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园(ID:dingxiangwang),作者:丁香园 DXY,头图来自:丁香园
医生们想必都体会过上课时背解剖学课本的痛苦,记下这边,又忘了那边。
但如果你的解剖课老师的板书是这样的呢?
钟全斌的板书
图中正在写板书的老师名叫钟全斌,80 后,本职是设计师。
艺术硕士学历出身的钟全斌最初的成名源于他为导师代课,后迅速被媒体挖掘,名气传到厦门医学院前校长的眼中,千方百计找到他为大一临床医学新生授课,希望能实现三级效果:帮助医(学)生发表论文(医学图谱)、提升医患沟通技巧、巩固医学基础。
尽管这门课只是限选,但每堂课都座无虚席,且因其独具特色的授课风格,让这位艺术老师成为医学院的一道独特风景。
搞艺术的解剖老师
上课过程中,钟全斌不是只把“成像”发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画。他自己在黑板上用粉笔一边讲解一边画,学生在笔记本上跟着画。
在他看来,之所以要将解剖图手绘出来,能够帮助医学生透过人体素描描绘,将人体各个结构的知识点内化成为长期记忆,而不是“大一学了,到大四就忘了。画画是观察和描绘过程,假如一个事物有 100 个特征,你能截取多少到脑海中然后画出来,这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最有利于长期记忆。”
比如,如果对人体骨骼比例,肌肉分布位置不理解,画出来就会感觉不太对劲;如果不能掌握上手臂肱骨、下手臂尺桡骨、大腿股骨、小腿胫腓骨等的骨骼比例,便不能准确画出该结构的长度;如果不了解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的起止点、分布位置,便不能描绘出其体表相对应的阴影暗部……
课上的钟全斌
钟全斌也会针对社会人士开设绘画班,报名的人员中不乏医生,占比 40% 左右。据他估计,所有专业中,康复、骨科医生报名最多。
“艺术解剖学专业在中国的历史更为久远,积淀更深。”他这番话轻描淡写,但令我大为惊讶,因为无论被询问的是医学生还是医生,99% 对这个事实的反应如我:“啊?医学院还有这个专业?”
是的,只是已经很久都没招生了。
医学院里的艺术硕士
1983 年,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开始招收医学美术专业,这是该专业在国内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招生。
2018 年,中国医科大学主办了全国首届“医学美术作品展”,而根据中国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官网,医学美术专业早已不在招生计划中。
“医学美术?还有这个专业,你说的就是医学插画师吧?”
这是大家对“医学美术”专业最为普遍的反应,在网上以“医学美术”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果中专业资料乏善可陈。
事实上,医学美术是一门历史源远的学科,存在感最强时期为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大众对人体的认知欲望转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跨医学、艺术两方的职业需求,于是就有人以此为生,曾经开办过“解剖剧场”的“解剖学之父”萨维里便是其中一员,他还出版了著名的《人体的构造》。
医学美术学独立成科则得以于另一位大师:Max Brödel,他曾为 Harvey Cushing 作画,是许多医界大家非常喜爱的课程辅助者,他后来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用艺术学(medical arts applied to medicine)系主任,钻研画法技巧与作品呈现。
Max Brödel 的作品,纤毫毕现
目前全球有多家“医学美术”协会,其中广为人知的是美国的 Association of Medical Illustrators (简称为 AMI),协会在扮演供需方发布、专业技能认定、行业规则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发展的不平衡,这个专业目前普遍套用 “Medical Illustrator” 的译法:“医学插画师”来代替。
小名称,大学问,是“医学插画师”“医学美术专家”还是“医学可视化呈现专家”,每一个小的改动都关系着这个学科在世人和本专业心中的定位。
绝大多数主攻医学美术或医学动画的专家(拥有硕士学术水平),平均年收入在 6.2万~10 万美元;若是总监级,那这个数字在 8.5万~ 17.5 万美元之间,其中 46% 的在职人员还能接私活。(数据为 2013 年 AMI 调查数据)
医学艺术学的运用领域,包括患者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学、医生教育与培训、出版、医学模型、医学设备、网页及交互设计等(来源:AMI)
而独立医学美术专家的平均年收入更高,在 8.2万~58 万美金之间,区间起伏根据个人擅长的领域,技艺成熟度划分。除了本职工作,这些专家还能通过证书挂靠获得收入。
AMI 的职业发展路径主页上写着:“当前医学美术专业毕业人数有限,现处于卖方市场,在出版社、研究机构、学校、药企、广告公司等单位都极具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大潜力的工种。”
医学美术学在中国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舒扬曾经因为“把一颗心画活”走红,作为一名医学插画师,周舒扬常常收到朋友们的消息:“舒扬快看,这个医生画得不错,推荐给你团队看能不能用?”
周舒扬的回复,从最初的惊喜逐渐转为婉拒。
周舒扬的作品
会画画并不是一位医学美术专业人员的合格标准,因为除了过硬的医学专业背景、较高的艺术修养、专业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绘制技能和画画的叙述能力,而这些是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
“大众普遍认为画得越精细、色彩越鲜艳、技术越冷门便是会画画,这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简单清晰的画风更有助于说明问题。”
在他看来,偶有媒体爆出“会画画的医生”的报道,只是宣传技巧,在医生身份光环下,大家更多是新奇,而医生本身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能可能并没那么神乎其神,充其量为爱好者,离医学美术学专业水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相比专业绘画技能,医学背景并非硬性条件,“只对画,不对人”。
换句话说,他看重的是从业者的艺术绘画技能,如何实现医生和艺术通力合作,对有志于从事“医学艺术”的人,无论是医学还是艺术出身,需要的是既能保证在医学基础知识准确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又能将内容恰当演绎呈现。
这样一来,只会医学基础知识或绘画软件的人都很难胜任工作。
AMI 列出医学艺术专业所学的多样化技能
高中和大学均在加拿大读书的姬楚,本科是脑神经科专业,大四时机缘巧合看到学姐报考医学艺术系,于是转而投身这一领域。
姬楚介绍,医学美术专业在国外是高利润,就业范围广,潜力无限的高薪职业,无论是医学动画、医学可视化交互设计还是医患交流等,都需要此类人才。
“此专业设置在医学院下,而非美术学院。只要愿意,独立成科的消耗是不高的。”尽管如此,目前在授的一位教授曾到过中国大城市,也与当地教授沟通过愿意帮助建科事宜,到后来都没有了下文。“因为没有足够多院校、企业看到医学艺术专业的价值,人才培养和输出自然不会有倾斜。”
姬楚的这番话让我顿时理解“爱好”和“职业”的区别:医用艺术学走的非学科、非系统化之路是大众普遍会将绘画爱好当作学科发展的直观结果之一,这样的弊端立竿见影。
“市场评判标准是追求效益的真金白银。”周舒扬曾遇到某高校教授,因即将发表的论文需要配封面图,火急火燎地找他帮忙。
这样的加急需求,AMI 的市场行情标准为 2000 美元一张,他的报价为 1000 美元后,讨论群里顿时鸦雀无声。
对这样的反应,他既理解又无奈。
“中国医生不富有啊。”
周舒扬团队作品
除了资金问题,医学艺术专业现状更多是市场对其“锦上添花”的医学图谱价值的不认同。
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和国外专业化分工不同,国内医生和医学生需要身兼数职、多才多艺:除了看病,还要写文章,自学软件,自给自足,而导师也更乐意以最少的投入换得学生的免费绘制。
但对未来,周舒扬依然乐观,设想宏大,他希望借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拓展美术医学的疆域,逐步改善国内医学艺术的处境,或更具体些,医学可视化专业的处境。“虽然追求美不是刚需,但是使医学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历史前进不变的刚需。”
参考文献: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00463/?page=4
[2]https://www.medillsb.com/
[3]https://ami.org/medical-illustration/enter-the-profession/careers
[4]http://www.maa.org.uk/
[5]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02/05/i-am-medical-illustrator
[6]http://www.youbelieveinmiracles.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园(ID:dingxiangwang),作者:丁香园 DXY,策划:任悠悠、joy ,监制:gyouza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4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