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召开时,冯晓源教授见证了医疗AI产品“百花齐放”的场面,而在今年第二届大会举办时,一些医疗AI公司已经不见踪影。
冯晓源教授是原复旦大学副校长。现在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
在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冯晓源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雷锋网进行了一次对话。
“2017年左右,只要创业项目搭上‘人工智能’四个字,都会吸引规模不小的融资。”他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回忆到,“第一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召开时,参会代表很多,场面比今天还热闹。”
但是,创业注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医疗AI时代的早期阶段,产品雷同性非常强。20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真实的“前车之鉴”。在冯晓源校长看来,医疗AI不可免俗,必须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需要以及谁买单,而谁买单则取决于谁获益。
“羊毛出在猪身上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可能长远,一定是谁获益、谁买单。现在很多医疗AI企业走不下去,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此前,诸多行业内人士,均讨论过“谁为医学影像AI产品买单”的问题:医院、药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需求在于看病。未来,放射科医生是否会自行买单,冯晓源教授认为,完全有可能,而这一部分的可能性关键是能否会为医生带来实际的“用户体验”。
“作为一名医生,我可以拿出医院付给我的诊断、写报告的工资的一部分,让我的生活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借助AI产品,医生的诊断效率提高,医生也可以完成更多的报告,帮助医院实现增收。”
但是,冯晓源教授也补充到,从目前看来,上述第二个方面的逻辑并不成立:没有一个医生会为医院自掏腰包。
换一个思路,医院是否会有应用AI的动力?
从成本角度来看,医院可以买来AI产品给医生用,但是这个钱要从医生的工资里来扣,或者因此少雇几个人;从医院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购买医疗AI产品后,医院提高了效率,从原先完成100个病人的检查到现在完成200个,医院就会有更强的购买动力。
冯晓源教授强调,目前,医疗AI、医学影像AI产品的定位是让医生更加轻松,减少医生的误诊率,提高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但是,医院的“产量”不会因为AI的到来,产生实质性的提升。
这是因为,病人的检查量是由CT、磁共振等设备端的效率决定的,不是由医生的“诊断”决定。
“原先,医生完成100份报告的时间需要9小时,在AI的帮助下可以减少到3小时,医生是舒服了,但是医院的病人检查量没有增加的,因此收入也没有增加。”
因此,医学影像AI的产业链中,除了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还应该关心的一件事情是帮助医学影像的设备公司缩短检查时间,整条产业链实现协同,才有更多变现的可能。
“单纯的辅助诊断产品走不远,这个行业里的人必须要全面地考虑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工需求的不断碰撞,医疗AI公司在产品设计的思路也愈发开阔,从诊断的流程、多病种继承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完善。
在冯晓源教授的预想中,工程师、医生、企业应该形成一个“三角”,在技术实现、产品体验、市场前景等方面彼此进行补充,这样的医疗AI产品才会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采访结束后,冯晓源教授在大会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雷锋网在经过授权后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整理:
冯晓源: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如何相亲相爱》。最近看一本书蛮有意思的——《人类简史》。我相信很多人读过,并且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
人类有比较发达的大脑,会使用工具,而且有复杂的社会结构。所以,人类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最强动物。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霍金曾经预言:人类很可能被自己制造的生物或者人工智能消灭。
当然,科技的发达会造就一些非人类。他们没有感情,也不会繁殖后代,能力比我们强几百倍、上千倍。但是,他们完全不顾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规则、法律、宗教,如果这批人来统治世界蛮可怕的。
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智慧,这两个字很难解释,智慧分两层意思,一层是形而上,我们称之为道;一层是形而下,我们称之为器。所谓器就是智力,智力是可以测量的,每个人智力不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事情,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另一层就是我们人类特有的现象——会思考,这是主观想象,这取决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人智商不低,但是没有想象力。有些人智商不一定高,但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我觉得,这两者相加,才叫人类智慧。
第二,我要聊聊偶然性。
很多事是偶然发生的。135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宇宙诞生了。45亿年前,地球诞生了。38亿年前,一些分子的偶然组合形成了有机体,从此生命在地球上诞生。
有时候,偶然决定了人类的重要命运。比如说牛顿,一个苹果掉在他头上,偶尔的事件让他想到万有引力。而相对论也是爱死斯坦反复琢磨的东西,直到某一天灵光乍现。
偶然性中也有必然。一场山火把动物烤死了,当事人发现烤死动物比生肉好吃,人类开始用火。偶然事件有时候会导致必然结果,再从必然结果中发现规律,这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通则。
直到今天,信息越来越多,粗犷的发明不解决问题了,出现了什么呢?信息。对我们来说,信息和信息处理技术很重要。
香农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信息是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数据里,获得去除随机性、不确定性的能力。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用数据、信息构成的必然规律。
《人类简史》里有表述,一个帝国要运作,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记录:大脑。但是很遗憾,对于整个帝国这么大的数据量来说,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存储设备。这种人脑的限制大大局限了人类合作的规模和程度。
与此同时,在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大大发展,信息的综合整理、分析比对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时,人脑现任不够用了。
这个时候,出现了电脑。面对大量数据,计算机跟相关的技术就来唱主角,人工智能也应运而生。
说到这里,事实上爱因斯坦一句话,可以把我今天演讲的核心概括出来: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处理规律和逻辑问题,而人类智慧处理创新和人性问题。
这两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我们所有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相亲相爱、互相辅助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一定会使我们生活更好。
说到这里,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干什么?
首先,人工智能不可以给人类添麻烦;
其次,人工智能要解决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第三,人工智能要延伸人类能力所不及的地方;
最后,人工智能要扩展人类活动所不及的范围。
回到医学的话题。AI和影像医学有什么关系?
AI可以大幅减少医疗过程中重复性、过筛性和规律性的工作,将医师从非智慧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做人类医师的工作。关心、人类的关心,这才是人类最要做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恰恰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
影像医学也是一样。通过AI的赋能,影像科的医生将会把重心进行转移,从图像识别、综合分析到下诊断转化为直接下结论和做人的工作。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做好了,我们判断它对还是不对。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各个场合中说,影像科医生离病人太远了,我们必须回到病人身边去,必须去做人的工作。如果AI真的把我们的工作替代掉,我们就有大量的时间和病人打交道。
下面,我想展望一下影像科主任医生的一天:
某天早晨,AI起床师让你在舒适但有点刺激的氛围里起来,咖啡、早餐、你想要的衣服都已准备好。
喝着咖啡的同时,远程签到,需要审核的报告,批改的文件都在AI工作站上完成。我觉得,这才是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重点,对知识体系的体会、掌握,是我们的核心、灵魂。
接着,无人驾驶汽车把你送到医院,今天要和几个病人谈谈他们的检查结果,有几个MDT,还要和外科医生讨论新的影像技术应用,指导下级医师。
下班前,AI工作站会把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并把明天的事情做好列表。此外,AI提醒你今天是你夫人的生日。和夫人吃完生日晚宴,健身AI提醒你该健身。晚上23点,助眠AI开始工作,让你舒舒服服的睡觉。
今天讲的东西,大家会觉得像科幻小说。我看不见得,许多我小时候预言的事情,在21世纪都实现了。换句话说,今天的每一点细节,很可能就是我们AI产品工作的场景。
我小结一下,人工智能一定是人类智慧的产品、产物,也是我们能力的延伸。
所以,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技术集成,应该在人类智慧的控制下工作,必须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进步,让人类生活更加惬意。如果,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相亲相爱,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7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