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PM2.5、雾霾等概念逐渐别公众所了解,人们也开始关注起自己生活的环境大气质量究竟如何,也越来越在意室内外空气质量问题。
继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网络上热播之后,更是引发了全民对大气污染的的广泛讨论,就在大家都在讨论城市雾霾是,另一个话题也悄然而至车内“霾”。
车内“霾”?什么鬼?
车内“霾”,顾名思义就是代指汽车内部的空气污染。借助柴静视频里的部分数据资料,或许对我们弄清楚车内“霾”很有帮助。
十年之间,我国机动车增加数量为一个亿。
在北京PM2.5来源数据分析中显示:机动车占据了31.1%。另外一个城市杭州,全年雾霾天气长达200天以上。而它是全国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平均两人一台车,机动车污染源占比高达40%。
柴油车,柴油车所占比例仅17%,但氮氧化物排量占所有机动车的70%,一次性颗粒物排放占99%,还有更可怕的是,柴油车尾气排放出的毒性远比一般的大,多环芳烃是致癌物质,柴油车排放出的是它的升级版,叫硝基多环芳烃,它的致癌性要高出一个量级。柴油车司机,本人才是柴油车尾气最大的受害者,是癌症的高危人群。
除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外,传统燃油机动车对大气质量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蒸汽压,即蒸发出来的碳氢化合物,其占比要汽车尾气排放出的还要多。尾气造成的污染可能在车静止时还会消失,但汽油的蒸发却一直都在进行。
说了这么多机动车对大气的污染,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能对外部环境造成如此严重污染的机动车,那么其内部空间的污染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污染物充斥在车内空间也就成为了所谓的车内“霾”。
车内健康重不重要?为何重要?
在谈论车内健康问题时,不少人会认为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并不在意,对此而不屑一顾。而事实却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年来,国内的居民购车量持续攀升,目前保有量已经达到1.6亿。与此同时,车内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的问题也开始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美国曾经爆出多起因为空气污染而导致乘客死亡的事件;国内也出现过车内空气污染导致车内人员生病,甚至孕妇流产的事件。而近几年来颗粒物污染的加重,给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更多的威胁。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车内环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不管你信或是不相,车内“霾”已经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车内“霾”家族简史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TVOC是有机气态物质的总称,主要包含: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具有比较强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气味性。长期接触TVOC,会导致人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细菌和微生物。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霉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都是常见的病菌,长期接触会造成人体的各种亚健康问题。
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丙芘及固体颗粒物等。直接危害其肺部健康。
我们呆在车上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花一分钟的时间便可以算出自己每天呆在时间。当然司机朋友就完全不用回答了,前面都就有提到“司机,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们自己的数据目前跑出来的还不是很准确,但初步的预估是在1-2个小时左右(人均)。
另外,在视频中出现的这组数据,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以北京为例,在5公里以内用车的人占有44%,2公里以内的12%,1公里以内的高达7%。也就是说即便是出门到小区门口买包烟,也有人会选择开车,几乎到了没车不出门,出门必开车的地步。
某些驾驶习惯会增加汽车污染物的排放?
这个是肯定的,比如在狠踩油门的时候,会增加汽油的燃烧,导致尾气的排放加剧。
堵车或怠速情况下,尾气排放量增加一倍以上;一刹车,重金属的排放会更多。
对于车内”霾“,如何支招?
培养良好用车习惯
停车的时候,注意关闭发动机,如果发动机是开启的,注意先关空调。
如果车子停驶时,仍开放空调,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便可能逐渐聚集在车内,加之车内人员呼吸耗氧而排出二氧化碳。时间一长,车内氧气逐渐减少,乘员便会不知不觉中毒而失去知觉,严重时会丧失生命。
车辆注意定期清理
汽车清洗可以创造良好车内环境保护健康。汽车内饰中的地毯、座椅、空调风口、行李箱等处, 经常接触潮湿的空气或水渍,在特定的环境中,这些地方最易令细菌滋生,使内饰霉变,散发出臭气,不但影响了室内空气环境,更重要的是对您的健康发出了威胁。这些都是净化器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定时的清理。
车载空气净化器
净化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车内的污染,暂时保护健康安全,如果需要根本的解决,还是需要定期的将车进行清理。目前上市面上比较典型的车载净化器,基本上是飞利浦,3m,基本只有净化的功能,且风速较小。另外,一些具有检测co功能的净化器也是值得推荐的。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6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