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智能手机王者华为在跌出全球前五后,realme进入全球TOP6,成为小米、OPPO和vivo之后的,全球第四大中国手机品牌。
realme创始人、CEO李炳忠在内部信中表示,2018年秋天realme第一次出现在分析机构的排名中,那时是第47名。而三年后已经是全球第六。
不过在从行业新人走到全球第六后,李炳忠依旧为realme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他在内部信中表示,希望能在三年内让realme的销量翻番。这也包括双一亿目标:从现在到2022年年底,手机再增加一亿台销量,2023年实现单年销量一亿台。
首进全球前六
realme正式成立于2018年,当时的智能手机行业可谓是血海一片。
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都被苹果、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几大主流厂商把持,留给其它品牌的生存机会十分有限。
当时realme创始人、CEO李炳忠还是OPPO的海外业务负责人。他发现线上可供选择的优质手机产品非常少,因为线上人群对手机的性能和设计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十分关注价格,这部分年轻人群的诉求根本没有得到满足。
发现新机会的李炳忠决定创业,创立了新品牌realme。成立之初的realme选择了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且首先从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做起,这让realme能够差异化生存,避免了激烈的焦灼战。
虽然是从中低价格段切入,但realme在同价位的产品中保持了性能配置和潮玩设计等方面的优势,这让其迅速在新兴市场崛起。
在新兴市场取得成功之后,2019年,李炳忠立即做出决定,正式进入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
2019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确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年5G刚刚商用,意味着很快要开启4G手机向5G手机的换机潮,这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无疑是最佳时机。
2019年底,李炳忠就宣布,realme将全面拥抱5G时代,2020年国内市场不再推出4G手机,全系产品将支持5G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内4G手机仍然占据主流,宣布不再推出4G手机,这需要极大的魄力。
2020年,realme推出了多款5G手机,还包括当时的行业首款5G千元机,收获了不少5G换机用户。
2020年,在深耕新兴市场、反攻成熟市场的战略之下,realme当年的全球销量从2019年2500万台增长至5000万台,稳居全球前七。
而除了中国市场,realme还进入了同样是成熟市场的欧洲。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realme在全球智能手机首次进入前六,18个市场位居智能手机前五。其中在欧洲市场出货量进入前五,中国市场增速保持第一。
“Ov真米”新格局已来?
在今年8月,realme刚刚宣布,其三年全球累计销量超1亿台,也是全球最快达到1亿销量的智能手机品牌。
而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前十中,一共有八个中国手机品牌,其中realme在小米、OPPO和vivo之后,位居中国手机品牌第四。
而整体上,realme当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35%,首次跻身全球第六,也是前六名中增速最快的一家,甚至超过了小米的98.5%的增速;在中国市场,其第二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006%。
“在前十名中,realme是最年轻的,和我们被同时提及的,都是我们曾经仰望、熠熠生辉的名字。”在得知realme进入全球前六时,李炳忠感慨道。
多年来,智能手机行业确实起起伏伏,一代新人换旧人。从最早的中华酷联,到后来的华米ov,组合名称变化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手机品牌的沉浮史。
在华为缺位之后,老玩家小米和Ov分食华为原有份额的同时,也给了更多新兴玩家崛起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并不是没有可能打破固有的行业格局。
至少从CounterPoint的这份第二季度的报告来看,realme已经补位市场下滑中的华为,正在形成Ov真米的新组合。
李炳忠在内部信中,也公布了realme的最新战略计划。
进入全球第六后,他表示realme仍会把重心和时间尽可能投入到产品上,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alme调整了产品线,GT、Q、V三大系列将成为固定的产品线,GT也将成为realme唯一的旗舰系列。而在GT系列中,realme会持续探索更多可能性,也计划推出能与市面上Android顶级旗舰一争高下的产品。
他也继续为realme制定了新的销量计划:希望能在三年内让realme的销量翻番。这也包括双一亿目标:从现在到2022年年底,手机再增加一亿台销量,2023年实现单年销量一亿台。
realme的挑战,更多可能来自中国市场。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vivo、OPPO、小米、苹果和荣耀位列前五。realme在中国市场的任务,就是向行业前5发起挑战。
当然,这一目标实现后,Ov真米的新组合,也将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真正成型。
访问: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7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