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二为智车优行 CEO 沈海寅
创业两年,原 360 副总裁沈海寅在 2014 年底创立的的智车优行,又有了新进展。
-
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将落户安徽铜陵,总投资 80 亿元、年产能将达 20 万辆。该产业园将分成三期投入,年底启动园区的施工、建设,目标是在 2018 年完成第一期的建设;
-
已完成 6 亿美元 B 轮融资;
-
联合李德毅院士一起开发、落地「驾驶脑」,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做技术储备;
-
与东方网力旗下子公司物灵科技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包括车载机器人、车载智能交互在内的研发。
除此之外,智车优行还推出了奇点汽车品牌的新 Logo 以及英文名字:Singulato。自今年 3 月的产品发布会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在之后的这大半年时间里,拿融资、建工厂、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车优行的动作不小。
这当中一个看点是,过去推崇「轻资产」模式的智车优行最终也选择自己建造工厂了。这是自「造车运动」以来,乐视、车和家、威马汽车相继宣布自己建厂后的又一家新兴车企。由「轻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建厂造车,这当中发生了什么?新兴车企自建工厂是不是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以下为智车优行 CEO 沈海寅接受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的专访: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产业园包含了从研发、试制到测试的环境,最后车辆的量产也会在该园区进行。实际上这是一座为汽车量产准备的工厂。
今年年初,我们就开始与一些地方政府接触。包括中部、西部、长三角以及南方城市,前前后后接触了二十几个城市,都在谈。在此之前,其他城市接触几个月之后,就没了下文。
铜陵我们是接触最晚的一个城市,我第一次去铜陵是今年 8 月中旬,前后拜访了三次。谈得最快,来回效率特别高,国庆前就谈妥了。
产业园最后落地安徽铜陵,我们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汽车周边配套齐全,零部件厂商配套在 300 公里以内,物流成本低;第二,政府各项政策,支持的力度足够大。
铜陵整个产业基础不错,因为在安徽离芜湖也比较近,奇瑞的供应链体系基本上是可以复用的。离长三角地区也不远,去常州、无锡陆路也就 200 公里,这些地方的零部件企业也可以用上。另外,这个地方交通位置非常不错,100 公里范围内还有 4 个机场,从北京或者上海都有去铜陵直达的高铁。
这个项目总体估算下来,投资在 80 亿左右。这当中有我们自己的投资,也包括合作伙伴以及当地政府的投资。
我们为什么要去投这样一个项目?我觉得目前汽车是传统汽车的延续,轻量化的需求对传统燃油汽车而言并不强烈。但对电动车来说,则不同:如何使用铝合金、包括碳纤维在内的复合材料,工艺是不一样的。
我们同事看过宝马碳纤维工厂,觉得与现在的车企完全不一样,而这样的工厂其实是需要投资去修建的。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园区的投入面向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的制造业,而不是重复去投入现在已经有的制造业。
我曾经说过用轻资产、轻模式去打造一辆车。第一辆车我们还是会与车企合作,但我们觉得不光只看现在,产业园也不是说明天建完,后天就投产。建设至少要两年时间,投产肯定要三年以后。所以汽车产业园不是为第一辆车服务的,是为以后服务的。
一开始我们想用现有的产能去造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比如富士康代工生产 iPhone,是可以印上苹果的标志。但在国内,汽车是不行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得有自己的资质,才能完全做自己的品牌。我觉得我们应该尝试去拿这样一个资质。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现有的生产企业,它的生产工艺水平达不到我们未来汽车研发和设计的标准。现在的车企,原来的投入都是为燃油车而做的,他们在新能源车的投入相对偏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要帮我们重新建一条产线,去生产碳纤维和铝合金,这笔资金由谁出呢?我掏几十亿去建这条生产线,那为什么不花这个钱去建一个自己的工厂,然后去申请自己的资质?
现在我们的计划是,第一辆车与车企合作生产,以后的车型等工厂建造完毕,拿到生产资质,由自己生产。这就是两步走,拿资质的时间也不影响第一辆车的推出计划。
我们第一辆车还是用轻资产的方式来启动,把我们的研发团队培养起来,建立品牌。我的目标是要做一辆好车。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与车企合作来完成。
但是,我想要的最终结果是这辆车更轻一些,成本更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建一个工厂是必要的。
智能驾驶
刚开始造车的时候,我们也关注到智能驾驶这个方向,我觉得智能驾驶是我们需要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小公司,我们需要具备「集成式创新能力」,能把别人的东西聚合在一起。比如我们与李德毅院士合作「驾驶脑」产品的落地,和东方网力合作建人工智能研究院。
除了自动驾驶,还包括人机交互,对人目前状态的理解以及智能系统本身的功能,这些都是未来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我们希望把这种资源都利用起来。
去年年初我们就认识李德毅院士,他其实也观察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2015 年初公司刚刚成立,那时候我们只有二三十人,他是一点点看着我们成长起来的,看到我们也做了一些事情。在 2015 年底的时候他成为我们的顾问,为我们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东方网力在造车这件事情给了很大的支持,我们对车的定义就是一个机器人。在车内,其实有很多方面是与机器人是共通的,包括语音、语义的识别、深度学习等等,东方网力的子公司物灵科技刚好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与其每家公司都投入一部分人力去做,还不如把力量合在一块,在共通的方面实现共享,我觉得这是有利的。
我们认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或者大数据分析,一定是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样的技术引领的,在这方面投入更早,能比别人会领先更多。
融资 6 亿美金
这轮投资在国庆节前后谈妥。投资方很复杂,有老股东、政府、各种基金还有贷款。这一轮的钱只有一部分是用在当前的车上,可能也就一两亿人民币。其余的资金都是用于产业园建设。总得来说,这次融资还算顺利。
不过 A 轮其实没那么顺利,天使轮大家都冲我沈海寅,无论做什么,大家会来投我。但到了 A 轮,去年我们也找了一些在 TMT 行业有名的 VC,但都没有投资,觉得看不懂这种模式,凭什么我能够做起来,而且团队也没那么豪华。
一方面,造车这件事情不在他们专业范围内,不像投资 App,可以根据数据来判断,公司成立的时候,产品也没有就要几个亿资金来造车,这是没逻辑的。所以 A 轮没那么顺利。
另一方面,一开始我找的都是一些美元基金,少说也谈了六十家基金。他们觉得你的背景还可以,做过高管,自己创过业,还算成功,至少会跟我聊两次。如果要把造车这件事情说清楚,基本上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光这件事情就花了多少时间。但是最后还是没融到资金。所以融 B 轮的时候,我们调整方向,找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的基金。
与车企谈代工
在我成立这家公司之前,最早还是北汽董事长徐和谊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们 360 开始造车的话,5000 辆就帮你们代工。
这句话还是蛮触动我的。徐和谊这么说了,那这个事情有戏啊。
后来我从 360 出来以后,去年夏天就开始去找车企合作,一开始无所谓,就是相互学习,反正只要是车企我们就去谈。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把车企分为三类:国企、合资企业和民企。
国企很多都愿意跟你谈,但最后说要合作,很难。第一,决策周期特别长;第二,不敢担责任;第三,上级一换就等于白谈,哪怕是签了合同。
合资企业去参观没问题,去学习也没问题,但谈合作不行。所以合资企业我们基本上是抱着参观的态度。如果我们过去谈,我说「小米模式」你们听说过吗?没听说过就沟通不下去了。
和我们认真谈代工的其实都是民企。
我们发现其实谈到最后越来越好谈,2015 年的时候,「互联网造车」还不被大家接受,但后来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新造车运动」,一家在说不相信,五家,十家的时候,大家就越来越相信了。这个时候去找合作,实际上还是很顺的。
我和他们聊两个小时以后,基本上「毁」了他们三观。比如有时候一个会议室,他们把部长级的人全部叫过来,我在台上讲两个小时下来以后,他们就呆了,说原来车还可以这么造。这种场景我们碰到过好几次。
我们准备在 2017 年底进行小批量生产,规模在一两千辆左右。目前与我们合作的车企还不方便透露,等我们的车生产出来,到时你就知道了。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0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