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略导读
哀痛!
10月25日,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因病去世!他是浙商群体中的“教父级”人物,被冠以民营企业家中的“不倒翁”和“常青树”。
1969年创业,鲁冠球是中国第一代乡镇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企业改革无法绕过去的人。他比当年齐名的改革人物,如吴仁宝、冯根生、步鑫生等等,要年轻一辈;而当他的同龄者,如联想的柳传志、娃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等刚创业起步之时,他已名满天下;在每年的国内各种行业或财富排行榜上,他的家族总是赫然排在前列。
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他还专门撰文《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但如今,老人家匆匆走了……
鲁冠球何以带领万向集团走到现在?他何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不倒翁”?而为何又是他可以多次随领导人访美,政府给予看中央红头文件的特权?
01
从小铁匠到千亿企业掌舵者
这位中国乡镇企业家和他的商业帝国,总是让人心生敬畏。
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是鲁冠球的老家,万向的总部也一直在萧山。鲁冠球从来不掩饰自己农民的身份,一直以农民自居。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介绍是――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毫无疑问,鲁冠球是中国商界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起点是1969年7月,鲁冠球变卖所有家产,集资4000元,带领6名农民,在钱塘江畔创办农机修配厂开始,而所谓农机修理厂最早只是一个铁匠铺,就是这个小铁匠此后书写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传奇。
企业的初创期,鲁冠球判断出国家将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于是破釜沉舟砍掉厂里其他项目,专攻汽车底部不起眼的零件――万向节,一步步带领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万向集团以年均递增25.89%的速度,如今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直接或间接控股十家上市公司,涉及制造、能源、金融、农业、资源领域,叱咤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巨型跨国企业集团;仅在美国14个州就拥有近一万三千多名员工,每年在美国本土实现产销近40亿美元。
鲁冠球的成功案例被收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经典案例。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还赢得《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
02
不常出国,却随领导人三度访美
作为中国较早崛起的一批企业家,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身上凝结着太多的政治符号。
早年,他是乡镇企业共同富裕的代表;后来,他是企业家参政的典型;当浙江本土的小企业成批长大之时,他是浙商的领头人;在所有权明晰的过程中,他是转制的先行者。
1985年,鲁冠球被《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1987年、1992年,分别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1990年1月,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成立,成为副会长;
1991年5月,登上美国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2001年,当选为CCTV年度经济人物;
1998年到2013年,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以550亿元财富,位列第18名。
几乎每一任浙江省委书记到任后都要去万向集团视察。毕竟民营经济占到了浙江经济的大半壁江山,省政府对万向的重视也是代表对中国民企的重视。鲁冠球的万向屹立不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民企蓬勃发展的象征。
实际上,鲁冠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以民企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著名财经记者吴晓波就指出,鲁冠球是一个政治参与热情十分高昂的企业家,算得上是中国政治色彩最浓重的企业家之一。
▲ 2012,全国两会,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左二)、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右一)出席预备会
不同于第二代和第三代民营经济企业家着眼于个人成功和企业常青的言论,鲁冠球显然更着力于民企的整体形象。他著书立言,在每一次政府动向后面,都代表民企发言。就算宏观调控到来之时,他都在对媒体说,宏观调控对民企是有利的。
人人常常对万向的经营实绩和鲁冠球的大局意识肃然起敬。近半个世纪以来,万向公司在专业化――万向节制造和多元化――包括酒店、饮料业、远洋渔业的尝试中,屡有所获;而他个人的创业经历和关于民企的言论,更是成为浙江范围内年轻人创业的榜样。
这位不常出国的浙江企业家,却是国家领导人访美经贸团的常客。他总是笑眯眯,带着特有的“鲁式微笑”行走在世界各地。
四年内,鲁冠球跟随国家领导人三次出访美国,这在浙江企业家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是随国家领导人做外事访问,在国内,国务院历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工业部座谈会、国家电动汽车百人会,都会请他去。因为他敢讲真话。
每次参加座谈会的时候,都会有人听不懂鲁冠球的讲话,“求翻译”,因为他从头至尾一口萧山普通话,而且常常脱稿发挥,妙语连珠。
03
农民理论家:为中国经济撰文120多篇
鲁冠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依靠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修炼出其商业哲学体系。
这个初中没毕业的鲁冠球,被管理学大师们尊为“农民理论家”。
鲁冠球自我管理严格,再忙也要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读书、做笔记。他早上要读报,公司里的《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主要报刊,都会第一时间送到他办公室;看《新闻联播》的习惯40多年来雷打不动。
他长期保持的工作习惯是:早上5点10分起床,6点50到公司,晚上6点45下班回家、吃饭,7点开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8点处理白天没忙完的文件,9点开始看书看报,10点半有点困了,冲个澡然后继续学习,零点准时睡觉。他个人也曾在回首创业之路时说:
一切都是干出来的,不要争,慢慢来。事情是干出来不是斗出来的。所以一切让时间来说话。
别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成功秘诀。
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了解很多外面的信息。每天,万向集团办公室都要给鲁冠球准备3万多字的阅读材料。各主流报刊、各大网站中重要的政策和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信息,哪怕是火柴盒大小的消息他都不会放过。尽管他本人没有开微博,但网上流行的新鲜事、新名词,他都略知一二。
这些年,率领万向征战四方之余,鲁冠球撰写了120多篇切中中国经济要害的理论文章,是中国企业家著述最多的人之一。
2005年,鲁冠球还获得“袁宝华企业管理奖”,这一奖项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鲁冠球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家。
▲ 北京召开200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
不仅如此,鲁冠球还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政工师”的职称,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04
“不倒翁”的政治智慧
在一个转型、新兴的国家里做企业,鲁冠球之所以屹立潮头30年不倒,企业存留在时代洪流中近半个世纪,与他一出道就显示出的极大政治智慧、清醒意识不无关系。
自1978年至今,不少民营企业家获得了光环与桂冠,但多数昙花一现。在此大背景下,鲁冠球握着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向前。这或者与他天生的精明有关,也或者与他的政治敏感紧密相连。
40余年来,鲁冠球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一个知名企业出现大起大落,他就让下属找来该企业的所有资料,认真研究,将高层召集到自己不足15平米的办公室里,和大家一起分析这个企业为什么会倒掉,总结经验教训。1993年8月27日,大邱庄的“老爷子” 禹作敏被判刑后,与禹交情不浅且都在官方挂职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鲁冠球得知消息后,3天闭门不出,写了一篇题为《乡镇企业家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的文章,代表所有同类乡镇企业家宣告与小农意识彻底决裂。
在处理与体制的关系中,1983年和1992年是最重要的两个节点,这也是鲁冠球商业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无数企业家在这一点上“翻船”,曾经的辉煌企业和人生也戛然而止。
鲁冠球似乎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朴素的产权意识。起初,万向节厂是镇政府主办的企业,镇政府既是所有者又是主管单位。
1983年,鲁冠球实施了产权改革。这可能是中国乡镇企业最早的产权制度改革。鲁冠球没有为自己争取股份,他绕开了最敏感的地带,以1500万元的天价,向萧山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一半的股权。
1991年,在搞好国有企业成为新一轮改革主方向的时候,鲁冠球提出“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为乡镇企业打气。
1992年,他又“花钱买不管”,通过资产清晰的方式剪断乡镇企业与当地乡镇政府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最终,他获得了企业绝对控制权,企业也没丧失“集体经济”的地位。
之后数年,鲁冠球对乡镇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乡镇企业法》的修正等等,都提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但这一切却基本上与他和他所经营企业的具体利益无关。
随着改革的推进,鲁冠球为体制所接纳,并成为体制内的“红人”。
想想那些因为“股权内斗”锒铛入狱的褚时健、牟其中、李经纬,鲁冠球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
05
结语
今年9月,鲁冠球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后,撰文《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说: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意见》的发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异军突起”时代机遇的到来。所不同的,不是乡镇企业在中国的“异军突起”,而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的“异军突起”。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面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异军突起”的时代契机,我们谁都没有理由错过!
如今,斯人已逝。这位雄心壮志的传奇人物要错过中国企业在新时代、新的五年甚至未来更多年里的突起,但他亦可以欣慰的是,未来,他的子孙以及更多年轻企业家将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奔跑。而他为推动中国民营经济所做的一切,时间会记住,历史会记住!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enterprise-strategic-planning/22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