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生活和身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代餐减脂类产品。
代餐食品,又名替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起初是供病人食用的,后来传到减肥和健身圈,迅速掀起一股热潮。据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在电商平台上,代餐食品种类繁多,价格多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产品销售火热,但也有消费者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和宣传真实性。
为迎合消费者减肥需求,很多饮料喜欢以“0糖0脂0卡”“低糖低脂低热量”为广告语,代餐食品同样如此。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每100毫升饮料中脂肪和糖的含量分别低于或等于0.5克,就可以标注“零脂”和“零糖”,每100毫升饮料的能量低于或等于4大卡即可标注“零卡”。因此,代糖饮料的“零”,实际上不等于一点都没有。
据了解,目前许多代餐食品不使用蔗糖,而是使用三氯蔗糖。朱毅说,三氯蔗糖属于人工代糖,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对代糖的健康风险达成共识,但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食用三氯蔗糖,对胰岛素敏感度有影响。不鼓励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人工代糖饮料。
谈及代餐食品在宣传时常常玩的“文字游戏”,重庆市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中世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吴启均律师说,五花八门的代餐食品,有的“假冒大牌”,有的连热量表等基本信息都没有,质量堪忧。
在线上售卖时,商家往往极力宣传神奇的减肥效果,号称可以完全替代食物食用,这种夸大宣传可能会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吴启均建议,完善行业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对代餐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含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代餐食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减肥;加强网络销售平台管理,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雪花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4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