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云裂变:剖析Fintech革命的基石

到目前为止,金融云这个行业,或者是概念,已经不是互联网公有云提供商独占的舞台,而是已经成为互联网系公司和银行系科技公司共同争夺的香饽饽。但这终究是一门技术活。

今年6月22日腾讯“云+未来”峰会“金融专场”主题论坛上,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以及微众、爱心人寿等五大合作案例,一起介绍了腾讯金融云的最新技术配置与应用实践,在新金融领域践行大会的主题“AI即服务”。

随着云计算、云服务的兴起,行业云应运而生。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自建一套云设施所付出的成本和要克服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有点实力的厂商都瞄准了这个市场。到目前为止,金融云这个领域,或者是概念,已经不是互联网公有云提供商独占的舞台,而是已经成为互联网系公司和银行系科技公司共同争夺的香饽饽。

而从基因出发,还是各有各的打法。相对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依托同业资源做单个系统的模式来说,蚂云和腾讯金融云为代表的互联网系金融云,则更倾向于“TechFin”——开放技术与流量资源,只做“一半”。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表示,依托微信、QQ等前端带来的流量,以及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腾讯金融云的技术与产品策略都围绕着要成为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等领域金融机构建立生态化互联网金融平台首选的提供商而展开。

金融云多足鼎立:业务倒逼金融IT变革

当前,一方面,是互联网系云服务提供商纷纷发力金融行业,建立金融云专区。阿里云于2015年末正式发布金融云方案,更在2016年下半年升级成立“蚂蚁金服云”,就是“蚂云计划”;腾讯金融云服务据称2013年开始向金融行业开放,2015年正式发布金融云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成立,成为具有一定积累的银行机构技术输出的窗口。其中,典型的两家——兴业数金,以及招银云创,分别成立于2015年和2016年。

上周,招商银行旗下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招银云创”)在杭州宣布,成立基于IBM System i的金融行业云。而在不久前的3月,兴业银行旗下兴业数金在北京也发布升级了旗下金融云服务,宣布携手IBM升级AI金融应用等方案。据雷锋网了解,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行也在筹备开展金融云服务,开展技术输出。

这看似是一场金融科技公司促进金融机构技术应用繁荣的运动。而事实并非如此。

可以明显发现的是,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讲,过去甚至直到2016年上半年,金融云专区提供的技术服务一般包括:存储、hadoop计算、结构化数据、负载均衡、防DDoS攻击,和传统的云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而到了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各家金融云计算提供商不管应用明不明确,打包的服务中都会有“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两个关键词。

某民营银行首席信息官不久前对雷锋网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往集中解决稳态的基础金融云服务并不能满足银行客户对敏态的需求。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撰文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北美、欧洲的互联网银行已经开始从互联网银行1.0时代的直销银行逐渐向2.0版本的移动银行发展,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范围内以移动银行为代表的零售银行的最主要驱动力。”

科技公司在引领技术前沿的同时,更多是在适应金融市场的需求。过去约一年时间,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公司群起带来的消费金融、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市场异军突起,而银行长期以来依赖的传统利差业务,同业合作、同业拆借、企业贷款等业务已经相对饱和,通过打造自己的互金平台,或者建立直销银行来发展个体业务成为当下银行竞争的不二选择。

所以,除了招行云创与兴业数金纷纷抱团IBM,平安、腾讯、蚂蚁金服无不投入重本发展AI与区块链,这包括不惜重金成立各种攻关实验室,频繁收入学术界巨擘等动作,试图跨过AI基础研究这座大山,以掌握原始技术壁垒和可持续的创新研发能力,进而开放大数据、NLP、机器学习等能力,在数字营销、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模式识别、征信与风控等领域进行赋能。

金融云裂变:剖析Fintech革命的基石

红帽应用开发产品线产品经理蔡书上月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表示,银行目前的需求,关键是金融云要有可靠和智能的能力可以灵活调用,让银行可以快速部署应用。蔡书举例表示,比如巴克莱银行,这家Fintech变革走在前沿的传统银行,其不认为其对手是传统银行,而是PayPal,蚂蚁金服一类互金企业。

“所以,这样的银行需要自家具有同样的IT交互能力。以银行为例,当今天某家银行app推出了一款小额贷款业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定价,那么其他银行也必须快速地推出竞争产品。”300年老银行巴克莱银行,获得了去年红帽创新奖的颁发,获奖原因是实施完整DevOps项目。

“15年开始做的时候,谈银行是很难谈的,”胡利明表示,“两三年前,金融机构对于云的诉求并没有现在这么强烈。但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已经越来越深入到生活的所有环节,金融机构要做2C零售领域的金融业务,也会越来越多地需要覆盖互联网的场景。”

“这时候,金融机构需要用云为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构建、快速试错,弾性支持,以及实现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移动安全等需求。”

而这样的时势,腾讯的互联网技术场景、流量生态环境优势再次发挥了作用。

互联网基因优势PK同业优势

如今两派相争,根据雷锋网与每一家金融云服务商的交流,当被问及自身的优势时,银行系公司的答案较为统一的是其拥有深厚的金融积累,依靠自身对金融的理解,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更加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快速迈开步子。

依靠母公司,银行系金科子公司能为金融机构客群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支撑,还有同业资源优势以及银行本身的业务积累。以同业之王兴业银行为例,瞄准银行快速开业的定位,对新建银行吸引力的确不小。据《证券时报》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兴业数金在开业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签约了主要囊括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在内的300多家银行客户。

而基于掌上生活等零售业务的积累,招银云创也可将招商银行经验转化为解决方案,开放给金融客户,实现优势业务下沉。

这一点不假。然而,CMU人工智能博士、邯郸银行 CIO 王强在接受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采访时表示,对于依靠整合来自IBM或者微软的技术方案来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银行系公司,如果银行拥有部分Watson的能力,从银行的角度讲,Watson在高融的处理方式层面,包括深度算法和结构算法会对银行征信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意义,只是目前生长于北美的Watson在处理中文NLP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很显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开展新金融变革的企业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市场这并不是关键,而是如何在前期完成积累之后能够进入一个相对低风险、高成长的发展阶段,用合理的规划和前瞻性的布局来抵御当前爆发的红利期衰退时带来的影响,继续抵御未来的新的挑战。

说好的要“去IOE”,而这些依托同业起家的云服务,技术上并没有逐步形成自己的壁垒和优势,而是都选择绑定同一家技术提供商。

与此同时,依靠传统银行业务资源、同业资源发家,对于银行客户来说,新增客群优势有多大?同质化风险有多高?对于新金融行业来说,如果只是在某个垂直领域突然爆发时抓住了一波市场红利期,商业模式的健康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上没有可持续的优势的话,这些企业就失去了利用新金融科技创造新金融商业模式来谋求变革的机遇。

除了平安科技金融云这种只做单点技术方案输出的玩家,相对银行系做单个系统的模式来说,腾讯金融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系金融云则与前者形成了对比,他们更倾向于“techfin”——开放技术与流量资源,只做“一半”。

“我们在银行的定位很明确——我们不去做银行的传统业务,我们优势是互联网场景业务,代表作是前海微众银行。”胡利明向雷锋网表示,做金融云,腾讯的打法仍旧坚持了该公司做连接、做生态的模式。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写道:

财付通10年到现在的腾讯FiT 1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连接用户、商户与金融机构;二是把腾讯的云技术、大数据、支付能力、风控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携手金融机构,打造更多新的金融应用。

在一份内部邮件中,刘炽平把互联网金融上升为战略业务,他写道:“当我们建立了海量支付用户的规模后,我们也具备了进一步提供更加丰富之金融应用给用户的能力,这里包括技术能力、用户触达场景,也包括数据,让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金融云裂变:剖析Fintech革命的基石

所谓连接用户,最好的资源莫过于微信平台了。根据易观数据,以微信APP和腾讯云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双方用户重合度比例尚比较低,这意味着银行想要获取下一代客户,微信还有极大的挖掘空间。《腾讯传》数据显示,腾讯理财通过去2015至2016年1年给其平台上的基金公司新增开户的用户数超过他们通过自己的路径10年发展的用户数。

而作为生态型公司,除去腾讯系自己的资源,腾讯云连接的还有FiT累积下来的第三方泛金融机构客户,胡利明说道:“许多金融机构多少都有业务合作和技术输出的诉求,这是很普遍的,所以金融云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如《腾讯传》所记述,云是腾讯互联网金融板块目前正在力推的业务。站在腾讯互联网金融过去11年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趋势的看法,赖智明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一个“STAR”模式:S是社交化、生活化;T表示与同道开放合作共赢,即平台化;A为普惠、触手可及,也即移动化和场景化。R则是数据化、智能化。

但从这个角度讲,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蚂云同样具备着平台流量优势,以及深厚的金融业务积累,只是这也成为其隐患之一——未来与银行的冲突也将越来越多。“在和很多银行交流之后,发现我们的开放性更可取。”胡利明说道。

对于金融云用户来说,选择怎样的服务,都需要依据不同的阶段来决策。每一个金融机构都不能只依靠一朵云,每一家都不能一家独大。

云霁科技CEO智锦在《从银监会“十三五”科技规划,谈金融云前世今生》一文中表示,考虑到不同金融机构现阶段的信息科技的能力不同,中国金融云的未来格局一定是:大型金融机构自建私有云,并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通过科技输出将IT直接变为业务;中型金融机构核心系统自建私有云,外围系统采用金融行业云作为补充;小型金融机构逐步完全转向金融行业云。

都有做互金的心,就比谁更懂IT

事实上,无论选择哪一种产品和模式的云服务,首先是要对未来技术路线做出正确选择。

目前兴业数金、蚂云、腾讯云等金融云服务都进行了IaaS,再叠加Paas和金融科技SaaS能力的部署,而随着区块链的逐渐成熟,腾讯金融云还整合了BaaS的能力。

从技术上讲,对于上述银行系对手所具备的优势,胡利明分析称:“最重要还是要能够匹配到金融机构主要的需求。银行选择银行系服务的话,未来一旦业务量大起来,这些设施难以支撑,因为他们的SaaS服务比较标准化和固定化,满足不了很大个性化的需求。所以要看大家如何发挥好优势,规避劣势。”

此外,随着开源风气的兴起,许多机构和平台选择OpenStack架构。同样,业内许多金融机构出于对技术可控的要求,也采用OpenStack进行自主研发和构建,或者购买第三方的OpenStack技术平台来进行优化。自主构建的优势不言而喻,但事实上,这也与快速构建、快速迭代的需求是产生了矛盾。

胡利明指出,OpenStack对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技术量大,同时OpenStack上的代码量会越来越臃肿,模块也非常多,但是很多模块并非银行能够用得上,所以其中还有很多的坑需要逐个地去趟。

“业界也有一些银行走这条路,但都走不下去。相对来说,购买具有公有云成熟经验的厂商的专有云服务还是效率较高,”胡利明说道。

访谈过程中,作为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言语中都透露着技术男的谨慎与低调。对于金融云市场判断,他认为:“现在还是一个初期阶段,后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大家都还是处于一个摸索的时期。在两三年之内,国内大型公有云的竞争会形成比较明朗的形势。”

“传统金融业完全上公有云需要5到6年,但最终都需要看监管的态度。总结起来,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最终重点在于监管带来的风险的管理,技术上的安全以及管理的责任和流程问题。”

然而,就在7月5日,中国银监会正就银行联合设立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与19家中资银行沟通。去年7月,银监会就提出了“行业公共云”的建设规划。如今,银监会的举措将对行业对决产生怎样的震荡和指引呢?我们且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6939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1日 14:59
下一篇 2021年8月11日 14: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