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最新演讲:我们正在进入中国商业的创新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领教工坊(ID:ClecChina),作者:秦朔(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发起人),整理:吴昊,编辑:陆远,排版/校对:石庚炜,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追求规模,但缺乏创新理论

今天我想讲中国商业创新的问题,因为我长期研究三个问题——商业文明、企业家精神和中国式的创新。

如果我们从规模看,中国确实已经有很多企业成为了世界第一。

▲秦朔在第十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现场发言

今年Fortune 500,中国大陆加上中国台湾,共有143家企业入选。美国有122家,美国历史上榜最多的时候是1999年,高达199家,现在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1995年,Fortune 500榜单发布时,中国只有3家公司,现已有143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在这143家企业中,如果不算中国台湾,仅算“内地+香港”的企业,有135家。

仅仅是为了做大而做大的企业,通常都不长久。而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往往走得都比较持久。

▲秦朔在第十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现场发言

说到创新,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今天在很多产业类别里的规模都是全球第一。

可是,从全世界来说,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寥寥无几。

我感觉,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一是曾鸣教授在2008年前后提出的“成本创新”,其核心是说中国企业用低成本方式创新,用创新的方法降低成本。

2015年前后,牛津大学傅晓岚教授基于华为等公司在欧洲的创新实践,写过一本《开放式创新》。

由于我们没有客观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大家一想到中国企业还都是血汗工厂、都是拷贝、都是破坏环境。如同当年日本东芝讲中国家电企业一样,说中国的企业都是一帮水果贩子,市场需要什么水果,他们就包装什么水果,他们不去种水果,更不去种优质水果。

再来看人类的发明创造史,看看我们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文明过程中的各种发明创造,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电灯,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集成电路,芯片,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汽车,飞机,液体火箭,塑料,尼龙,不粘锅,发电机等等,几乎每个行业,如果你去看20世纪人类发明史,都没有来自中国的发明创造。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工厂了,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8%左右。我们在2010年变成世界第一,那时的比重是19.8%,经过十年,我们又提升了9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的短板依然突出。去年一年,我们芯片进口达3800亿美元,比“石油+铁矿石”的总和还要多。按人民币计价,我们去年芯片进口了2.4万亿元,石油进口了1.2万亿元。

我们关键的生产设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材料、软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制造还在第三梯队,他认为美国最高,中间是日本、德国等,中国在第三梯队。

很多人认为苗圩的说法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今年两会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通过研究来证明苗圩当年的结论是有扎实依据的。

中国工程院从2015年起每年发布“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该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有一套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制造强国的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在权重设计中,规模不到20%,换句话说,“大”的作用不到20%,而“强”(包括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的占比超过80%。所以在规模权重比较低的情况下,对中国制造的整体评价就下来了。

今年,Interbrand刚刚发布的全球100个最具影响品牌榜单中,我们只有一个品牌——华为。两年前有两个,另一家是联想。

这两天有一个刷屏的视频大家可能看到了,因为特斯拉市值过了一万亿美元,有好事者找出2014年马斯克和联想集团CEO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的一段视频。马斯克说特斯拉当时的销量是3万辆,联想集团CEO说联想每年有1.15亿台,包括多少PC、手机、平板等。

这说明了什么呢?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现在市值是一千亿港币,特斯拉已过了一万亿美元。

刚才很多朋友讲到领导力,我认为领教工坊解决两件事情,从领导力的角度看,一个是认知,另一个是组织。

Interbrand评价中,为什么中国入榜企业这么少?因为它有一个前提要求,要求在母国市场以外的销售额和利润,不同年份有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要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如果说你在国际市场没有影响力,不可能进入全球global brand。

中国企业果真与创新无缘吗?

虽然我指出了中国存在的问题,但中国企业是否跟创新无缘呢?我认为,当下中国产业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丝毫不亚于当年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不亚于美国、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

▲秦朔在第十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现场发言

中国正在发生不逊色于他们的新的工业革命,而且我们新的工业革命是把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国际化融合在一起,同步发生,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这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的特别兴奋之处。就像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有一次和我讲,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好比你在一条马路上走,在第一个路口会碰见卡耐基、洛克菲洛那一代人;在第二个路口会碰见亨利·福特;在第三个路口会碰见沃森——IBM二次复兴的奠基者;再下一个路口可能会碰见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再下一个路口可能是马斯克……

也就是说,过去一两百年人类工商业文明史的若干个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追赶型的环境中会同步展示。

所以这种可能性和活力,在一定意义上会更大、更快、更久。

我说这样的话,可能有很多人会质疑。

我访问过宝马公司和宝洁公司,宝马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说,现在已经不再是把其他市场上的车拿到中国进行本土化的时代了。比如,在数字化工具方面,现在是要“逆本土化”,把中国的东西拿到全世界去。

根据2019年的相关财富,电商部分的销量在宝洁全球的占比只有8%,但在中国市场高达35%,现在可能更高,可能突破了40%。宝洁的看法是,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要求最高、最挑剔的消费群体。

宝洁在中国的一些产品已经开始走向全世界。欧莱雅也是这样,比如欧莱雅在中国针对城市年轻消费者开发的染发膏,不仅在全球新兴市场表现得非常好,而且在伦敦、巴黎、纽约也卖得非常好。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需求端年轻消费者在全球化、信息流动环境下所建立的审美偏好、消费意识、消费主张,有可能在今天这个星球上代表时尚和潮流。

因此,在供给侧的中国创造,通过和新消费群体之间的动态迭代、反复更新,使得一部分的中国产品跟服务,有可能具备全球领先的力量。

这几年有一种说法,硅谷也开始拷贝中国企业。美团王兴跟我讲过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和美团类似的公司叫Doordash,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美团和Doordash都是红杉投的,所以当年沈南鹏把他们撮合到一起,说你们交流一下。结果是什么呢?Doordash向美团的学习,特别是线下配送网络的建立,要比美团向Doordash学习的东西多。

当年东芝指责中国家电企业是一帮水果贩子,可是现在全球很多的家电品牌都已经被中国企业收购了,比如说通用电器家电、飞利浦,而且被中国企业如海尔收购后,中国的管理方法在里面也得到很成功的印证。

我们正在进入中国商业的创新时代

所以我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中国商业的创新时代。

比如喜茶、大疆、小米、蔚来、Shein等。Shein在美国年轻消费者的独立购物APP中,下载量比耐克还要大。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年轻消费者喜欢的购物独立网站。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公司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的成果。

过去一两年的确有一些变化,让不少民营企业感到手足无措,感到进退维谷,感受到不确定性的困扰。

但我觉得,非常客观地来看待的话,我们也要意识到,就在过去十年时间,也有大量优秀的民营企业,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宁德时代、美团、小米,这三家公司2010年创立;滴滴、字节跳动、喜茶,2012年创立;蔚来、小鹏、理想2014~2015年创立;拼多多2015年创立;抖音、元气森林2016年创立;完美日记、花西子2017年创立……

我们不仅看到了基于中国人口红利下互联网的发展,还看到新能源、新消费也在过去若干年发展得很好。中国这种创新创造的红利还在蓬勃展开。

我看的:中国的创新不仅表现为大国重器、硬核科技这样的努力,也表现为我们的商业模式、商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已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可。

海尔是这些年很有争议的一家公司,我们领教工坊去年一起去海尔做过调研,我今年参加人单合一国际论坛的时候,认为海尔的探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被低估了。

全球的诺奖得主,哈佛、牛津商学院的院长,以及全球很多咨询专家都在研究海尔,中国顶级的一些会计学专家也在做海尔人单合一增值模式的研究。

当然,我们更容易看到的中国商业创新是,基于中国在过去这些年形成的新基础设施,包括云、4G、5G、线下工厂、代工网络、物流配送、快递系统,以及基于中国年轻一代的新消费群体,新一代的创业者正在大放异彩。我们不仅有BAT、TMD这样的平台出现,而且也有很多产品和服务品牌在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创新的三个阶段

接下来,我想从理论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如果从中国商业创新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企业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企业创新1.0:Copy 阶段(海绵阶段)

比较长的阶段是1.0阶段。主要靠拷贝的、海绵式吸取,基本上就是Follow和拷贝,有一点点微创新。

但我觉得没什么好害羞的,全球所有制造业大国都是从拷贝开始的。美国很早就有专利法,1815年就有专利法刺激发明专利,但当年你只要从欧洲偷一个专利回来,到了美国照样受保护,所以大家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在吸取别人长处的时候,只用几十年就走过了别人一两百年的路,很不容易。

很多中国企业家告诉我,他们创业的第一步是从拿国外订单开始,或者在香港参加博览会,仿照别人的东西。

中国企业创新2.0:Me too Me better阶段

现在我认为是中国商业创新的2.0阶段,Me too Me better。

就是做的东西差不多,但我们更好。比如,我们更便宜、更快、效率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说,Me too Me better是管理现代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企业的成功是靠什么呢?我自己总结了一些相关理论:

  • 比如极致成本效率,代表了我们更便宜。

  • 比如更能够把握机会和变化,更加灵活地响应,变化性强。

  • 比如能够更加贴近用户,特别在移动互联网年代。

  • 比如在残酷的竞争中形成了一些更高效的竞争方法。

  • 比如民族文化对我们有很大的支持,特别制造业里我们的工人勤劳、守时、用功、接受控制。

  • 比如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支持,培育了很多产业集群。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强烈追赶的冲动,不仅中国好的企业要跟国际标杆比,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在跟国内的标杆企业竞争,在中国很多的地方,都有类似的案例。

所以如果我们深入挖掘研究的话,就能够找到中国公司成功的要素,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企业只会抄,只会打价格战,等等。比如说恒立液压,他们的成功要素之一是靠交付快。川崎交付历时六个月,恒立液压只要一两个月。另外有的企业靠成本控制、更快迭代、以及纵向一体化等。我们有些代工企业的利润率比为之代工的品牌还要高。

中国企业创新3.0:Be myself 阶段

未来,从现在开始,有些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商业创新的第三阶段:就是做我自己。

具体来说,有四条路径:在内生跃进上,从博大到精深;在创新整合上,更加面向未来进行探索;在极致完美上,赋予产品更多的软实力、文化价值、设计因素等等;在无限贴近上,让自己变得更可爱、可信赖和亲切。

我觉得中国的领军企业,包括科创企业,都在向3.0方向努力。

未来的伟大企业与新一代企业家

中国企业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在全世界,开创一个中国时代呢?

我认为,未来伟大的中国企业必须有技术追求、科学信仰、文化之美,而且要做世界公民。

我们要为人类做出创新性的贡献,在21世纪,我觉得中国企业家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超越。提升核心竞争力,注重全球合规,激发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工匠精神和复杂创新的能力。

我觉得这些东西,我们民族的潜质是有的,但是需要更多激发,这需要我们的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更多地向这个方面进行推动。

当我们定义中国企业的商业创新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人类普遍价值在中国场景下的实现。

现在跨国公司到中国都要本土化,成为中国企业,宝洁不叫宝洁中国,叫中国宝洁,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我们这里都叫中国什么。

但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走出去,比如波司登,能不能叫美国波司登呢?可能我们的文化不一定支持,很多人希望中国企业走到那里都说自己是中国企业,而不是说自己是全球企业。好像说自己是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就不认同中国特质了。我们要将心比心,既然希望国际企业到中国就是中国企业,也要支持中国企业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的企业,这样才能真正在那里立足,得到本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文化所要自我超越的地方。

希望新一代的企业家,更多聚焦生产性创新,有更高远的追求,从财富驱动到价值创造,为世界的商业文明发展和消费者福祉做出贡献。

美国2019年CEO圆桌论坛提出:“要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为你企业的目标,而不简单只是令股东价值最大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

我觉得,今天的成功不再是像当年那么简单、粗放,靠比胆子大。勇气永远是需要的,但今天的成功一定要有全心全意去追求真理的心,要有透彻理解企业规律的这种探索奥妙的精神,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我用一句诗和大家共勉:“群山在呼唤,我必须出发。”祝愿领教工坊有下一个美好的十年,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领教工坊(ID:ClecChina),作者:秦朔,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发起人。来源:本文整理自秦朔在领教工坊“第十届私人董事会年会”主题峰会的演讲,整理:吴昊,编辑:陆远,排版/校对:石庚炜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8144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31日 23:55
下一篇 2021年10月31日 23: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