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金服的CEO张韶峰很推崇美国的知名银行Capital One,他多次在文章和行业会议上提及过这家公司。
Capital One目前是美国第八大银行控股公司,有信用卡、房屋贷款、汽车贷款、银行等金融产品。它在90年代脱胎自金融公司Signet Financial(已被收购)的信用卡部门,最初业务单一,绝大部分都是消费者借款(特别是信用卡),因此也被称为“单线(monoline)”公司。这类公司风险很大,年景好的时候利润丰厚,不好的时候很可能倒闭,最终结果往往是破产或被收购。但Capital One逃脱了这两种极端命运。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第三方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商,百融金服主要为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网贷公司等)及保险、证券、理财等领域,提供基于大数据的营销、风控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范围覆盖了产品全周期,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
百融金服不是一家金融机构,但这不妨碍从技术服务上,它和Capital One有不少共通之处,或者说它能让其它金融机构变成Capital One。
不同性质公司的同一路径
Capital One初期的成功可以归功于“大数据”,虽然当时这个词还没诞生。在90年代,美国的信用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覆盖了多数消费者。作为一家小银行,Capital One脱颖而出的方式是针对中产阶级,抢其它银行的用户,用更低的利率帮他们偿还他行债务。这就必须在降低获客门槛的同时,控制风险,用额外数据对用户做进一步区分。它的方式就是用收集到的数据构建用户特征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方案。
最开始是中产阶级,后来Capital One开始为工人和低收入的次贷群体推出产品。这部分更是传统银行没照顾到,且需要数据来支撑其信用的人群,也算是符合现在所说的普惠金融。1999年,Capital One还开始使用同样的技术,把业务延伸到贷款,保险和电话服务上。
Capital One对技术和数据的掌握,是其胜出的关键,而现在这种途径特别适合国内,这也是涌现出一批大数据风控公司的原因。国内的数据丰富程度不亚于美国,同时对大数据风控的需求却更为强烈,因为信用评级的普及情况仍不如Capital One时代的美国,多数消费者也没有享受过消费金融服务。
百融金服就能在央行数据之外,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维度用户数据补足,这对征信缺失的个人的小微企业比较适用。通过数据挖掘和风险建模,可以参与到银行风险等级判定中,对银行风控体系做补充。
张韶峰告诉雷锋网,百融金服的优势也包括这些。在数据规模上,已经积累了线上线下消费、阅读、社交、资产、交易等多维度用户数据;在分析建模中,也有强大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延续了在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上的经验。
作为较早关注金融数据服务的公司之一,它也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将大数据用在了精准营销、欺诈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管理、贷后风险管理等金融流程中。
目前百融金服已经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宜信、人人贷等600多家金融机构和公司有合作。
将风控做到营销上
不过只是做风控还不够。Capital One比传统银行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在精准营销时就会用到风控模型,这样不同风险的人看到的产品利率、额度、期限都不同。其中的逻辑是,潜在的不良用户不应该看到金融机构的广告,毕竟同样要花广告费。
这一点百融金服也有做。张韶峰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公司风控区别于其它公司的地方在于,“除了有用于反欺诈的黑名单和灰名单,同时还有用于精准营销的白名单,也就是说,风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抓坏人’,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好人’。”对群体进行划分及选取,可以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营销。
张韶峰认为,金融领域最主要的两大风险是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欺诈风险主要防范恶意欺骗的人群,信用风险则是防范还款能力不高带来的风险。减少欺诈风险是风控的第一步,但纯粹的欺诈风险损失其实只占到整体风险损失的一小部分,通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流程机制的合理性,并防范机构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欺诈风险是可以较好控制住的。
“反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现在处于经济下行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很难把握,让真正体现风控水平并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还是信用风险防范。而好的风控,除了排除高风险的人,更重要的是定位信誉良好的用户,让他们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息收入。”
大数据风控能提供定位目标用户的方法。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贷款对象的信用评定,进行更加精细的分层式划分,提供符合各类群体需求和风险特征的信贷产品。
Capital One的创始人Nigel Morris曾说过,“我们是一家以信息作为基础战略的公司,只不过……第一个成功的产品碰巧出现在银行业”。可见数据的重要性。
曾做过电商数据服务,后来延伸到媒体社区和航空公司等领域的张韶峰,现在“碰巧”到金融领域,不知道可不可以帮金融机构复制Capital One的成功。
推荐阅读: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6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