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臻科技评论(ID:TWtechreview),作者:陈鲲羽、张肖男,编辑:危 琨 史宛琪,审核:张可人,原文标题:《你是我的荣耀:神舟十二号的真正意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是我的荣耀》里男主于途有句经典台词:三四十年的技术差距,不一定要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去追赶,我们这代人努力的意义也在于此。
神舟十二号的真实意义,正是要说明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正在打破美俄主导的航天航空垄断。
图源:CCTV新闻截图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降落在酒泉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这是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来自轨道返回的航天员。
一、神舟十二号的任务
此次神舟飞船的主要任务是运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空间站运转,开启空间站长期有人照料情况下的在轨运行。
中国的计划分三步。第一步: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保障空间站在轨道能正常地运转;第二步,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测试我国空间站的货运能力和技术实现;第三步,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运送第一批宇航员进入空间站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据悉,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在执行此次任务期间,已经实现了五个首次。
第一,这是我国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在我国此前的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从载人飞船发射到在轨道上完成与空间站舱室的对接需要大约两天时间,这两天时间里航天员需要一直生活在空间相对狭小的载人飞船内。而此次神舟十二号从发射到与空间站对接仅花费了6.5小时,且全部交会对接流程由神州十二号飞船实现自动控制,是一次非常大的进步。
第二,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进行径向交会。
相比以往发射的载人飞船,神州十二号飞船拥有更强的交会对接能力与更复杂的交会对接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
神舟十二号在入轨后进行了六次变轨,达到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正下方的位置,建立了与空间站相对的导航。随后绕飞到空间站正前方,实现此次对接。
第三,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二号在轨时间三个月,是我国前次载人航天任务中神舟十一号在轨时间的三倍。更长的在轨时间对神州十二号飞船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考验,而神州十二号飞船将这些考验一一克服,顺利完成了任务。
第四,这是我国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我国的载人飞船都从固定高度的轨道返回地面。而在空间站任务中,空间站为节省推进剂会不断调整轨道位置,这就对载人飞船的返回轨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神舟十二号的返回轨道经过适应性设计,使得其返回高度从以往的确定值改为相对范围。相应的返回算法也经过改进,以提高飞船返回时的适应性与可靠性。
第五,这是我国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应急救援的能力。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空时,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地面上做好准备,在发射场待命。若航天员在轨遭遇如载人航天器突然出现严重故障等突发情况,新的载人飞船可以很快发射升空,将航天员从空间站接回地面。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与返航成功,对我国乃至人类载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是近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事件。
二、空间站的建设
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可以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和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空间技术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截止目前,中美俄是拥有空间站的仅有的三个国家。空间站的发展对人类迈向太空具有重要意义,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时刻。
1971年6月6日,三名前苏联宇航员乘坐联盟11号飞船与4月19日发射的礼炮一号空间站实现对接,在太空站度过了24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太空站生活,值得遗憾的是,在返航时因为座舱漏气导致三名宇航员窒息而亡。
礼炮一号,图源:wiki
1973年5月23日,三名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飞船与9天前被送入预定轨道的天空实验室实现对接。宇航员首先进行了太空修理舱外活动,将一面遮阳板挡在太空站一侧使温度下降,并展开了另一面。最终,在太空站生活了28天后,三名宇航员成功返航。
天空实验室,图源:NASA
1983年3月13日,两名前苏联宇航员乘坐联盟T-15号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实现对接,并在和平号上生活了四个月之久。
和平号空间站,图源:NASA
1998年12月4日,六名美国宇航员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并对空间站进行在轨建造,在完成建造任务后,宇航员们随航天飞机返航。
国际空间站,图源:NASA
2011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并于18日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太空生活13天后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经验的国家。
天宫二号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宇航员成功返航又将是一重大历史性时刻,这说明我国在太空格局和力量对比中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这同样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地提升!
中国空间站效果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探臻科技评论(ID:TWtechreview),作者:陈鲲羽、张肖男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6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