的目标客户多为大基数体重肥胖者。
冯磊告诉GymSquare,“这类人群大部分为健身小白,在健身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而健身房通常在较小基数减脂、与形体塑形上更具功能性,其客户往往具备一定的健身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健身房环境却易为重度肥胖者带来压力,强化其自卑心理,导致对运动的排斥。
同时,“脱产”人群也是减肥营的主要目标客户。“减肥营面对的人群,是能够做到连续1~3个月封闭式减肥,而不受工作或者家庭的干扰的一类人,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减肥。”李杰分析道。
而健身房的客户大多是上班族,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身材管理,并进行健身房社交,健身之于他们是生活方式之一,不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另一方面,两者的经营模式与理念也有较大差异,这在复购率上有所体现。
健身房私教对于学员的指导主要集中于一小时的训练课程中,强调运动体验,减肥的效果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累计。但这种每次一小时的课程模式对大多数小基数肥胖者来说,是更能够接受的锻炼方式,因此其复购率往往较高。
相反,减肥营的减肥过程集中在几个月的周期内,减肥效果迅速且显著,但这样密集式的训练模式对学员的时间要求与心理素质要求都较高,导致复购率往往较低。
但据几家减肥营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也存在出营几个月后,因为无法控制饮食与运动而复胖的学员,选择重新回到减肥营。减肥营成为了他们健康生活的监督者。
二、他们是减肥困难者,只能去封闭减肥营
更多减肥困难者,只能去封闭减肥营。因为健身房无法满足大基数肥胖者的减肥需求,更不用提自己瘦身减重。健身房教练更多是在课堂上给予学员训练指导,对于课后学员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只能做到提供参考建议,而无法完全督促。而减肥营则不然,它对教练团队与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招募教练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需要考量教练包括专业能力、文化程度、沟通能力等全方面的的综合素质。”李杰在采访中表示,曾有健身房的高级教练经理来应聘,但是在了解具体教练需负责的事宜后,认为过于繁琐而选择了放弃。
不可否认,教练的精细化培养是减肥营运作的重要前提。减肥营教练在短周期内对于学员的生活起居、运动饮食与心理状态进行渗透式的教育,相比健身房,减肥效果具有明显优势。据了解,不乏有体重三四百斤的肥胖者在加入减肥营短短一个月内,体重减轻三四十斤的真实案例。
事实上,“越胖越难自律”其实存在一定科学依据。在主观的控制进食方面,是存在越胖越想吃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腰围逐渐粗大后,人体往往会生产一种促进饥饿感的激素。
具体来看,美国饮食协会期刊曾在2006年,发表涉及23万名受试者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指出人体的瘦素水平与个体的BMI值呈现正相关,相反,饥饿素水平则呈现反相关。
除了生理因素以外,肥胖者相对更敏感的心理,造成了越胖越不想动。甚至社交媒体以及大众,对于肥胖偏见的乐此不疲,也正在加重更多肥胖者不敢运动、害怕嘲讽。
除了减肥产品以外,减肥营在获客渠道上也有别于传统健身房:学员的口碑宣传也是减肥营获客的主要途径,因为他们身边往往存在着潜在的客户。
在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一项为期3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在生物学或是行为学方面,肥胖都在社交圈中表现出相互传染的特性。因此,学员减肥的显著效果能够成为减肥营的“活广告”,口碑的积攒是减肥营能够在十几年中经久不衰的重要助推剂。
也有减肥营开始尝试新的推广渠道,比如,短视频的爆发就是有利条件。除了在传统搜索引擎比如百度关键词首页投放广告,国内有减肥营品牌已通过成立MCN团队,运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针对目标群体实现高效引流。
当然,日俱增的市场需求是减肥营风靡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肥胖人口规模超2.5亿人,肥胖人群规模的发展,以及由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健康问题面前,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减肥成为刚需。而在当今快节奏时代中,速度与高效是共同追求,在减肥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于是,减肥营的“快速减肥”效果被肥胖者所推崇。
三、减肥营增长过快,其实是件悲哀的事情
2016年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研究,对全球40年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肥胖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人的减肥事业迫在眉睫,而减肥营的出现填补了健身房面对的客户盲区。
对于无法在健身房中成功减肥的人群来说,减肥营的封闭式训练模式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营销方式上,线上媒体推广是减肥营在新媒体时代得以进一步宣传推广的方向。
目前,无论是在传统搜索引擎还是短视频App中,一般都需要通过有意识地搜索关键词才能获取到有关减肥营的信息与视频内容。但国内还有很大部分肥胖人群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他们不会主动搜索减肥相关的信息,这恰恰是减肥营潜在的庞大市场。
此外,国民健康教育或许也能成为更多减肥营未来的发展方向。减脂营虽在短期内有良好的效果,但学员仍旧面临着复胖的风险。究其原因,是健康生活习惯与方式还未养成。
冯磊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国,未来的5~10年可能仍然是减重营的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减肥营产业增长过快,其实也是件悲哀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9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