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现在科技界最浪的是什么呢?拍着胸脯正儿八经地说,云计算与企业要上云平台绝对可以成为“之一”。
坊间传言,如果一家企业的系统还没有迁移到云平台,那么可能在迁移到云平台的路上。
说到云平台,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似乎可以用来再啰嗦一下。
公共大澡堂、你家的浴室和你家浴室不够用时,你被发配到公共大澡堂。
我们分别来对应一下:
公有云是放在Internet上的,只要是注册用户、付费用户都可以用;
私有云是放在私有环境中的,比如企业、政府、组织等等自己在机房中建立的,或者是运营商建设好,但是整体租给某一组织的。企业、组织、政府等之外的用户无法访问或无法使用;
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大多数是指私有云建设好了,但是很多资源(计算能力或存储空间)不够用,所以还得动态的在公网上申请公有云作为自己私有云的补充。
于是,有钱很壕,又特别强调安全性、私密性的一些企业把目光投向了私有云。
如果选择VMware方案,比较贵,还封闭,被厂商锁定;初装时,扩展和增加新的模块、新的功能,每一个都要付费。意思是,有钱你上。
如果选择OpenStack方案,到处是坑,对自身技术能力要求高,而且担心不够成熟;性能总是不如IOE企业级系统;工程实施周期长,从项目规划、方案撰写审定到软硬件集成调试没有几个月搞不定;新兴的OpenStack初创企业不懂怎么做企业服务,合不上拍。意思是,你能你上。
看上去好像都有缺陷对不对?
两个方案对比起来,类似于ios和安卓系统之间的较量。有人认为,苹果贵,但系统封闭,安卓是一个开放的生态链系统,生态链一旦形成,大家共同添砖加瓦,所有的坑总会被一个一个填上,不管早晚,一定会打败封闭系统。看上去大家都在疯抢苹果,但ios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5%,其他85%全部属于安卓机。
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契机是,7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话了:
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意见稿还特别指出,要构建私有云和行业公共云。
提供云服务的书生集团认为,这是私有云出现市场拐点的一个重要市场信号。并非书生集团一家意识到这一点,有私有云创业企业对媒体表示,开始接触企业客户时,对方往往还持怀疑态度,明显能感受到企业对私有云和OpenStack的质疑或观望。但到了2016年,已经不需要再向企业介绍什么是私有云、什么是OpenStack了。
因此,书生集团瞄准了这个“85%”的大市场, 并想针对上述市场“缺陷点”推出能够满足需求的云平台。
提到书生集团,乍一看可能不是很熟悉,实际上成立于1996年的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其创始人王东临是中国最早一批科技天才,他24岁时根据PDF的UI,一个人开发出相似功能软件,并在连公司都没有注册的情况下卖给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王东临还发明了电子印章和电子公文,改变了中国的政令传达方式。
有关书生公司及王东临的详细介绍,可以扒扒雷锋网的这篇报道:如何正确地保守一个秘密?来听听书生云的独门绝技
为了朝这款蛋糕下手,9月19日,书生集团发布了一款名为“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的产品。书生集团表示,此次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属于“壕”装出品。
壕在哪里?
以往新产品出台,公司都会拉上行业大牛或者知名小伙伴为其背书,书生云这次也走了套路。
书生云拉来了国际开源社区OpenStack基金会创始白金会员Suse,因为SOC成熟稳定可靠,而硬件则是从全球最大的服务器代工厂SuperMicro定制生产。
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的官方亮点说明很长,非业内人士可能会一脸懵X,因此,来看看书生集团技术总监郝汉“说人话”的现场解释版本:
哆啦A梦还是现场组装
现在有一个新的架构是超融合架构HCI,相当于在工厂里面把零件做好,然后现场组装。郝汉宣称,只融合了计算和存储、还需要现场组装的Nutanix只能算半融合,但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可以做到计算、存储、网络全部集成,开箱即用,这才是全融合。
按照他的说法,全融合和半融合的区别大抵如下图所示。
看起来比较搞笑,事实上,如果要从0开始搭建,这个过程更漫长。传统的云平台建设,从启动、规划、方案论证、POC验证、下单采购、安装部署、初验、终验,到最终上线至少需要数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郝汉指出,其中,可能还要经历类似以下想操刀而起的过程,所以全融合降低的时间成本确实有一定吸引力。
全冗余可以干什么
郝汉介绍,在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里,每一个模块和每一根线都可以拔下来,电源、控制节点、计算节点、网络节点、存储节点、硬盘、SSD盘、NVMe盘、电源线、网线…..都可以拔掉,全部是冗余设计的。
所以……有什么用?
云存储供应商几乎都使用了冗余的硬件,从而能够以服务水平协议(SLA)为客户提供服务,采用这样的冗余策略来规避有可能导致停机事件或者数据丢失的现有保护漏洞也是较为常见的做法。 虽然云供应商通常都会在他们的各级基础设施中增加冗余,但是单独使用冗余策略并不足以防止停机事件的发生。
全冗余设计意味着:随便拔出一个模块或拔根线都没事,降低故障率。
不禁想到一个广告语“xx一体机,哪里不爽拔哪里!”
书生云还打出一个有钱任性的旗号“为了保证高可用性,再贵也用双端口盘。”
比如,高端企业级存储硬盘都用双端口的SAS盘,保证高可用性,但双端口的SAS SSD出奇的少,价格比单端口的SATA SSD贵3倍以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科普一下: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对存储器的工作速度和容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因CPU的功能不断增强,I/O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多,致使主存的存取速度已成为计算机系统的瓶颈。可见,提高访存速度也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
为了使CPU不致因为等待存储器读写操作的完成而无事可做,可以采取一些加速CPU和存储器之间有效传输的特殊措施:
采用更高速的主存储器,或加长存储器的字长;
采用并行操作的双端口存储器;
在CPU和主存储器之间插入一个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以缩短读出时间;
在每个存储器周期中存取几个字.(采用交叉存储器)
郝汉举例,
SAD用PCIE接口,常见的是直接插在PCIE接口上。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数据就会在多个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并不是很多插口,会造成性能的大幅度下降。
有人想了一个办法,在一台机器上写数据,空闲时间慢慢同步到其他服务器上,这样解决了性能问题。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你刚刚写入这个服务器,这个服务器断电,旁边数据没有写过去怎么办?数据会不会丢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到的唯一选项是——使用热插拔外置接口的NVME,这个贵了十倍。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双端口盘特别贵,而且也没法正常供货。我们全世界去考察,几乎是没有一家量产。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这个,同意给我们供货。对方觉得很奇怪,你要买这么多奢侈品干什么?你们要插到什么地方?他们买一块两块就够了,你用阵列方式,插哪里?我们定制生产了双端口的服务器,支持高达40块双端口的NVME盘。
有一个比喻可以用来试试,女性读者一定深有感受:你平常买奢侈品牌包包,买到一个限量版都想冲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如果有人突然给了你一个柜子,放了40个爱马仕,你是不是要兴奋到炸裂?
郝汉称,书生云一体机还有一个优点,即采用N+3的EC码技术使存储冗余率125%,即保证99.999999999%数据可靠性,比采用三副本技术存储冗余率300%,要节省一半以上的存储。
那么,在这么贵的情况下,还怎么抢市场?雷锋网了解到,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采用与公有云相同的“以租代买”模式,按月支付低廉的服务费,这样,既能迅速打入私有云市场,又能薅一把公有云的羊毛。
难搞的OpenStack怎么处理故障
之前提到,使用择OpenStack方案的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要求比较强,要有专门的运维队伍。
有人开玩笑说,要用OpenStack,用户需要先通过资格考试,考不过的都没资格买。
郝汉提到,
一体机做到每一个模块出现故障有处理预案,全自动监管,计算、存储、网络可以第一时间转到其他模块,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比如,IDC里面做了三台机架,这边要抢红包,运维怎么办?不是24小时待命,而是运维放在机房,就在机器旁边,出问题当场解决。即便如此,故障还是会出现。
为了跳过这个坑,SUSE、SUPERMICRO和书生云都派出了小伙伴,把软件、硬件全部事先安装调试好,整体交付,这样客户不用再“你行,你才能买”。那么,如果购买了这个一体机的企业真的一时冲动把OpenStack专家开了,然后出故障了怎么办?!(我们只是假设一下,OpenStack专家不要担心)
郝汉称,书生云一体机提供了傻瓜式运维监控界面,只要信号“颜色”一变,就可以看出故障信息,打电话就解决了。
为什么私有云需要分布式存储
目前,大部分商业客户在建立私有云的时侯还是会使用集中存储为主,因为分布式存储的产品化还比较差,而商业客户,特别是中小型客户自身研发和维护能力比较差,一般会使用集中存储为主。
郝汉介绍,
这个一体机的所有服务器都没有本地存储,所有存储都是共享的,控制节点和介质依然是分布式的。服务器无状态,很多做应用级开发的对这个有很大的感触,无状态的好处是这个倒掉,那个接管的时候不用时间,不用复制,处理故障变的非常的简单。
所有虚拟机镜像和服务器数据完全共享,服务器处理故障变的非常简单,轻松实现高可用。
王东临称,对于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目前私有云大型客户接受程度比较高。比如,东风汽车计划五年内把所有系统迁到私有云上,目前正在测试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立正式合作关系。
因此,书生云超融合一体机未来究竟怎样,相信市场会给出答案。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1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