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干燥剂的新闻刷爆了家长的微信朋友圈。
就在短短20分钟里8岁男孩可可整个眼球被溶解掉!终生失明!
事情起源于,孩子图好玩就把零食里的小包放进了有水的饮料瓶里,没想到刚放进去竟然爆炸了,一瞬间孩子觉得有东西进了右眼,烧得特别疼,然后眼睛就看不见了。
而这一切的背后元凶就是——干燥剂。
那究竟什么是干燥剂?为什么危害如此巨大?一起来看……
什么是干燥剂?
干燥剂是一种可以脱除潮湿物质中水分或者使物质保持干燥状态的物质。
干燥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也常用于电子产品的干燥,使得电子产品在潮湿环境中不会造成金属氧化。
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按照吸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化学干燥剂,如氧化钙、硫酸钙等,通过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干燥;
另一种是物理干燥剂,如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等,通过物理吸附水分从而干燥。
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啥?
氧化钙
氧化钙也称为生石灰,是白色或灰白色块状或粉末状物,它在较低的湿度水平下可以吸收大量的水蒸气,吸湿率约为15%-24%,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粉末状氢氧化钙,也就是熟石灰。
“鲜贝”、“海苔”等食品中就是使用此类干燥剂进行干燥,防止食品受潮影响口感。
与许多其它干燥剂相比,氧化钙水溶液具有强碱性、强腐蚀性的特点,会刺激并腐蚀黏膜,目前已呈现出逐渐被淘汰的趋势。
硅胶干燥剂
硅胶干燥剂由二氧化硅小珠组成,呈半透明状。
硅胶在低于25°C时,具有非常好的干燥效果,但随着温度升高,硅胶会逐渐丧失吸附水的能力。
硅胶干燥剂之所以广受欢迎,是由于其无腐蚀性、无毒的特性,并且已获得批准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中,在化妆品、服饰甚至猫砂中一般使用硅胶干燥剂。
硅胶除了可以吸收水分,还可以吸收芳烃、醇、氨、烯烃、石蜡和二烯烃的能力,可用于“干燥”各种产品。
蒙脱石干燥剂
也称为膨润土,是一种含有大量蒙脱石的水铝硅酸盐构成的层状矿物,比硅胶稍粗糙。
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多孔吸附剂,通过干燥、活化制成干燥剂。
在常温常湿的环境下,复合型粘土干燥剂的吸湿率约为30%,但它在高温下干燥效果有限。
它是一种无腐蚀、无毒、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同时由于其吸收水分既快又多以及低成本的特点,活性粘土是所有传统包装应用中硅胶的绝佳替代品,常用于电子产品、精密机械、军工器材等各种防潮的领域。
分子筛干燥剂
硅胶、粘土干燥剂,在高温下干燥效果不是很好,会将水分重新释放到环境中,而分子筛干燥剂却能够捕获225℃以上的水蒸气,比硅胶或粘土更快速有效地吸收水分。
但分子筛干燥剂并非天然存在,其制造成本较高,因此还未广泛在生活场景中使用,通常用在科研等领域。
硫酸钙干燥剂
硫酸钙干燥剂,由石膏脱水制成的,具有无毒、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不崩解的性质,且在暴露于较高环境温度时也不会释放其吸附水分。
成本较低,但其吸收水分能力也较低,最多吸附其自身质量10%的水分,因此是一种使用较少、使用寿命短的干燥剂。
误食了干燥剂怎么办?
干燥剂的包装带上一般都写着“不要打开”“不可食用”“不可遇水”等字样。
硅胶或粘土干燥剂没有毒性,一旦误食也不用恐慌,除了吸收水分几乎也不会发生其它反应,它们“穿过”胃肠被排泄出来后,几乎和吃下去时候一模一样。
但如果吃下去的硅胶或粘土干燥剂太多,则会引起口干,需要及时喝水补充水分。
氧化钙遇水会发生的化学反应会放热量,并且生成的氢氧化钙为碱性,如果发生误食会对口腔、上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有灼伤和腐蚀作用。
那既然氢氧化钙是碱性的,可以喝大量的食醋中和一下吗?
当然不行。
因为中和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可加重胃的损伤,应立即给误食氧化钙的人喝水或牛奶,通过胃酸即可中和少量的氢氧化钙。
大量服用氧化钙会导致胃肠黏膜深度烧伤和坏死。并发症通常包括食管、胃穿孔,气管和食管形成瘘管以及胃肠道出血。
但由于氧化钙太过难吃,有着微苦、碱性的味道,并且食用时舌头有强烈的灼痛感,一般也不会有过多的误食。
干燥剂不小心入眼怎么办?
家长特别注意:留心孩子不要因为好奇好玩,将生石灰干燥剂倒进了装有水的瓶子中,这样很危险,极可能发生爆炸或喷溅。
如果石灰颗粒溅入眼中,会吸收眼角膜的水分并继续放热灼伤眼角膜,生成的熟石灰是强碱性的也会腐蚀眼角膜,使眼角膜穿孔而导致失明。
生活中生石灰溅入眼中,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从鼻子的一边往眼睛那边冲洗眼睛至少10-15分钟,然后马上送医院就医。
如何正确处理干燥剂?
在有孩子的家庭,最安全的做法是:打开包装袋后先把干燥剂扔掉。
尽管干燥剂有好多种类,但它们都属于干垃圾,直接扔进“干垃圾”的垃圾桶中就可以了。
也可以对干燥剂进行二次利用,对一些生活用品进行干燥:
与照片一起存放,可有效防止旧照片相互粘连;
放在首饰盒底部,有助于保持首饰的光泽;
可以防止宠物食品变质和变湿,从而延长宠物食品的保质期;
可以对进了水的手机进行干燥(就像放在生米中一样)。
原文链接: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朝晖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5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