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羊村传播(ID:yangcunmedia),作者:程诗玥,主编:曾润喜,执行主编:陈迪安,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领取你的五月运势”“测一测你在古代会是谁”“测一测你和哪个星座最配”……当代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网上类似的测试分析。如此看来,那些沉迷星座的年轻人和以前迷信生辰八字的长辈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传统占卜太过麻烦,于是它们改头换面,变成了娱乐性更强,测试和传播也更加方便的网络占卜。常见的有:做测试题、直接查看别人编写好的星座运势、对着视频抽取别人放好的塔罗牌,以及输入出生年月日“一键算命”等。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从传统占卜演化而来的简易版本。
与传统的占卜不同,网络时代的占卜具有了更多的娱乐性,即人们参与网络占卜时少了对于未知的敬畏,更多是对其报以娱乐心态。人们窥探的内容也不再是传统占卜中长期性的、严肃沉重的话题,更多偏向短期性的、不那么严肃的话题。例如,从前的占卜大多预言沉重的人生走向,而现在的网络占卜则以预测相比前者较为轻松的桃花运、财运等为主。
总体来说,现如今盛行的测试主要有这两类:一类是塔罗占卜、运势预测,这一类通过测试者的选择进行预测;还有就是星座、生辰八字这类结果较为固定的分析。那么,这些所谓“超准”的分析测试,是真的有道理吗?
一、分析测试盛行的推力——受众需求
网络占卜、分析测试背后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在参与相关分析测试的时候心中的期待获得了满足,从而增进其为这类测试分析的付费的欲望,进而推动了测试分析的有效传播和大量生产。也就是说,这类分析测试的盛行是因为很多受众对它们感兴趣,流量赋予了测试分析经济价值,从而促进了各类测试的产生。
分析测试当今盛行的背后,首先是人们在测试分析中对自我的了解欲望得到了满足。认识自我一定程度上是完善自我、探寻前进方向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心理测试,往往需要求助于权威心理咨询机构,或者需要人们去阅读大量权威的心理书籍,比照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大致结论。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而言,相较于前两种方式,做几道测试题,或者看现成的星座解析,就能得出一个较为精炼全面的结论的方式,显然更加便利。
根据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可以像和他人交互一样,与自我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产生期待,像对其他人一样,接着我们在头脑中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或者行为方向对我们的期待进行能动的解释和修改,并重新加以组合,这种期待促使着我们加以改变。这本质上是人们希望更加了解自己,从而采取相应行动来完善自己。当受众点进性格测试页面时,往往带着一定的心理预期,或是找到自我,或是定义自我,或是预测未来。
其次,在参与测试的过程当中,人们也可以获得归属感,缓解孤独。在测试分析的评论区,测试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使自己的归属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在各类测试分析下面,最不缺的就是类似“XX类在这里集合”的评论,这种评论下面往往有很多点赞回复。
有研究表明,与他人之间建立的纽带可以变成幸福的起因,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对压力起到缓冲作用。这些测试分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相同特质的人的聚集,相同的特质使这些人在评论区产生联系,庞大的“同类”数目使有相同特质的参与者形成一个群体,这种群体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以归属感。
最后,参与测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未来的窥探欲望。除了认识当前的自我之外,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人想借助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窥探未来自己所谓的运势。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有共同之处。无论是《诗经》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安第斯文明用羊驼内脏观凶吉,还是西方的占星术,它们本质上都反映了人们预知未来的欲望。
二、“准”的背后——媒体诱导
我们经常能在测试分析下面看到“好准”“说的就是我没错了”“我是XXX类,和我一样的在这里集合”之类的评论。那些占卜测试背后的结果总是或多或少和自己能够对应,其背后是一些心理效应在干预着我们的判断。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当前网络上流行的这些测试解析,大多数是给人一个笼统的描述,例如天蝎座腹黑记仇,金牛座念旧爱财之类的,在看到相关答案或者解析结果的时候,参与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将描述的特性和自己进行比对。
(图片来自网络)
但事实上,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多面的,部分媒体以一个较为权威的姿态提供一些看上去专业的描述,即使他们标注了“仅供娱乐”,但是在较为权威的“定义”之下,很多人会相信测试或者解析给出的那个较为概括性的人格特质就是自己的。而晕轮效应则让巴纳姆效应扩大。
晕轮效应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因此,如果得到的结论有符合自己对于他人认知的描述,那么就很容易相信剩下的描述,而这些让人相信的描述中,又以正面内容为主,这是波丽安娜效应作用下的结果,波丽安娜效应指人们普遍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俄狄浦斯效应也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参与者的性格逐步向解析或测试结果给出的描述靠近。俄狄浦斯效应来源于希腊神话,指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未来的变化,为了逃脱自己认为的未来所做的努力反而会让那种未来成真。根据俄狄浦斯效应,媒体的刻意引导让部分参与者不自觉地相信他们提供的描述,进而产生对于自己拥有某种特质的心理预期,即相信自己是描述中那样的人,这种预期又会对于参与者的言行举止等产生影响,让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心中描绘的那类人的模板塑造自己。
在以上多种效应共同作用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往往更乐于接受测试或者解析结果当中的积极部分,看见那些结果中对于自己所认为的自己性格的正面描述,总觉得有道理了,并且参与者一旦认为自己是哪种人,就会在这种预期之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向这种描述靠近,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我们周围的那些相信星座学说的人比那些不相信的人更接近星座学说的描述了。
另外,在评论区互动中获得的归属感一定程度上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让那些原本对于测试结果有所怀疑,但本身缺乏自信心的受众顺从群体所认同的“正确”描述,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进而顺从群体的判断。而那些原本就相信测试结果的人也会加强自己的固有认知,越发对测试结果坚信不疑。
三、测试的双重影响——正确利用“双刃剑”
正如前文所说,对于部分相信测试结果的人而言,这些测试分析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社交。以星座为例,一些对于星座的固有印象也会让人先入为主,给他人贴上标签,即使那个被贴标签的人并不具备标签上的特质。此外,不少相信星座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在交友和择偶方面都会考虑星座的因素。
一方面,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判断,在俄狄浦斯效应影响之下,促使本来可以和睦的关系僵化;另一方面,不少人就会将星座“相冲”作为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这些分析测试本身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如果将这些准确性有待考证的测试结果完全奉为权威,也是不合理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波丽安娜效应和俄狄浦斯效应共同作用下,人们也可以不断地向好的特质靠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格的完善以及事业的进步。例如,对于处女座的描述是追求完美,那么一些相信星座,又恰好是处女座的人就会给自己下“追求完美”的定义,从而推动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尽善尽美。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这些测试分析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联结让人缓解压力,也可以让人在暗示激励下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好的未来。它们的“精准”大多是设计者有意识运用了心理学上各种理论的结果,并非测试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各种测试分析,相信科学,摒弃迷信,正确对待娱乐。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 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2] 查尔斯·霍顿·库利.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第2版)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3]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4] 乐国安, 管健. 社会心理学(第2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5] 许亮生. 巴纳姆效应: 笼统、一般性描述往往“十分准确” [N]. 财会信报, 2018-06-11(B07).
[6] 卡尔·波普.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7]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羊村传播(ID:yangcunmedia),作者:程诗玥,主编:曾润喜,执行主编:陈迪安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7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