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更小、更新”的北交所,上市首日打上科技底色

距离官方宣布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仅仅过了74天,北交所就于今日正式开市。 

目前,上市公司数量总计达到了81家,这其中包括10只精选层新股和新三板平移过来的71只精选层个股。市场对此反应热烈,10只新股大幅高开,全部临时停牌。

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的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与上交所、深交所形成错位发展的机制。转板制度也让三家交易所互通互联,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行业阶段早、企业规模小

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交所上市的81家企业均成立于2013年之前,其中,最“年轻”的企业为广东驱动力生物科技,成立也已超9年。

可见北交所的“更早”并非成立时间短,而是行业生命周期更前端的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更高的成长性,未来发展更具活力。

据证券时报统计,81家上市公司近3年(2018-2020)净利复合增长率中位数为18.99%,超过A股整体近10个百分点,将近半数公司近3年净利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中新安洁超过50%,同享科技则超过80%,整体呈现十足的增长潜力。

北交所上市条件也更加倾向于企业未来的增长能力,要求企业市值不低于2亿元,但却对总资产规模没有设限。

但公司处在发展早期的另一面是整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81家公司市值中位数为15.4亿元,低于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发行市值65.25的中位数。由此带来的劣势是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弱。

比如同享科技2020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99.08%,非常依赖大客户的营收。一旦重要客户流失,营收的持续性可能难以保障。而大客户的议价能力也强,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会较长。

因此以资产为核心的银行贷款可能并不适用于轻资产、规模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从资本市场着手,增加市场的层次,可以为该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长期看好高新企业

北交所上市的81家企业中,有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行业分布来看,信息技术24家、工业制造22家、原材料11家、医药保健10家。其中信息技术类公司多为软硬件IT服务,医药生物以高新制药企业为主,工业、原材料也多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如锂电、光伏等,这使得北交所具有浓重的科技底色。除此之外,还有9家消费品,3家通讯业务公司和1家能源公司。

从研发能力上看,据证券时报统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整体情况为4.24%,诺思兰德、创远仪器、数字人等研发投入力度超过30%,其中诺思兰德研发投入高达58%,属于高研发投入科技企业。

但医药行业的诺思兰德的高研发投入换来的却是连续8年净利润为负,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所处的行业环境。在整体亏损的大势之下,思诺兰德这样的小企业也很难盈利,但营收亏损并不代表企业没有价值。

以前企业能否实现IPO,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得很多优秀的高新企业被转赴海外或者香港上市,本土资金失去增长红利。新版证券法将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使得暂时还没有盈利的高新企业有了沉淀发展的机会。

因此以高新企业为基础的北交所,在投资上更偏向于长期投资,而非短期投机。交易规则也给个人投资设置了一定限制,要求前 20 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

由此来看,北交所未来将以科技为底色,为高新企业提供长期发展的资本。而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能否转板获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carmelaweatherl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1371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14:53
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14: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