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经济里度过了童年,在知识经济里摸爬滚打了七年设计,碰上一个比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在。“这是邱懿武在个人主页上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段描述。
89年底生的邱懿武与3个同龄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云造科技,现在他们更像一个和谐的设计工作室。云造现在的大本营落在浙大紫金港一座白色大楼里。敲开办公室,清瘦的邱懿武年轻得让宅客君有些意外。
从办公室前往杭郊工厂的路上,我们一路闲聊设计,邱懿武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来描述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我们喜欢做有脑子的设计“。此后在一次电话里,他聊到“设计其实是一个劳动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说白了设计师和原始手工艺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呼应了这个说法。
设计外包与设计转型
宅客君在云造的公室里见到了各式的代步工具,还有他们自己在设计研发的“筋斗云“平衡滑板车。乍看,筋斗云跟同类滑板车的差异是外型做得漂亮,果然是出自设计师团队之手。
云造团队的结构比较跨界,研究、设计、研发、运营的人都凑齐了,加上各个专业跨界。邱懿武说在云造之前,几个合伙人都创过业,也都失败过。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的项目经验从外企的中国市场研究和设计,到私董会的在线会议系统,再到现在跟电动相关的物流车、代步工具的软硬件设计。而这些项目,他们参与的形式也从单纯的设计外包变成设计入股(即他们深度参与一个产品,长期跟进产品的更新和维护,以设计资源置换股权)。
云造目前的运营状况很好,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有过百万的业务量,并且拒绝了两次并购。目前他们已经确定了跟华睿和银杏谷资本的投资,业务仍然处于很快的上升期。但因为人手和精力,邱懿武们开始只挑一些和互联网相关而且兴趣的项目合作。
虽然现在业务状况很好,但邱和他的合伙人们依然执着地在往产品方向转型。在做项目的同时,他们有一支自己的研发小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产能多余的时候捣腾各种产品。
宅客君问过这个问题“既然我们现在过得好好地,为什么开始动念自己做产品?”邱懿武的回答是做单纯的设计有瓶颈,现在国内的设计公司都碰到这样的问题,1-2年内他们处在很快的上升期,而5年以上的纯设计服务公司会碰到增长的天花板,跟代工厂没什么区别。另外一方面,在很多投资人眼中,设计不是核心竞争力,觉得是有钱就能外包的事情。虽然他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邱懿武说:”事实是设计公司就好比小说里不断帮人炼武器的侠士,但从来没真刀真枪干过。“转型的风险大,回报也越大,就看自己的定位了。
他们现在开始在团队内部和浙大尝试设计+天使投资的方式,云造对看好的项目投入设计支持和少量资金,将那些原本只是从0做到1的产品放大,就像经纪人公司一样将其从1做到10的放大效应,10以后的事情就交给那些和云造合作的投资机构。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业余在做的项目,以后可以不断剥离成立新的产品团队,云造会慢慢从设计师跨界到科技创业的小平台。
假如你让一帮设计师来做代步工具
说回到电动代步工具,在国内普及度并不高,但同质化已然非常严重(比如宅客君在TB搜索平衡车,出来了3万多条从几百到数万元不等的搜索结果)。这个问题在邱懿武和宅客君的讨论里,可以归结成是:
像所有的传统厂商一样,这群人都没有想象力。哪怕一点点的设计改进也是壁垒,而绝大部分还没重视设计的附加值。还有,太多的厂商太低估国人的审美水平了。淘宝上千篇一律的平衡车或者滑板车或者独轮车提供的是代步的功能,而在设计师的概念里还有一个更高逼格的词叫“体验”,low一点的说法叫“互联网思维或者设计思维”。
云造在开发的代步工具在他们眼中,并没有特别大的技术创新,而是不断的用设计提升产品、体验和品牌认知。他们认为设计师不是发明家,没有必要把长时间投入风险很大的原创新下:
设计师应该像是厨师做整合创新,比如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重组产品的元素,如造型、肌理(UP手环)、色彩(ipod)、工艺(misfit),有了软硬件结合的趋势之后,设计可以做的菜品就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宅客君看来,产品的设计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依附于功能,这时候的设计就像农民工的午饭一样潦草,应付即可;
第二阶段,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时候的设计就像嫖客找鸡一样勉强,花钱办事,但总归没有那么靠谱;
第三阶段的设计是量体裁衣,知道产品的属性,同时也拿捏得住技术和成本;
第四个阶段便是壕,工艺不好烧钱改进,技术不够砸钱研发——这是iPhone的例子。
云造显然属于第三类。邱懿武认为未来(很快)还会有越来越多懂产品的设计师跳出来做产品。邱懿武这人有一点理想,他说以后他不期待自己能设计多么牛X的产品,而是帮更多的设计师走出去。
相关文章: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6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