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毛洪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 8 月,一部描绘建筑行业的电视剧《理想之城》开播,剧中孙俪饰演的造价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建筑公司老板,要学会提高资金使用率,例如过年前公司账上有 3000 多万现金,如果买个短期理财,年后再抛掉,过个年就能有几万块收入,够公司买十年卫生纸了。
不得不说,编剧对现实生活的体察还是少了点,“钱生钱”的做法,早在十几年前就被上市公司们用得淋漓尽致,到了现在,这些往事拿出来足以拼凑一部令人瞠目结舌的《上市公司奇闻录》。
举个最近的例子,10 月 27 日,云南白药发布三季报,公布其炒股浮亏 15 亿元,网民议论纷纷,一些投资者破口大骂管理者不务正业。第二天,云南白药便回应称,会逐步优化结构和推出证券投资。热闹过后,很少有人注意到,云南白药 2020 年炒股还赚了 23 亿,和今年的亏损冲抵之后,仍有 8 亿元落袋为安。
是不务正业,还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翻看上市公司们这些年集思广益贡献的炒股大法,很难不感叹一句:无数人智商的巅峰和低谷,都在“钱”这个字上了。
一
上市公司炒股, 2007 年是一个重要节点。
资深股民们应该都记得, 2007 年是一个难得的大牛市,上证综指累计上涨 416.3% ,券商、地产和有色金属板块涨幅最大,中信证券全年上涨 2123.7% ,江西铜业上涨 1346% ,万科A也涨了747.6%。哪怕一个投资者不看任何公司的信息,只买与上证综指相关的指数基金,也会大赚特赚。
这一年 8 月 9 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 21.15 万亿元,超过 2006 年中国 GDP 总量,资产证券化率首次突破 100% ,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标志。
其实早在专家们下断言之前,上市公司们已经按捺不住亲自下场炒股的心。
据 Wind 数据显示, 2005-2006 年,全国 1400 多家上市公司里,有 500 多家在 A 股、B 股和三板市场进行证券投资。和普通投资者一样,上市公司们炒起股来,也喜欢试一试全凭运气的“打新”。
自 2006 年 5 月恢复新股发行后,各大上市公司参与打新的热情高涨,绝大多数新股网下配售的公告中都能发现上市公司的名字,直到次年 3 月,证监会出台“禁止利用募集资金参与打新”的禁令,上市公司的打新势头才有所减缓。
然而,打新只是炒股的一道开胃菜,真正的大餐,还得是在股市上低吸高抛的搏杀。
进入 2008 年,国内金融风向迅速转冷。4 月底,已经披露一季度报告的 620 家上市公司中,有 118 家交出了炒股成绩单,其中只有不到 20 家赚了钱,其余都亏了,其中佛山照明、三一重工亏得直接宣布,要退出二级市场投资。
但愿意浅尝辄止的上市公司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公司看惯了 2007 年的大牛市,仍然沉默地潜藏在股市中,掏出钱袋子“搏一搏”。
有的上市公司比较心急,喜欢炒短线。例如浙江阳光,和佛山照明一样,这也是一家以生产灯泡起家的企业,2009 年全年交易的股票数量上百只,除去节假日休市,基本上每天都买卖,股票类型涵盖A股所有行业。
广撒网,多捞鱼,这一年浙江阳光投资收益达到 749 万元。一通操作增加了资本收益,却没有让市场更青睐浙江阳光。尽管 2000 年就已上市,但直到现在,浙江阳光自己的股价仍在 4 元上下。
有的公司擅长与规则共舞。例如雅戈尔,一家主业做男装的公司,仅 2009 年一年,就通过定向增发,参与了 9 家上市公司的投资。到了 2015 年,雅戈尔持股市值高达 50 亿元,数量多达 37 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雅戈尔发布了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总营收为 100.4 亿元,同比增长 11.68% ,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房地产项目集中交付。雅戈尔到底是炒股、卖房还是做男装的?对于投资者的疑惑,雅戈尔坦然回答:“有赚钱的机会就会去做。”
还有的公司,不仅扎根主业,还凭借对行业的了解在股市掘金。海螺水泥,安徽省最大的企业,全球水泥行业的领头羊。除了在主业上发力,海螺水泥还投入重金,购买了许多同行的股票,比如有“南海螺,北冀东”之称的冀东水泥。最了解你的是你的对手,这句话用来炒股,造就了海螺水泥的多年投资佳绩。
网上有句戏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猴子之间的差距还大。”这句话拿来形容沉迷炒股的上市公司们,也很合适。
二
在热衷炒股的上市公司中,曾有两大“股神”极具代表性,其一是兰州黄河,其二是上海莱士。
2014 年,兰州黄河被许多媒体评为“ 2014 年最牛炒股公司”,一句“上市公司炒股哪家强,兰州黄河钱包鼓囊囊”的顺口溜在股民中间流传。彼时,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它曾经的另一个称号:“西北啤酒王”。
1985 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家庄的黄河岸边,诞生了一家啤酒厂,黄河啤酒。仅用 5 年时间,黄河啤酒就迅速占领了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市场。1999 年,黄河啤酒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兰州黄河”。
在国产啤酒最好的年代里,黄河啤酒作为“西北啤酒王”,与“西南啤酒王”重庆啤酒遥遥相望,另一边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也各有各的风味。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产业对外资打开了投资大门,国产啤酒迎来嘉士伯、百威两大国际品牌的挑战。兰州黄河审时度势, 2004 年与嘉士伯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利用国际品牌的技术和优势,抓住原有的西北大本营。
然而,兰州黄河作为一个地域性极强的品牌,长期局限在甘肃、青海两地, 2008 年业绩达到顶峰后就再难突破。为了财报好看, 2010 年,主业遭遇瓶颈的兰州黄河开始炒股,由此形成了“公司盈亏全看股市”的神奇现象。
2010 年,兰州黄河炒股元年,主业净利润为 1572.7 万元,炒股却赚 1.08 亿。2011 年,啤酒卖得不好,股市行情也不好,主业亏损 96.99 万,炒股也亏了 2305.96 万。
被封为“股神”的 2014 年,兰州黄河手握众多大蓝筹股,狂赚 7063.17 万元,是主业净利润 2077.69 万元的 339.95% 。2019 年,兰州黄河主业亏损 875.07 万元,全靠投资收益 3016.34 万元抹平亏损,保持财报盈利为正。
从曾经的“西北啤酒王”,到如今重度依赖股市的“股神”,兰州黄河的改变背后是国产啤酒的全线后退,也是这个老牌企业艰难求生的无奈之选。
上海莱士的情况,与兰州黄河大有不同。
说其它企业“卖血求生”是同情,但这么说上海莱士,却是一语道破它的主业:血液制品交易。
上海莱士成立于 1988 年, 2008 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虽然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血液制品企业之一,也是同行中最早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之一,但因为业务受监管较严,主营业务始终无法快速增长。
为了打破困局,2013 年,上海莱士改变经营战略,积极扩大规模,收购同类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并在 2014 年开始炒股。
2015 年,上海莱士用 10 亿元炒股,获利 8.74 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 59.1% 。2016 年,上海莱士再次加码,把投资额度提升到 40 亿元,获利 8.28 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 50.22% 。因为公司财报与同行类比,非常亮眼,上海莱士也被许多股民称为上市公司里的“股神”。
但和兰州黄河不得不戴上的“股神”帽子不同,上海莱士对这顶帽子态度暧昧。
2018 年,因为血液制品市场不景气,上海莱士主业亏损 4 亿元,没想到同样是这一年,炒股又让上海莱士亏了 11 亿元,总计亏损 15 亿元的净利润,让深交所在财报公布当晚就发了问询函。面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质问,上海莱士顺势宣布放弃炒股,不再参与新的二级市场投资。
等到上海莱士发布 2019 年报,净利润果然扭亏为盈,有研究机构直接指出:“公司逐步退出风险投资,同比减少投资损失约 19.61 亿元,对业绩的影响较大。”这话说得直白,对于上海莱士这种前景光明的行业龙头来说,坚持主业,比虚头巴脑的“股神”称号更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三
不管是“股神”,还是同样被割的“韭菜”,都躲不开这个问题:上市公司应不应该炒股?
支持的人很容易找到理由,把闲置资金用起来,为公司和股东创造更高的收益,否则闲置大量的资金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也是大多数炒股的上市公司对外宣称的理由——钱生钱,在公司主业之外增加利润来源。
但是,除了券商这样专业从事证券投资的公司,还有几家公司敢担保自己炒股和做主业一样专业?
上市公司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不断盈利,对内向公司员工负责,对外向股东负责。当上市公司自己的股份还在被股民们买卖的时候,再去炒股,无疑是增加财报的不稳定,把公司营收和炒股得失的双重风险传递给股东。
对于心中有把尺子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来说,主业是根基,炒股获益,是锦上添花,亏损了也能控制,但对一些“赌徒心理”极强的管理者来说,炒股的盈亏直接决定了公司盈亏。
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股民无从了解自己购买的公司管理者到底是哪一种风格,买到前一种,也许你可以陪伴一个好公司慢慢成长,买到后一种,恭喜,你只是换了个地方,买了一堆不知道基金经理的基金组合。
从 2007 年到现在,上市公司炒股的规模越发庞大, 2020 年已经达到 1.44 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与这种庞大的投资规模不匹配的是,上市公司炒股时由谁决策、如何决策、谁来为结果负责仍不明确。
有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上涨时,上市公司就愿意花更多的钱去炒股,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一样,都深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容易盲目跟风——而这本该是成熟的管理者要尽力避免的。
投资还是投机,一字之差,造成了上市公司千奇百怪的炒股群像,或为求生,或为谋利。但不管炒股的理由是什么,都不可否认现金流是一个公司的血液,花在金融市场的多了,用来发展主业的就少了。虚拟经济本该为实体经济输血,一旦反过来,在任何行业谈“长期主义”都将成为空话。
当上市公司也迫不及待地成为“韭菜”,那只能说明,广大的股民朋友又要学习新一轮“韭菜的自我修养”了。
资料来源:
[1]韩燕,崔鑫,郭艳: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的动机研究,管理科学
[2]朱文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内部影响因素,广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王伟:中国上市公司证券投机:行为动机与经济后果,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孙晓东: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效果与对策分析,财政金融
[5]吴战篪,李素银:管理者自利与短视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角度,经济经纬
[6]雷倩华,柳建华,龚武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流动性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
[7]蒲江雪:基于过度自信视角的证券投资效果分析——以上海莱士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毛洪涛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8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