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窃取用户隐私为何屡禁不止?

  6月12日,工信部发布公告称,针对近期央视曝光手机App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工信部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测,并对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集中约谈,要求相关企业于6月17日前完成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企业将依法依规处置。

  如今,手机App窃取用户隐私的现象屡禁不止。近日,一位大学三年级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使用的一些手机App十几分钟访问照片和文件近2.5万次,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手机App正在暗中频繁地获取私人信息。

  手机App窃取隐私或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早已不是新问题。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工作、娱乐、休息都离不开手机,甚至几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然而,很多App无视用户权益,随意窥探、收集用户隐私,消费者毫无隐私和安全感可言,沦为被随意窥视的“裸奔者”。由此,智能手机完全可能沦为被操纵的“肉鸡”。

  这是赤裸裸的互联网技术霸凌,多数App不授权就不能安装使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所长陆峰表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分析发现,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与自身业务无关权限的App数量占比超过30%,App采集用户信息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App之所以要尽可能地收集用户信息,实际都是出自利益考量、实现精准营销。一方面,App频繁地启动可以使App“日活跃用户”等流量数据变多,这是App获得融资和广告投放收入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App抓取广大用户的隐私信息后,会汇聚形成一个用户数据库,借此给用户精准“画像”,并且,这些信息和数据甚至会被反复、多次出售,被网络黑色产业链利用。

  技术并无立场倾向,但技术的应用不可不讲伦理。所有的手机App都应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非成为资本猎取的工具。针对App过度索求手机权限,安全专家表示,App获取个人信息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最小必要原则,即App获取的信息是不是服务的必要数据;二是用户知情原则,即第一次使用App时,需要提示用户是否开启某项服务,即使选择不开启,也不能影响App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三是必要保护原则,即App合规收集用户的数据时,要保证数据安全,确保不被泄露、贩卖和滥用。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仅仅依靠软件开发者的自律去维护用户权益显然不够,必须完善相关的约束机制,健全对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强制性行业监管规范。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和《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对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刚刚颁布的《民法典》对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同样作出了明确规定。北京市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庭长陈昶屹表示:“《民法典》在我国立法中第一次通过法律定义的方式明确了隐私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隐私权下的生活安宁权项及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三大范围。”

  法律越来越健全,公民的隐私敏感越来越强烈,App更该顺势而为。不遵守法律法规、不维护用户权益、不知自我约束,早晚会被用户抛弃。App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个人信息,才能长期赢得用户的信任。

手机App窃取用户隐私为何屡禁不止?

原创文章,作者:kir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09461.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20:42
下一篇 2021年12月7日 2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