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只有苹果,还会关心你的身后事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在消费数据的同时,也在不断“生产”数据,包括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手机里存储的便签和短信记录等,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

考虑到数据传承问题,让用户能够有选择的将自己的账户数据传给他人,在今年6月的WWDC 2021上,苹果发布了数字遗产功能。不过发布归发布,这一功能苹果一直“鸽”了很久,直到12月14日发布的iOS 15.2正式版上,数字遗产功能才正式与用户见面 。

在智能手机界,苹果在数字遗产方面算是走在了行业前列,借用苹果的视角,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了解在手机中发展数字遗产功能的一些现实意义。

有局限也有亮点

可能在许多用户的猜想中,苹果的数字遗产和普通的账号继承类似,都是让继承人直接获得账号的相关权限或密码。但实则不然,苹果的数字遗产功能不是简单的将用户的数据转增给其他人,而是划分了诸多边界,或者说是限制,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现实原因,以及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保护用户隐私。

首先,在遗产联系人层面苹果并未做过多限制。用户可以添加最多五位遗产联系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或任何你想添加的人,过程中仅需选择手机通讯录好友即可,对方不一定要是苹果设备用户、不需要有Apple ID。

添加遗产联系人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打印纸质密钥文件。用户去世后,遗产联系人需向苹果提供密钥和死亡证明才可查阅数字遗产,不过,遗产联系人可查阅的信息仅限于苹果生态应用,如iCloud内的照片、备忘录和Safari的书签等,而非无限制的查看账号里的所以内容。

可能只有苹果,还会关心你的身后事

需要注意的是,遗产联系人的申请在获得批准后,获得的是“特殊的Apple ID”,用户原来的Apple ID和密码将不再可用。同时,苹果对继承时间做了限制,遗产继承人访问遗产数据的时间,限制在首次遗产账户申请获批之日的三年内,之后账号和数据将被彻底删除。也就是说苹果的数字遗产设计思路并非简单的账号与密码继承,而是让遗产联系人下载账号内的数据资料,毕竟原账号继续存在可能会牵扯到逝者的工作和其它朋友等更复杂的利益关系,彻底删除是出于对尊重逝者的考虑。

受制于版权保护和第三方应用生态,遗产联系人无法访问账户内的音乐、影片和游戏装备等内容,主要原因是该类内容与用户的Apple ID绑定,且部分内容受版权方保护无法直接转赠。更为关键的是,账户内的“钥匙串”也无法访问,意味着遗产联系人无法通过钥匙串获取用户其它平台的账号和密码。这一点苹果手机用户应该深有体会,为了省去输密码的麻烦,直接将其它平台的登陆信息保存在钥匙串内。

显然,苹果数字遗产功能就像是一把给予遗产联系人的钥匙,但这把钥匙仅限于打开iCloud上的内容,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能查阅图片和视频就已足够了。此前,一位少年因患病去世,没来得及将自己的手机密码告知家人,其父亲在请求苹果帮助无果后,选择一家以色列公司解锁iPhone,以获得手机内的合照。

数字遗产功能存在的一大意义,是将用户的账户授权“前置”,既能体现了苹果的对客户的关怀,又能规避法律和道德风险。用户设置遗产联系人可看成是账户授权,这一套授权体系以用户亲自操作和确认为基础(苹果最重视的地方),苹果则扮演数据存储和遗产联系人审核的角色,主要原因是,若不以用户本身的意志去授权确认,容易让后续的账户开放存在争议,可能账号内的某些内容并不是用户想让其它人看到的。

当然,苹果开发数字遗产功能有关于人文关怀的考量,但苹果毕竟也是商业公司,设计该功能可能也有商业层面的因素,确保用户能够始终留在苹果生态内。

iCloud+数字遗产策略?

熟悉苹果生态的用户会知道,iCloud不是简单的云盘,而是串联不同苹果硬件的桥梁。本次数字遗产功能并非iPhone独占,是建立在Apple ID基础上的拓展功能,功能开启路径在手机搜索栏中搜不到,以iPhone为例,依次点击设置、Apple ID、密码与安全性、遗产联系人开启。

数字遗产功能存在的意义与手机的IP68防尘防水类似,属于日常使用感知不强,但一旦要用时会发挥关键作用的功能。因iCloud串联属性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遗产功能的优势。

可能只有苹果,还会关心你的身后事

在苹果软硬件生态内,用户所存储在图库里的照片、视频,在设备文件夹里的文件等信息会上传到云端,其它苹果设备登陆统一账号时会同步显示,其带来的主要优势是数据收集端口更多、收集体验更无感。例如在iPad上编辑的照片保存到图库,在iPhone上也会同步显示,本质上不同苹果设备只是iCloud的内容显示端口,数据其实是在云服务器上(前提是打开相应开关,确保数据能串联共享)

不得不说数字遗产要有价值,前提是账户内存储有足够多的信息,而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不同硬件和软件间的文件共享充满割裂感,许多用户存储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在软硬件层面,Windows电脑和安卓手机的串联度较低,直到华为推出多屏协同后,才吸引其它厂商重视PC与手机的互联问题,但毕竟系统底层不同,存储文件时仍要使用手机厂商的软件或第三方云盘App,增加用户的文件上传成本。

iCloud+数字遗产策略,是通过iCloud较无感的使用体验吸引用户存储信息,当需要时为遗产联系人提供更全的数据,数据源包括iPhone、iPad和Mac设备上传的信息和文件。当前的安卓手机厂商难以做到三端的无感串联体验,更多是在手机云服务上做文章。

可能只有苹果,还会关心你的身后事

苹果用意很明显,试图以一些特有功能圈住用户,让他们牢牢地待在苹果生态体系内,即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套用到换手机这件事上,老iPhone用户因为在iCloud上存储了太多照片视频等数据,在换下一台手机时这些“以往的数据”就成了沉没成本。

苹果最绝的地方就在于它所设计的沉没成本很高,增加用户离开苹果生态体系的“失去感”。在换耳机时考虑到别的品牌没有空间音频和头部追踪功能,故而继续选择AirPods Pro,买平板时考虑到随航、隔空投送和FaceTime,所以选择iPad系列。

个人认为,数字遗产功能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加固了苹果生态的城墙,让用户离开的沉没成本变得更高,世事难料,谁都会担忧意外事件的发生,iCloud+数字遗产的存在像是为用户留的后手,至少保证自己账户里的信息能被“自己想让看到的人看到”,有选择地将自己的记忆碎片传给重要的人。

数字遗产功能会成为主流?

在苹果正式上线数字遗产功能之前,国外社交巨头Facebook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账号继承功能。在当时,Facebook账号继承者的权限较大,可以修改资料和上传图片,并回复来自亲朋好友的问候和关切。

在国内,新浪微博去年上线了“逝者账号”保护功能,与Facebook相比,微博更在意对逝者的保护。当账号被认为是逝者账号后,平台会将其设置为保护状态,账号将不能登陆、发布新内容和删除内容,若账号被盗,平台会还原账号基本信息。

数字遗产作为社会数字化发展的特殊产物,正逐渐被各大软硬件厂商重视。手机是许多用户使用各类数字化服务的桥梁,手机厂商在数字遗产方面做的努力,或将影响其它互联网厂商对构建数字遗产功能的积极性。

苹果的数字遗产功能与其它同类型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节处的把控。或许是为了简化用户的理解,苹果只用了简单的文字描述数字遗产功能,如“特殊Apple ID”和三年数据访问时间等,都需要进入官网详情页才能看到,苹果既想让该功能用得更无感、在需要的时候发挥最大的作用,又尽可能保护逝者的隐私。

对细节的执着似乎是苹果的固有传统,一方面有的设计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另一方面苹果的部分执着也在破坏用户的实际体验。万年不换的Lightning接口就是典型案例,苹果想要靠不附赠手机充电头凸显自己在环境保护上的努力,但又不肯放下Lightning接口体系下MFi认证的收入。

所以,数字遗产也可看成是苹果生态的新城墙,不管未来数字遗产会不会成为主流,苹果在体系内增加用户与自己软硬件服务的关联度也并非坏事。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1210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10:14
下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1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