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din Asgard
头图|华为
“因为这两年多,美国的四轮制裁,限制我们的 5G 手机,现在只能用 4G。”
当华为消费者业务 BG 的 CEO 余承东说出上面这一句话,我们也终于知道这一天还是来了:华为手机不得不失去其赖以自豪的 5G 技术。
华为的 5G 技术,与苹果的 iOS、或是三星的屏幕一样,在科技界均属于标杆性的存在。但没想到刚刚推出的华为新一代旗舰手机 P50 系列,无疑 P50 的性能依旧强横,但即使再强大也好,也仍然只是一台 4G 手机。
但这台仅有 4G 版本的华为 P50,可能不仅只是一台“手机”。
强大的影像算法
P 系列是华为的影像旗舰手机,自华为在 2018 年推出 P20 开始,几乎成为每年安卓手机阵营里的影像手机标杆。因此,尽管华为 P50 推出时间推迟了 4 个月,但我们在这次 P50 的发布会里,见到的仍然是一台相当具竞争力的旗舰手机。
继苹果在 iPhone 11 的发布会里,提出“计算机摄影” (Compututional Photography) 理念之后;这次华为在 P50 的发布会里,进一步提出计算光学(XD Optics)理念。它通过“全局式”图像信息复原系统,克服手机在光学上的限制,在光学成像端能复原原始图像信息;当一般手机仅能还原 60% 左右的细节之时,华为 P50 却能保留了81%的图像信息。
此外,华为也为 P50 系列引入新的 XD Fusion Pro 图像引擎。相比 P40 Pro 来说,P50 在环境光谱分辨率提升 50%、平均色相准确度提高 20%,色彩校准精细度更是上一代的 5 倍。与此同时,华为更采用全新超级滤光系统,两颗原色摄像头协同工作;相比 P40 Pro 来说,P50 Pro 的主摄进光量提升了103%,而全新的超动态范围技术,使动态范围捕获能力提升28%。
可是,尽管这次华为 P50 的影像实力如此强横,但 P50 系列却没有了以往最高等级的 P50 Pro+ 版本。另一方面,虽然先前一直有传华为将与徕卡终止合作,而 P50 将会是两者最后一次合作。最终 P50 一如预期地仍然加入了徕卡的商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华为无论在发布会里、又或是在官网的资料里,绝口不提徕卡镜头。
谜一般的相机硬件
但更重要的是,上述的各种摄影参数,很可能会让不少一般读者看得雾里看花。因为很多手机品牌在其手机发布会里,一般会更直观地宣传自己摄像镜头硬件有多好、感光元件有多大等等。
华为去年在 P40 上高调宣传其感光元件规格,但今年在 P50 上却绝口不提。图片来源:华为。
事实上,华为在去年推出 P40 的时候,也卖力宣传手机采用了更高阶的感光元件(上图)。但这次华为却完全没有再提及相机硬件参数,反而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解说华为的影像调校算法和软件。
这是否代表华为 P50 系列并没有用上好的感光元件?看来并不是。在发布会之前,就有不少传闻指 P50 将会搭载索尼最新推出的 IMX707 感光元件,这个元件与 P40 一样,拥有 1/1.28 英寸超大底,支持 1250 万像素的四合一输出。而 P50 Pro 将升级为四摄组合,主摄搭载的 IMX800,拥有1/1.18英寸超大底的它,是索尼史上最大的手机感光元件。
诚然,这些感光元件并没有在限制清单之内,所以华为要采购这些元件,理应不太困难。况且官方参数与传闻也大致脗合,可见 P50 所采用的感光元件,应该还是相当有卖点。但尽管如此,华为并没有在任何宣传活动里提及这些硬件上的卖点。
要知道摄影界向来有着“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名言,只要华为把大底感光元件的参数抖一抖,用户就能直观地知道,P50 系列的拍摄能力有多棒。可是,他们明明有很好的硬件却不宣传,反而绕了个大圈去宣传自己的软件、算法和调校,原因是什么?
Odin 相信,华为目前很可能更重视宣传那些自己能掌控的技术细节(例如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相对地冷待这些通过采购和合作等难以完全掌控的硬件。
事实上自华为遭受限制以来,他们的发展方向就不断向软件倾斜,积极发展云计算、鸿蒙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方案;而这次华为推出 P50,也可能因此变得更重视软件和算法。
没有 5G 的 P50
诚然,华为的 P50 虽然拥有相当强横的影像实力,但更多人关注的,其实还是他们最终失去 5G 一事。由于中国很早就大力推广 5G 手机,目前市场上的高端手机,几乎全部也有 5G 加持;但 P50 没有了 5G,很可能会对销量构成影响。毕竟据全天候科技采访了部分分析师的意见,大多认为 P50 没有了 5G,就不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
但笔者认为 P50 缺少了 5G 固然是个问题,但可能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Odin 先前就曾提过,目前一般用户买 5G 手机,仅仅只是为了“几年后可能要用上”而已;但在目前而言,用户根本就对 5G 根本毫无感觉。事实上,2019 年 iPhone 11 在没有 5G 的情况下依旧大卖,就证明了 5G 不一定是手机能不能大卖的必要因素。相反,Odin 相信华为在品牌效应加持下,仍然会有不少国内用户,愿意购买只有 4G 的手机。
不过,华为这回只能卖 4G 手机,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华为各个业务板块的营收(2010年 ~2020 年)(百万人民币)
笔者在《华为绝不倒下?》一文就曾提到,5G 禁令对华为来说是个相当恶心的存在:如果华为要继续在国内力推 4G 手机?不但减慢了 5G 在中国的普及率、伤害运营商的 5G 业务、进而伤害华为自家的 5G 基站业务,还会伤害高度依赖 5G 发展的云计算业务。
毕竟众所周知,华为是中国国内最积极推动 5G 普及化的企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之一。但现在要让他们力推 4G 手机,那根本就是要用自己那不断萎缩的手机业务,去打自己仍然在高速发展的基站和企业业务。换言之,P50 卖得不好,对华为不利;但卖得太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所以,P50 系列的销量到底有多好,可能根本取决于到底华为是否真的想让 P50 大卖。
换言之,尽管 Odin 相信只要 P50 要大卖其实不一定十分困难;但 P50 这样的 4G 手机业务,对于华为来说根本就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既然如此,为什么华为在如此两难的困局下,仍然勉力开售 4G 手机?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卖的不是手机,而是软件
首先,华为受到限制一事,其实对全球科技产业也带来不少伤害,否则高通和英特尔等芯片厂商,也不会积极申请为华为供货的许可。因此,华为其实对于解除限制一事,仍然抱着一定的希望;毕竟目前华为所受到的限制,相比去年来说已有一定的放宽。所以早前已有消息指出,华为正在加大游说力度,期待能进一步放宽限制,盘活华为手机的业务。
另一方面,华为一直也在做两手准备。先前就有消息指出,华为正在推动所谓的“塔山计划”,借此建立一条不受限制的芯片供应链。虽然这并不一定就能生产出具竞争力的芯片,但也只能死马当成活马来治。事实上,更由于华为在未来难以取得足够强大的芯片,他们更不得不将整个品牌宣传重点,由硬件转移至软件,并通过突显出色的软件和算法,继续塑造华为的技术流形象。
但更重要的是,华为必须通过推出手机,来维持鸿蒙 OS 生态的活力。
上次 Odin 就已提过,国产手机厂商赚取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手机背后的互联网生态。余承东去年也曾表示,去年华为在相关的生态系统中,赚得高达 50 亿美元(约 328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净利润更是相当高。与此同时,近年华为也在力推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等物联网应用,如果华为的物联网生态能成功确立,那将能成为华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但贯穿华为手机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也正是鸿蒙 OS。因此,华为要维持手机以及物联网的生态,以此作为另一个营收增长点,就要先维持着鸿蒙 OS 的生态。但如果华为不再继续推出新款高端手机,那些依附在华为手机上的各种生态,也将无以为继。
所以,华为再不愿意也好,也要推出让他们相当难堪的 4G 手机。
图片来源:华为。
在华为 P50 的发布会里还有一个细节,证明华为不惜一切,也要支持鸿蒙 OS。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将会在明年开始向旧款华为手机提供鸿蒙 OS 的支持,最远更能支持至 2016 年推出的 Mate 9;这种做法在国产手机阵营当中,可谓绝无仅有。更有意思的是,华为更宣布会为这些旧款机型提供升级服务(上图),这几乎是在智能手机的历史里,从未发生过的怪事。
华为居然为了给这些年代久远的旧手机续命,借此提高华为手机的保有率,增加鸿蒙 OS 的普及性。更不要说勉强推出一台 4G 手机,继续为鸿蒙 OS 打造生态了。
可以喜爱、可以讨厌,但难以忽视
每当有华为的新闻上线,大家总会在留言区里见到有人吹捧华为,也有人咒骂华为。诚然,华为是一家相当具争议性的科技公司,有不少人很喜欢他们,也有不少人很讨厌他们,甚至恨死了他们。
但无论喜欢华为也好、恨透华为也好,大家唯一无法做到的就是无视华为、忽略华为的存在。
2020 年,被外媒视为最可靠苹果分析师、天风证券的郭明錤曾表示,华为手机对零部件规格要求与单价较高,没有华为手机,在供应链侧的手机相机、HDI、存储与5G芯片技术升级趋势,将会因而放缓。
2016 年华为开始崛起,把小米逼在墙脚往死里揍,当时雷军痛定思痛,最终决定“补课”。没有华为这样的对手,估计小米也可能只会继续高举性价比大旗。
2018 年华为开始冲击高端市场,把挤满牙膏的 iPhone XS Max 打得满地找牙,在 2019 年第一季度录得低迷的业绩,也因为如此,后来苹果 CEO 库克也不得不承认:苹果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最大竞争对手,其中一个就是华为。也因为如此,苹果后来才推出更有诚意的 iPhone 11 和 iPhone 12,也变得更重视大中华地区市场。
可见华为手机的出现,的确推动着整个手机产业的发展。
华为手机,欢迎回来。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3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