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ICT解决方案部副总裁李晋波
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样的一个战略方向,让大家感受到了新的行业的风向。
5月17日,第二届中以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在河北廊坊举办,华为ICT解决方案部副总裁李晋波发表了题为《车路协同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使能合作式智能交通》的主题演讲。
李晋波提到,华为不是做应用的公司,我们聚焦的是通信和计算,确实在通信上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未来我们期望一横一纵,一方面是做宽,实现前端自动驾驶通行模块,同时后端市场改造营运车辆,我们的想法是to be the best one,产业、商业、技术都能一一探索出来。
P.S 7月13日,在CCF-GAIR 2019 智能交通分会场上,雷锋网新智驾将讨论构建智能交通的核心要素、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三个主题展开探讨。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新智驾计划邀请上海市交通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教授马万经;华为物联网解决方案副总裁刘建峰 、四维图新-世纪高通副总裁熊继林、比亚迪研究院院长舒西星、采埃孚(中国)研发负责人綦平、腾讯车联总经理刘昕、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等超过10位嘉宾与会进行演讲和讨论。
以下是李晋波的演讲全文,雷锋网新智驾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是,车路协同如何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以及如何形成合作式智能交通发展。
也就是说,智能网联怎么帮助自动驾驶产业往前走,我同时还要关注车外的环境以及车辆本身的发展。
未来道路数字化、自动驾驶协同演进,构建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
华为用长期积累的ICT能力,使能智能的车和聪明的路,构建合作式智能交通,减少车路信息不对称,使车路主动双向互动成为标配,成为基层设施,提高效率、改善安全,并向协同式自动驾驶演进,降低单车自动驾驶的成本。
车路协同聚焦三大问题、三类场景
首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聚焦什么样的场景。
目前我们整个的交通发展,或者说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最重要解决的是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交通效率问题。
交通安全是每一个交通人第一要考虑的问题,而效率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大家出行,以及如何解决大家出行不拥堵的问题。
因此,车路协同主要聚焦三大问题:提升驾驶安全,提高交通效率,加速自动驾驶。
提升驾驶安全:实时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大幅度降低人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提升驾驶安全。
提高交通效率:有序的通行,丰富实时的车路数据互动,大幅提升道路通行率。
加速自动驾驶:降低单车智能成本以及技术要求,使得自动驾驶提前落地。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解决场景。
如今我们并不能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生活当中,所以我们看到技术的推进是有节奏的,同样解决问题也是有节奏的,第一是先解决城市道路问题,第二是在解决部分高速道路问题,第三是在特定场景内增加使用效率,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C-ITS城市道路:超视距路况感知、十字路口安全保障、营运车辆违法治理等;
C-ITS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应用于融合指挥、二次事故预防、高速路匝道并线事故预防;
C-AD协同式自动驾驶:一键召车、自动泊车(AVP)、港口自动驾驶物流车、编队行驶等。
车路协同的定义是,车路协同系统 (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 structure system, CVIS) 是基于无线通信、 传感探测等技术获取车辆和道路信息, 通过车车、 车路通信进行交互和共享, 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 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 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最新发展方向。
车路协同是一种交互,这种交互能够让交通的参与方的意图得到非常精准的诠释,不会只是靠猜测这辆车要发生什么样的行为,而是能够准确的知道,因此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除了交互能力,车路协同还能大大增强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能力。视觉、毫米波、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除了装在车上,还可以装在路灯杆上;路灯杆也进化为多合一信号杆、多合一交通杆、多合一电警杆等。车端路端同时感知,则盲区最大化减少,视野之外的碰撞提前告知。
路端能够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足够的决策依据甚至指令,自动驾驶车辆本身发展的复杂度也会大大降低,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因为它不需要遍历所有的场景,自动驾驶商业化也可以提前到来。
除了车端和路端的感知和通讯设施,交通部门也在规划对道路本身进行智能化改造,以适应自动驾驶的需要。
因此,车路协同技术的关键是,基于ICT技术,打通路与车的信息壁垒。
华为不是做应用的公司,我们聚焦的是通信和计算,确实在通信上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对于车来说我们未来最关注的是需要知道路况、定位;对于路来说我们需要知道路上所有的交通标识,同时实时掌握天气变化,这样把路和车需要的信息彼此交换、彼此共享,我们期望能够让路辅助车,车来最大化地利用路的资源。
协作式自动驾驶
华为在ICT领域有着长期积累和全球领先的技术,在智慧出行的变革期,将ICT能力使能车和路,构建协同式智能交通,服务于智慧出行。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车路协同的具体的内涵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协作式自动驾驶,协作式的V2X技术内涵是什么?它是怎么搭建的?
其实,车路协同最关键的是交通大脑(V2X Server)。大脑需要计算不同车辆所需要的各种道路资源,并计算这些车辆适合什么样的路线,同时计算这些车辆在路上遇到雨、雪、风等一切问题的影响。
此外,交通大脑还能够计算出这些车辆前方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对后端车辆的影响,这是我们交通大脑带来的价值。
下一个问题是,V2X网络能作什么?
V2X网络主要是车辆不再孤单,不再只是个体,它能让你的车和路上的信号灯、行人、基础设施、雨、雪、风的传感器发生关联,让这一切与网络关联起来。
所以,无论是LTE技术还是5G技术,带来的是什么?
我认为,LTE技术完成的是连接,有了连接以后我们才能产生互动,没有连接,这个世界依然是个个体的世界,是个孤单的世界,是个没有互动的世界,所有的信息没有发生应该发生的最大价值。
也就是说,车路协同是基于C-V2X技术将路上的红绿灯、摄像头、雷达等设备联网并进行边缘计算处理,感知道路状态,并实时发送到ITS中心和车,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网络的实时信息交互,使车实时了解交通信息和危险状况。它能解决恶劣天气看不清道路、超视距看不到道路、侧方车辆变道看不见等问题,有效提升驾驶安全。
道路设施数字化后,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向车辆实时推送道路事故、拥堵等信息,帮助车辆选择更好的出行路径,改善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交通效率。
同时,车与路的信息实时交互后,将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雷达探测以外的、更丰富的实时信息,解决当前单车自动驾驶中雷达和摄像头遇到恶劣天气、夜晚、遮挡等情况下,识别不准的问题,提升自动驾驶的实现难度和降低实现成本。
华为车路协同技术应用
对于物联网和车联网,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更好的支撑单车智能,同时也把车、路协同这两个结合起来,使得我们在移动出行,在自动驾驶方面,对于安全和效率都有比较大的帮助。
仅单车智能就会有一些困难,怎么办?
我们希望能够让智能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或者聪明的路上。单靠单车无法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车路协同的方式构建一个架构,让进展更快。
这个架构里面,可以支持V2V,就是车到车,还有车到基础设施。不光是V2I,更多有用的是I2V,路边的基础设施把信息推送给车,这是最关键的。V2X上面通过RSU完成信号的采集和互动,数据到上面通过Server进行处理,这是比较典型的架构。
所以刚才大家提出很多问题,单车智能是不是发展到一个瓶颈,我们如何让路网帮助单车进行演进。其实就是需要这些网络支撑我们这些技术早一天实现。
我们在无锡有一个示范点,大概有240个路口全部做了改造,有170平方公里的开放道路。我们期望完成的是一个基于城市智慧公交的出行方案,能够让公交按时按点按期望到达,能够让公交通过红绿灯路口的时候,通过感知技术实现公交优先,而不是划到那条道路上。
目前的在无锡示范区,车路协同效果表现都比较成熟,同时我们汇聚了大量的合作伙伴,例如博世、奥迪等。我们希望这个产业链是完善的,同时希望这些应用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此外,我们在延崇高速实现了实际高速公路场景车路协同和智能驾驶。例如,我们让一系列车辆,包括载货卡车或者载人大巴车,几辆车辆的尾车跟着头车,后车跟着前车,把一队车排起来,进行编队自动驾驶,提升速度、降低油耗。同时我们还作了大量的实验,有变道超车、紧急停车等。
在园区场景内,我们在上海的一个园区内基于C-ITS实现了最后一公里自动泊车。
华为的愿景是,通过一横一纵,迎接C-ITS规划商用。一方面是横向做宽:实现前端自动驾驶通行模块,同时激发后装和前装市场;另一方面是纵向做深:行业USE、CASE的商用落地。
总之,华为不是做应用的公司,我们聚焦的是通信和计算,确实在通信上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未来我们期望一横一纵,一方面是做宽,实现前端自动驾驶通行模块,同时后端市场改造营运车辆,我们的想法是to be the best one,产业、商业、技术都能一一探索出来。当然,我们也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建车联网生态,推动C-ITS产业发展。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3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