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笔者刚刚接触到智能手机时,有一类应用在有车一族中比较流行,司机可以上传一些实时的道路信息,配合路况应用本身的实时路况信息,路上的用户就可以根据拥堵信息来重新规划路线。
不过,这类应用很快的埋没在应用大潮中,像车托邦,路况电台,包括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路况功能都已经在走下坡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功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何很快被用户抛弃?还是上述应用自己的问题呢?或者有没有一个新的模式来让路况数据实现其价值。
信息源少,分发也就无意义
“现有的那些路况应用其实并没有帮助司机解决避免拥堵的难题。它们只解决了交通信息分发,但是由于信息源不够大,所以这些分发也是没有意义的。”
带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再次尝试了这些路况应用,发现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以用户数过亿的百度地图实时路况为例,它依然只能提供主干道的数据,稍微次级的道路路况就没有。车辆的完整行程必然包括主干道和次级道路,尤其是次级道路,是承担起交通分流的主力。
持续使用才有价值
“那些路况应用的用户大多数是没有意义的,有效的用户是那些持续使用应用,持续上传数据的”
在了解道客产品的过程中,笔者也差不多猜测了他们做这个智能硬件的思路。通过实时的吐槽来保证设备处于开启状态,用户之间的互动则达到了数据持续上传的目的。像一些收集路况信息的传统公司的做法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特定的设备,由于这些车辆都长时间沿着特定路线行驶,才能做到持续对实时路况信息的收集与分发。道客的产品在设计时也应该是参考了这样的模式,不过目前购买这款产品的多是私人司机,对路况的不间断播报依旧是个问题。在一些同做路况的创业者眼中,道客WEME能否解决路况应用遇到的难题,还存在不确定性,只能说可能是个方法。
路况应用的究极形态
路况类应用说到底是一个信息众包的形式,但是要有足够大的信息源很难做到,尤其在中国。其实,政府一直有建设地感线圈项目,这些设备可以检测时间段内特定路段通过的车辆数,北京奥运时使用这项技术的设备已经在北京运行,不过由于维护,投入产出比以及一些原因,逐步被遗忘,并且政府也不愿意将这些数据开放给创业者使用(相对于国外政府积极与创业者共享信息,还有很大差距)。
在国外,已经有专注交通数据的团队Inrix。Inrix有近一亿台车辆和设备来收集实时数据资源,而这一亿的用户实际上也充当了Inrix传感器的角色。通过规模的出租车、运输车、卡车等资源,Inrix收集每个用户的实时信息,包括他们现时在哪里,准备要到哪里去,他们的行进速度如何等等,数据分析组合后再向用户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当中包括了理想的交通路线指引、行驶时间预计、路况提醒以及其他实时的应用等等。
“基于中国2亿部汽车实时交通数据展开的趋势运算和风险管理,为驾车者提供超前的决策依据”。道客想成为中国的Inrix,不过以硬件为突破口是否能快速的积累起足够的有效用户,要打个问号。真的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才是关键。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6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