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的金庸剧,永远是下一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嘉琦,编辑:赵普通,题图来自:《天龙八部》(2003版)

“段誉一转过树丛,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段誉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

“神仙姐姐”王语嫣第一次出场的画面,出现在《天龙八部》第十二章回“从此醉”。

这个出场,在六个版本的《天龙八部》里都稍有不同。刘亦菲手持一段火光摇曳的红色蜡烛,款步走向表哥慕容复,低眉垂目间将怀春少女的娇羞演了个十成十。李若彤的版本较为还原原著,初次与段誉相见时,几个疑惑、嗔怒的表情,就演出了王语嫣久居曼陀山庄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刘亦菲饰演的“王语嫣”

在新版《天龙八部》里,王语嫣由香港演员文咏珊出演。从豆瓣评分上看,这版新天龙与近几年翻拍的所有金庸剧相比,并无较大突破,堪堪超过3分。

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金庸剧还是以每年1到2部的频率密集输出着,虽争议不减,但也不乏佳作。豆瓣评分高达8.4的胡军版《天龙八部》就出自这个阶段,直到现在仍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而近十年来,金庸剧数量越来越少,口碑也再难突破。

2003版《天龙八部》 图源豆瓣

金庸创造了武侠小说的巅峰,甚至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在《倚天屠龙记》第三十章里,殷离反复吟唱着“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的曲子。

金庸笔下的江湖。在经过无数后来者反复书写后,又将“何所终”?

1. 越来越难拍的金庸

金庸剧的这一个十年,过得实在不算顺利。

刚刚收官的《天龙八部》,豆瓣评分只有3.6。只跟之前的经典版本比较,这版《天龙八部》在观众眼中也算不上合格。

选角方面,出演段誉的白澍不巧刚出现在隔壁的《盗墓笔记之云顶天宫》,演的是纸片人界人气极高的“吴邪”一角,刷了一波负面评价。出演乔峰的中国台湾演员杨祐宁也被指“稚气有余,霸气不足”,难以驾驭这个经典角色。

图源@电视剧天龙八部 官博

在原著里,乔峰是个“悲剧式”的主角。第十五回“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里,丐帮诸人当众揭露了他的身世秘密,他也自此踏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乔峰的外貌也十分突出,虚竹在第一次见到他时,便评价其“英气逼人,群雄黯然无光”。

豆瓣有网友评价乔峰这个角色是“金书里大侠二字的终极呈现”,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不仅要演出大侠的气度,还要演出他身上希腊神话式悲剧人物的宿命感。显然,这个要求与杨祐宁的演技还有一定距离。

杨祐宁饰演的“乔峰”

至于一众女性角色,则大多中规中矩,挑不出错处,但也全无亮点。文咏珊虽然曾在《唐人街探案3》《九州·海上牧云记》等剧中都贡献了名场面,但此番挑战“王语嫣”却并不算成功,毕竟李若彤和刘亦菲的版本实在太过深入人心。苏青饰演的阿朱、何泓姗饰演的阿紫等角色更是在社交网络上毫无水花。

文咏珊饰演的“王语嫣”

不过,被批评的重灾区,还是剧本改编上对时间线的大挪移。

在原著里,乔峰、虚竹和段誉三兄弟的主线剧情是交织推进的,采取了一种“王不见王”的模式。王朔曾认为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水浒传》的多主角结构。

段誉是《天龙八部》故事的开篇,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眼线”。他的经历大都轻巧愉悦,是个“喜剧式”的人物,和另一主角乔峰有着很大区别。能够将三个基调迥异的故事巧妙融合,足以可见金庸的笔力之深。

陈浩民饰演的“段誉”

而在新版《天龙八部》里,乔峰、段誉和虚竹在第一集就轮番出现,阿朱、阿紫、王语嫣等女性角色也都依次亮相,彻底打乱了原著的时间线。

时间线的改动其实无可厚非,比如在1982年黄日华版和2003胡军版里,乔峰作为主要角色,都是在第一集亮相。但某些缺少铺垫的修改,则会影响故事的逻辑,进而丢失了本应浓度更高的情感内核。

比如,出现在第一集的“乔峰慕容复交手”的段落,戏剧张力就遭到了削弱。在原著里,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北乔峰南慕容”的首次交手直到第四十一回方才出现,经过前文对二人“武力值”的铺垫,让这场巅峰对决显得十分动人心魄。慕容复出场挑战时,萧峰双手抱拳答:“素闻公子英名,今日得见高贤,大慰平生。”短短几句尽显高手过招的惺惺相惜之感。

而在这版里,二人初次见面便草草过招,有B站网友表示,金庸到结束都没舍得让斗转星移和降龙十八掌分出高低,新版第一集就将两种武学分了高下。另外,乔峰对慕容复说的第一句话也变成:“在下丐帮乔峰,在此领教一二。”——若是不了解“北乔峰南慕容”的江湖传说,看起来不过是一场平平无奇的打斗。

除此之外,诸如“段誉看见王语嫣尿裤子”这类被诟病的剧情,已经成为一出罗生门,不知起源。编剧袁子弹发微博回应该情节所引起的争议,称“拍摄不易,希望大家不要受那个尿了的影响继续往下看吧”,并配了剧本的图片,以此证明这段情节在剧本中并未出现,还回复了网友质疑,指出这段可能是“现场发挥”。

《天龙八部》播出后,去年翻拍的《鹿鼎记》也再次被拿出来讨论。看起来,这些致力于将金庸的江湖延续下来的创作者们,似乎找不到一条能够走通的路。

《天龙八部》试图还原上个年代武侠剧的风味。饱和度较低的画面滤镜和新版《鹿鼎记》形成鲜明对比——张一山戴着鲜绿色帽子说书的场景,已经成为B站影视区不可或缺的素材。

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

相比之下,新《鹿鼎记》则试图走出一条“世说新语”的路子。该剧在上映前,张一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这个版本希望能“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整体风格更偏向卡通和搞笑,表演方式也会有些变化。

不过,事实证明,金庸经不起这种程度的折腾了。新《鹿鼎记》没能让这一代观众感受到原著里气势磅礴的江湖风云,反倒是让黄晓明收获了一大批道歉——这个故事在新《天龙八部》里再次出现,在豆瓣短评里,也有网友指出,“我为曾经鲁莽批评钟汉良版本乔峰而道歉。”

近十年来,共有八部金庸剧跟观众见面。除了2017年的《射雕英雄传》之外,豆瓣评分都没超过7分。

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或许是2013年于正执导的《笑傲江湖》里,陈乔恩所扮演的东方不败。其实,早在1993年,徐克就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启用林青霞饰演东方不败一角,虽然市场反响极佳,但却引起了金庸的不满。

因为在原著里,东方不败是不折不扣的男性,因修炼《葵花宝典》而“挥刀自宫”,此后虽在性格方面趋向于女性,但仍然维持中年男子的样貌,而2013版则将东方不败彻底改为女性角色,甚至原创了东方不败与令狐冲的感情戏份。

另外,陈妍希版本的“小龙女”也让观众对“沈佳宜”滤镜完全破碎。除了为陈晓和陈妍希这一对真情侣牵线之外,于正在金庸剧翻拍道路上的作为实在有些少。

此前毒眸曾在《金庸尚在,古龙不见》一文中提到,同为武侠大家,和古龙、梁羽生和温瑞安相比,金庸IP的生命力相对持久得多。但输出频次高是一回事,能否被观众接受,显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2. 一个版本,一代人

金庸剧不是从近几年开始才“难拍”的。早在二十多年前,翻拍金庸剧就要面临与现在相当的压力。

现在大多数观众心中封神的《神雕侠侣》是1995年的古天乐和李若彤版。不过,在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神雕侠侣》,是1983年刘德华和陈玉莲主演的版本。该剧在首播时,就创下了90%的超高收视率。金庸先生本人也曾在多个场合都表示过对这个版本的认可与喜爱。

这个版本由萧笙执导。他同时也是1976年第一部金庸剧《射雕英雄传》的导演。在香港佳艺电视台任职时期,萧笙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同时还翻拍了古龙的知名小说《流星蝴蝶剑》,对武侠小说的理解颇深。1978年,佳艺电视台倒闭后,萧笙前往TVB就职,并又接连执导了《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两部金庸剧。

十多年后,TVB决定再次翻拍《神雕侠侣》。由于刘德华版的成绩太过耀眼,且被金庸所肯定,因此翻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顶着巨大的压力,李添胜接下了这个任务。彼时,李添胜已经监制了刘德华版《鹿鼎记》、张智霖版《射雕英雄传》和《书剑恩仇录》,对金庸的了解比别人更甚。

由于经费有限,在演员选择上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最终敲定的两位主演古天乐和李若彤,在当时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1995年7月,新版《神雕侠侣》在翡翠台播出,平均收视仅有29点,排在年度第五。和上一个版本相比,成绩只能算是平平。

李添胜1969年加入TVB,直到2016年才正式宣布退休。《神雕侠侣》后,他又接连监制了包括《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在内的5部金庸剧,成为香港拍摄金庸剧最多的人。

《鹿鼎记》最受好评的陈小春版本也是出自他手。在《天龙八部》为黄日华拿下TVB视帝后,“韦小宝”的角色也成了香饽饽,陈小春跑来毛遂自荐,一番演说成功打动了李添胜。出演“康熙”一角的马浚伟,当时只是TVB一个跑龙套的小演员,试镜时还被围观的人嘲笑“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而李添胜则敏锐地感觉到,马浚伟的形象气质都与“康熙”非常相符,于是力排众议定下选角。

李添胜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电视剧从来不是演员带动收视,剧本很重要。”作为历史爱好者,他对包括金庸剧在内的武侠小说也都颇有研究。但即便是做出过多部经典作品的金牌监制,还是要面临“翻山”的挑战。

在那个金庸剧被TVB统治的时代,中国台湾也曾试图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金庸江湖”。1984年,台湾中视推出自己的第一部金庸剧《神雕侠侣》,此后又接连推出《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和《天龙八部》,全部由李朝永执导。

不过,这些版本都没能撑起中国台湾的武侠剧市场。比如在《天龙八部》里,由于要到大陆取景,制作经费紧张,导致剧情不得不被压缩。最终将虚竹和段誉“合并”为同一个人,同样地,王语嫣和梦姑也是同一个人。该版本也成为被“魔改”得最严重的一版《天龙八部》。

1999年,张纪中代表中央电视台,向金庸购买《笑傲江湖》的版权。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道,金庸先生当时回复说:“如果你们(指央视)按照拍《三国》《水浒》那样拍我的戏,我就一块钱给你吧?”随即以一元钱向央视授出了自己全部武侠小说的版权。张纪中还特别找了一枚尾号吉利的硬币,用有机玻璃镶嵌之后赠予金庸。

2001年3月,央视版《笑傲江湖》正式播出,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金庸剧。此时,TVB版本已经在大陆观众心中处于极高的地位,对张纪中而言,他不仅要承载金庸的期望,也面临着“与前者相比较”的压力。

如今看来,当时的境况其实与现在并无二致。饰演令狐冲的李亚鹏,就遭到了观众的抨击。开拍第15天时,原定的令狐冲扮演者邵兵因为“耍大牌”被张纪中换掉,李亚鹏被金庸注意到,进而“临危受命”。李亚鹏回忆道,该剧播出后,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包括与曾出演过令狐冲的吕颂贤进行比较,导致他的心理压力很大。

金庸也曾提到,在看片的时候自己是非常满意的,也曾在庆播现场称赞这是“最贴近原著的一版”。但后来他又在公开场合表示,“包括最近中央电视台的《笑傲江湖》我也不看,全套的VCD都放在家里。为什么?编得不正宗。”据金庸解释,他只看了七八集后,感觉很好,但后来发现给他看的都是“最好的”,后面的改动太大,他不喜欢。

金庸严厉地对张纪中表达了对《笑傲江湖》改动的不满。有了第一部的“教训”之后,张纪中在此后拍摄金庸剧时,都更加注重“还原”。《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和之前的版本相比,改动都很小。

张纪中

知乎和豆瓣都有很多有关金庸剧的讨论,大部分集中在一个话题,即“为什么观众总认为内地的版本不如香港的版本?”

事实上,金庸先生曾经在内地版《射雕英雄传》上映时,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不喜欢吃广东的食物,为什么?因为我从小是吃上海菜、杭州菜长大的,你们当中很多人小时候吃的是山西刀削面、山东饺子,你们到现在还觉得它们好吃。从小习惯了,就觉得好。香港版《射雕英雄传》中的翁美玲现在看一点也不觉得好,我觉得周迅很好,但很多人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翁美玲好,也是这个原因。”

在新版本接连出现后,张纪中的版本被翻出来逐帧解读,并得出“被低估”的结论。看起来,曾经被痛批的张纪中,却在这个十年得到“正名”,或许是时代更迭的某种信号——每一代人心里,都有一个最钟情的版本,此后出现的,都不过记忆中的“味道”。

3. 我们还需要翻拍金庸吗?

除了“珠玉在前”,武侠剧的式微似乎也让金庸剧的翻拍阻碍重重。

云合数据显示,2019年各平台播出的近300部网络剧中,武侠剧占比不足3%。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有所上升(8%),但仍与都市剧及当下较受瞩目的悬疑剧有明显差距。

近两年来,以武术技巧和侠义精神为核心的武侠剧逐渐减少,诸如《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侠探简不知》等“新式武侠剧”开始出现。这些武侠剧有其共同特点,就是在武侠的世界观之外,融合了爱情、悬疑、玄幻等更被当下受众所接受的新元素,从而完成了这一类型的转变。

图源官博

原有的武侠分类,在不断被仙侠、玄幻等频道分流。相比之下,武侠的叙事和能力等级体系,仍然建立在古代的现实之中,而仙侠玄幻的架空背景更为广大,各种法术、能够转世的逻辑,也让故事发展更为跌宕——“三生三世”的桥段反复在不同的仙侠剧中出现,观众依旧买账。

但在仙侠剧构建的新世界里,主角们要反抗的命题往往不来自外界,而是宿命和造化弄人,旅程由外向内。没有反叛也就意味着没有江湖味,“侠”也就此消失了。

金庸曾在1994年北大的演讲中谈起,中国封建王朝对侠有限制,因为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来违犯封建王朝的法律。《韩非子》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表达了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侠的定义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

在新的时代,武侠好像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毒眸曾在过往文章中提到,武侠剧的式微,背后是价值观的变迁: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压迫百姓的,所以才会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传统武侠主题,但它显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价值。

不仅武侠小说和武侠剧便少了,就连真正懂武侠的创作者,好像也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的三十年,金庸剧是和一些名字深度绑定的,比如王天林、萧笙和李添胜,甚至张纪中,他们是大都是“金庸学家”,对金庸的了解非常深刻。在对金庸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这些作品即使略作改动,也并不影响其内核的呈现。

李添胜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在十几岁时,已经看过了金庸的所有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到了“几乎可以背出所有内容”的地步。这也是TVB放心将金庸剧全部交给他来监制的原因。

相比之下,近十年来金庸剧辗转多人之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了匠心精神,也再无“金庸学家”。

1997版《天龙八部》第一集中,黄日华饰演的乔峰策马自远方而来,使出一招降龙十八掌,而后腾空而起,一代人心中的经典画面就此诞生。

“乔峰”的降龙十八掌

如果去掉“时代滤镜”来看,假得离谱的黄色激光特效,以及和原著“毫不相干”的造型,现在看来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3:4的画面比例,粗糙的置景,和即使选择“720P超清”也很难拯救的画质,都昭示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鸿沟。

虽然那些怀念着过去版本的人,也未必会再次打开。但停留在观众记忆里的,似乎总是这些版本的高光时刻。

没有人希望金庸笔下江湖的影像就此被尘封在日渐蒙尘的DVD里,但似乎也没有人相信,会有更好的版本出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嘉琦,编辑:赵普通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4715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9日 00:30
下一篇 2021年9月9日 0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