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作者:胡琛,编辑:史成超,原文标题:《电影市场冷透了:投资人散了,观影者走了,影院员工拿着最低保障停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凉凉的中秋档过后,电影院把票房大卖的希望投向十一假期。
今年国庆档,票房市场的主力军是两部主旋律影片——《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前者由“主旋律影片专业户”博纳影业出品,后者出品方为中影集团,此前已经出品过《我和我的祖国》与《我和我的家乡》。
其中,《长津湖》票房最受市场关注。《长津湖》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后,有影评机构迅速将该片的票房预期由37.5亿元上调至48亿元,并称具有冲击50亿票房大关的实力。
法定节假日历年来都是电影公司上映新片的重要档期。今年也不例外。在上半年,元旦档、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都创造了历史同期最佳票房成绩。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后疫情时代,重要档期聚焦效应更为明显,重磅电影大多选择在热门档期集中上映以保证相对可观的观影人次。在档期聚焦效应和前期重磅影片撤档的双重影响下,国庆档成为储备影片和前期撤档影片短期内较好的档期窗口。
但是,重要档期上映影片的抱团效应正在减弱。这一现象在今年下半年尤为突出。今年中秋档电影票房创2018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最低。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年全国中秋档总票房约为5亿元,较2019年(正常年份)减少约40%。
中秋档略显惨淡的票房表现,与局部疫情反复和片方档期选择有关。《长津湖》《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五个扑水的少年》均在8月初宣布撤档,转而改至今年国庆档上映。
有院线经理向时代财经表示,今年中秋档比往年差是预料之中。“因为片荒,档期内上映的几部电影撑不了多少票房,加上观众观影热情低,电影市场真的太冷了。”
除了中秋档表现不佳,今年暑期票房也退回7年前水平。根据统计,2021年暑期档总票房为73.8亿元,仅为2019年(正常年份)的约40%,回到2013年至2014年水平。其中,头部影片数量明显减少。2019年,票房10亿元以上商业大片占比约60%,《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50亿元;2021年,票房10亿元以上商业大片占比仅约30%,且没有一部影片票房超过20亿元。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投资电影也不赚钱。厚德前海基金董事长、合伙人陈宇键在北京电影节表示,国内一年如果立项的电影在1000多部,其中只有一半的电影能拍完,30多部电影能够上映,仅十几部能收回投资。
电影市场真的冷透了吗?时代财经采访了电影院从业者、电影观看者、电影创作者,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一、我在影院工作2年,停工4次
艾月 哈尔滨影院从业者 27岁
9月21日,哈尔滨发布通报,影院、剧院等空间相对密闭场所暂停营业。
这是艾月转行4年来,遇到的第4次停业。与去年疫情爆发后的第一次停业不同,现在的她已经有了经验,至少知道停业后还可以做些什么。“我负责影院的排片以及市场营销工作,停业期间,虽然没有人观影,但是影院日常巡查和消杀还在进行,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对社群的维护也在进行,公司还趁机让我们抽空参与培训。”
哈尔滨连同周边县市一起,影院数量在70家左右。这些年倒闭了一些,也新开了一些,数量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疫情原因,在全国大盘低迷的时候,哈尔滨影城票房成绩平均一天破万都很难。”
今年春节,是艾月所在影院的第二次停业,她正月十五之后才来上班。“停业期间,工资按照当地最低标准发放,因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所以坚持了下来。我们影院中高层流动性较小,而基层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他们大多数是00后,工作生活都还不太稳定,影院工作只是他们的过渡期,停工会选择其他的工作发展。”
第三次与第四次影院停业都发生在近两个月。8月2日,受疫情影响,哈尔滨影院停业,但当时全市没有确诊病例,直到8月21日影院复工,但已经错过了半个暑期档。一个月后的9月21日下午,艾月所在的影院接到通知,宣布暂停营业,晚上艾月和同事根据要求冒着雨、打着伞完成了核酸检测。
这次停业前,艾月所在影院正进行着十一档电影的预售工作。档期内的两部头部影片《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单日合计排片占比高达90%以上。但目前来看,艾月已经做好了为预售观众退票的心理准备。
经历了四次停业,影院在营销上也变得小心翼翼。“最近几部影片的零点首映,表现都不是很好,仿佛大家已经忘了零点场;此外,去年影院第一次复工后我们发现,新片上映已经不能看预售成绩了,一张票也卖不出去的预售情况也不罕见,很多观众是影片上映当天买的票,更有人在电影放映前才买票进场。”
一位观众曾对艾月发牢骚说到,影院现在每天来来回回都是放那几部。“的确,以《怒火·重案》为例,影片已经上映50多天了,还一直被影院排片,票房成绩居然还处于前列。”
中秋之后一直到9月30日的十一档期之前,影院都没有新片定档,出现了新片真空期。“出现真空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影片现在能确定档期少,也可能是大制作影片都扎堆在热门档期,而热门档期之外的区域就被忽略了。”
事实上,自8月21日复工以来,艾月就感受到全国票房市场的不景气,客流量明显下降,商场人多,但来观影的却不多。
“第一,影片的定档都很仓促,留给宣发的时间很短,许多观众往往都没意识到一些影片已经上映,一些观众还是在上映多天后,通过抖音和朋友圈才有了解;第二,疫情之后,虽然影院的客群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他们的观影习惯在悄然改变,从前喜欢泡在电影院或者一部电影反复看2到3遍的观众不断减少。”
疫情之后,她的观影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什么都看看,现在有的影片我实在看不下去,10到20分钟就解决了。”
艾月这些年的排片经验告诉她,在东北,文艺片、纪录片的表现一直都不尽如意,而近年来轮番上映的高质量主旋律电影,往往是在高口碑的情况下才会提起观众的兴趣;加上好莱坞影片引进得较少,市场上几乎没有爆米花电影能带动观影热潮。
“国庆7天假期,让观众从两部影片中挑来挑去,市场空间也不会做得更大。”由于影院停业,艾月也失去了提前观看《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的机会。虽然有些遗憾,但她还是保持着乐观:“目前不会想着转行,继续等待疫情平稳后的发展机会吧。”
二、“戒掉”电影院:十年习惯一年抹去
蔡宇 一线城市职场新人 21岁
“从今年春节开始,我就已经没有去过电影院了。”
蔡宇曾经是频繁进出影院的“电影发烧友”,但现在的她“戒掉”了这个爱好。蔡宇不久前看到网友评论,说一个人用了10年时间养成了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但最近1年就给抹去了,这让她感同身受。
现在,她偶尔打开第三方售票软件APP,刷刷正在上映的电影,但没有几部能提起她的兴趣。
“我更喜欢看文艺片,但又觉得不值得花钱戴着口罩去电影院买票看。毕竟现在影院和网络平台的窗口期在缩小,特别合适文艺片,下映没几天,买个会员网上也能看到。”
朋友们和她的感受类似。上一次大家相约电影院,还要追溯到去年8月,《星际穿越》在中国重映的时候。
但不再去电影院,并不意味着蔡宇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她仍旧保持着每周看1到2部电影的节奏,只是把观影方式换成在网络视频平台上。“有时候也会去朋友家,把喜欢的影视剧投屏到电视上和大家一起看,在沙发上躺着多舒服,还可以有吃有喝有聊,这不比去电影院的体验更香吗?”
曾经在上学时把电影院当作社交场所的蔡宇,已经把阵地转移到剧本杀、密室逃脱、网红餐厅。“多花一点钱,就可以去玩剧本杀,交互性更强,娱乐性也不差。”
作为00后,她的娱乐方式不仅更多了,而且在不同娱乐方式上停留的时间也更短。“电影院真的已经不是假期和周末的首选,就算在家刷刷抖音短视频,也比去电影院一坐两个小时开心,而且除非有特效,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倍速看视频。”
蔡宇不关心票房市场。她曾经选片的标准是看网友评价。从她的角度看,电影院失去了一部分00后,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看电影,而是因为现在的电影本身不好看,而且还有饭圈在为自家偶像在网络上控评。
“今年中秋档,我本来想去看《峰爆》,因为微博上一片好评,但我一看预告,发现主演是朱一龙,就担心好评可能是粉丝刷出来的,就没再关注了。”蔡宇说,如果实在没有好电影打发时间的话,她就开始重追老电影。
蔡宇现在最想看的电影是漫威出品的《尚气与十环传奇》。“听说在北美上映后,票房和口碑都不错,如果这部影片在国内院线上映,那我一定会去支持。”
三、投资人、创作者都离开了,但我还在坚守
向凯 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 42岁
“我遇上了20多年来行业最冷的寒冬。”向凯直言不讳地表示。
从2018年明星税收风波开始,到今年下半年各地出现疫情反复,很多导演、演员已经无戏可拍,投资人纷纷离场,观众的热情也在影片内容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几乎消耗殆尽。
在向凯看来,即将到来的国庆档,依然无法改变今年下半年全国票房市场低迷的状态。“今年春节档出现《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多部爆款电影,是观众在疫情时代报复性消费的表现,但这只是一时风光,不代表票房市场长期繁荣的走势。”
“我能理解市场上有人对国产大片唱多的姿态,但我认为,这些年的不少影片已经透支了观众的热情。”早在疫情之前,向凯就公开表达过对国内票房市场增长的隐忧:国产电影似乎很难说服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了。
他希望,拍摄的范围可以更宽一些。“就像天天吃红烧肉,人们都会腻歪,这时候就需要青菜来调节。”现实题材的文艺电影就是向凯口中的“青菜”之一。
除了年轻观众在流失,电影创作者们也在离开影视行业。向凯的身边不乏无戏可拍的导演与演员。“一些演员已经被逼转型为带货主播,而一些导演、制片人为了稳定的收入,也开始选择坐班的工作,或者其他处于风口的行业,甚至还有的做起买卖酒水的小生意。”
多灾多难、支离破碎、行业降至冰点,这些都是向凯的切身体会。从2018年开始,由于《青春特烦恼》《红柳少年》等向凯投资拍摄的影片都没有上映,自然也就没有票房分成收入。
“年轻人很容易被影视行业光鲜亮丽的外表所欺骗,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从业者现在连盒饭可能都吃不上。等到行业回暖,当中小型制作公司也可以像大型影视集团一样有肉吃的时候,国内影视行业才真正有希望。”向凯打算有了宣发信心之后,再择机上映自己的库存电影。
《青爱》是向凯明年春节开机的新电影,题材是中国青少年艾滋病,计划明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上映。“目前现实题材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拍主旋律电影,至少可以在票房上搏一把。”
相比投资收益,更让向凯担心的是,投资人对影视行业丧失了信心。当年涌入影视行业的热钱没了,理性的投资人也随之散了。“资方发现影视行业不赚钱,就纷纷选择离开,这导致很多影视项目前期筹备的钱都拿不到。”
向凯感慨道,连他这么热爱影视行业、执着追求的人,现在都感受到了心寒,更别说其他人了。“这些年能活下来的影视公司,不简单;其中还能产出作品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向凯表示,在今年7到8月送审的电影,全国加起来连200部都不到,不论品质如何,仅数量就无法保证对电影市场的供给,更别提对票房市场的贡献了。
“影视行业已经被逼到死角,我是仅靠着热情和多年来的积蓄,维持着我的事业和梦想。”向凯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放弃。”
(应采访对象要求,艾月、蔡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ID:tf-app),作者:胡琛,编辑:史成超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7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