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作者:ECHO,原文标题:《死去活来的菜市场》
人情味、烟火气,是如今已经很少逛菜市场的年轻人们提起菜市场的第一印象,残留在童年记忆中脏乱嘈杂的环境,在今天也有了时光滤镜。菜市场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反而象征了与互联网时代截然相反的真实生活,夹杂在喧嚣叫卖声中的是一种年轻人心向往之的“烟火人间”。于是,当大批“夕阳”菜市场为了继续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努力网红化转型后,往往容易在诟病中陷入另一种窘境:
老味道和老顾客,都没有了。
网红化的背面
如果说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在以前是仅限于北京人眼中的“知名高端”菜市场,那么当艺术家邱志杰来这里举办了一场“民以食为天”的书法展后,三源里菜市场便一跃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打卡地,几乎是在瞬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前往。
在艺术家邱志杰看来,这并非一种惯常意义上的菜市场改造项目,仅是自己书写计划的首次集中呈现。他书写了近百幅与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日常短语、广告、菜谱和招牌等,以菜市场的生活为灵感,又将创作还给了菜市场的往来人群。
艺术家邱志杰在三里源菜市场举办的“民以食为天”书法展。© 邱志杰工作室/东东枪
事实上,三源里菜市场的“网红化”并非刻意为之,作为北京的传奇性菜市场,三源里一直以来都不乏“贵客”,临近使馆区,售卖的货品范畴来自全球各地,往来的顾客不是专业大厨便是主妇太太,小摊贩们也各个见识非凡,自身的特殊定位让三源里在一开始便区别于大多数菜市场。常被调侃的“高级烟火气”早已成为了三源里菜市场的灵魂,它的这种特殊属性,与社交网络上大肆鼓吹的“精致生活”不谋而合,成为网红不过是迟早罢了。
但大多数的菜市场并没有三源里这般“好命”,互联网越发达,实体产业的菜市场就越走向“夕阳”。很多年轻人们不是不想去逛菜市场,而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打开手机点一点,便能高效又实惠的解决掉买菜需求,又怎会专门抽出时间去逛菜市?面临大量年轻客群的流失,菜市场不得不积极做出适应和改变,多数的改造项目似乎有些过分迎合年轻人了。
穿着Prada的菜市场
今年国庆节期间,上海徐汇区的乌中市集与Prada联合的重塑城市街道风景项目几乎是瞬间就让无数年轻人涌入菜市场,随便拍拍就很出片的精美菜市场摊位,以及只需极低的买菜成本便能获得Prada的包装品,既去菜市场买了菜,也收获了足以分享社交网络的精品内容,看上去似乎是多方共赢的菜市场网红新思路。但实际上,岁月静好的网红照背后,却是“买椟还珠”式年轻人造成的大量蔬菜浪费。
这种只为迎合年轻人“拍拍拍”主观审美的网红改造,大多都面临同一种困境,一时之间的人流大肆涌入往往只带来看上去很热闹的场面,而实际上的营业额却没多大起色。年轻人大多只拍不买,而真正对菜市场有实际需求的中老年群体,也因为网红流量受到困扰。当这股网红新鲜劲过去后,菜市场又重回落寞。
苏州双塔菜市场 © 双塔集市
城市之魂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今天,逛菜市场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奢侈享受,而这也正是人们对菜市场“人间烟火气”的执着所在。
许多对菜市场真正有需求的人,并不是冲着高颜值而去,而是为了一种真实生活的体验感。无论是不熟悉app的中老年人,还是肯花费时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菜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永远是物美价廉的实用性和柴米人生的体验感。
对吃大有钻研的作家蔡澜曾说过“菜市场是最接近当地人生活的地方”,他每到一处城市总要逛一下当地的菜市场,叫卖和讨价还价中浓缩着的其实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和文化。菜市场顺应时代做出改变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应当陷入千篇一律的网红价值体系中,一个好的菜市场不应该丢掉它的城市灵魂。
其实网红菜市场并非国内独有,早在十几年前,国外便兴起了菜市场改造风潮。将那些上百年历史的市集经过一系列针对性改造,不仅让菜市场变得崭新干净,还能成为颇有当地特色的热门旅游景点。著名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在2005年正式开放了新翻修后的市场,建筑师用一个崭新却相当有特色的大屋顶,重新覆盖在老市场之上,将新旧的融合做到了极致。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改造后的建筑外观。
© 设计:EMBT
© 摄影:Roland Halbe、Alex Gaultier
这个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以东的菜市场,自1845年便开始使用,浓缩了整座城市19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灵魂,而在菜市场之下则埋藏着12世纪的建筑废墟和一座4世纪的墓地,堪称一个小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所以在改造这个菜市场时,建筑团队希望尽可能少地影响基地历史,凌空伸展出一个由钢、混凝土、木材和陶瓷制成的巨大彩色屋顶将旧市场重新覆盖。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
© 设计:EMBT
© 摄影:Alex Gaultier
致敬了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风格的拼贴马赛克彩色屋顶,尽管色彩艳丽但却能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相融,足够艺术却也足够接地气。一面自上承载着未来的多彩世界,一面自下则包容着过往的喧闹日常。
如今,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依然热闹非凡,对于当地市民来说,菜市场只是变得更整洁了,原有的城市老味道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有取自当地旧建材的材料和菜市场中的灵感,都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新的菜市场设计中,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风貌也重新在菜市场身上得到了传承。
2017年台北士东菜市场集合了35位设计师、艺术家、媒体人和学生进行重新改造。© 美味关系
在改造伊始,设计团队便主动深入菜市场实地考察,一摊一铺的走访询问店家们的改造意愿、创业故事和货品信息。在店家和老顾客们看来,改造是可有可无的行为,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意和购买。所以设计团队在与菜市场摊贩们和顾客们的反复沟通中,最终才平衡出一种设计美感与生活实际的可持续性关系。
所有的摊位和空间格局没有做大的改造,而是从店面和标牌等软装入手,将每个摊位的故事和特点进行各具特色的视觉包装,这不仅让店家们欣喜不已,更令顾客们能一眼就识别出摊位,美观又便利。而对年轻人们来说,台北这座本就浓缩了“小确幸”和清新文艺感的城市,也让士东菜市场的文艺气质毫不突兀,并重新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生活新地标。
颇具城市文化特色的菜市场 © 美味关系
事实上好的菜市场改造,都能寻找到一种个性但又和谐自然的方式重新融入进城市生活中。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大批流量,并非建筑设计师们所关注的焦点,他们的目光总是更下沉的。
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和士东菜市场改造的成功离不开建筑师对整座城市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或许只有真正走进一座城市之后,才能让菜市场的“再设计”远离社交网络或建筑师的主观性审美,而重回生活的怀抱。
回归市井生活
一味的模仿成功网红案例只会水土不服,所以在一次次网红菜市场的窘境后,大家纷纷呼吁将目光重新聚焦回菜市场的本质:货品、摊贩、顾客与城市之间究竟要共创一种怎样的新型可持续关系?
许多正在进展中的菜市场改造项目,已经越来越注重对菜市场消费空间环境的塑造。仅靠一时网络流量的高曝光,并不能为菜市场带来持之以恒的发展力。所以在菜市场中融入当地城市生活特色,并构建起以菜市场为核心的全新社区生态圈,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扎根进居民心里。
大理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以当地白族民俗为特色,将破败的办公区改造成一个集合了市集和餐厅的新型“菜市场生态圈”。 © 赵扬建筑工作室
大理的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占地仅有631㎡的面积被有效划分为农场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展厅、“柴米多市集”以及其他社区活动场所。在原有白族样式的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师做了更为现代化的改造,毫不刻意的呈现出强烈的大理风味。无论是当地的市民,还是慕名前来的游客,都会被这种浓厚的民族风格深深吸引。
同时,设计师团队对菜市场新型消费空间环境的塑造也颇有成色。互联网时代下,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侧重点已经越来越鲜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线上购买只是解决基础性的生活需求,线下消费则更是一种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而如何将逛菜市场的体验感放到最大,是对菜市场改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
大理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的设计团队合理规划各空间的场景功能,从而实现了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统一,餐厅和公共活动空间和市集彼此呼应成一个新的整体。对于许多不怎么逛菜市场的人来说,下馆子或享受有意思的社区活动,都能为市集带来充足且可持续性的人流量。
西安明城墙内的“老菜市场井街区一段”项目改造前后 © 行止计画
位于西安明城墙内的“老菜市场井街区一段”项目,同样以菜市场为发起点,构建了一个更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的活力社区圈。原菜市场建成于2000年,一度是周边居民热闹的去处。但随着片区结构性的衰落,以及超市、电商的竞争,逐渐颓败。2018年,当地政府以重新唤醒居民市井生活活力为目标,开启了菜市场更新计划。
政府和项目团队以保存原有区域肌理和市井生活为前提,将原有菜市场完全保留下来,并在菜市场的基础之上引入新的功能、空间和人群,希望能依次维持现有菜市场的生活气息和微妙平衡。
西安明城墙内老菜市场的台阶广场 © 行止计画
设计团队在各个单体之间修建了方便市民公共活动的“台阶广场”,以及通行更便捷的交通筒和连桥。被改造后的封闭式空间转化成了开敞的广场,不仅能引导人流进去其他社区活动空间,还成为了菜市场公共生活的新舞台。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菜市场的意义也随之更为开阔,原本不经意的日常城市场景,被纳入到“菜市场生态圈”后焕发出更具活力的生活感。人们只需在饭后散步时来家门口转一转,就能享受到形态多样的社区文化,而菜市场也能在继续保有便宜菜价的同时、变得干净敞亮而有烟火气。
编辑部的话
设计师梅树值曾提到过,在菜市场改造的设计中体验性是第一位,其次是功能,然后才是视觉。当物美价廉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时,线下的菜市场需要将目光收回到生活本身,重塑一个更具体验感的菜市场消费空间环境。在这里,我们能买到四时三餐的食材,也能买到那些被互联网所遗忘的市井浪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作者:张羽
原创文章,作者:carmelaweatherl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19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