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高通发布公告称,已提出以46亿美元(30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技术供应商Veoneer。这一价格胜过半个月前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给出的38亿美元价格,且已获得高通董事会批准。
高通以高出麦格纳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eoneer的原因,可以从高通CEO阿蒙的一封信中窥见一二。阿蒙称,高通对Venoneer的软件部门Arriver感兴趣,能够帮助汽车增强感知和做出驾驶决策。也就是说,高通希望通过收购来获得对自动驾驶软件进行改写的权利,以提升汽车芯片业绩增长。
这意味着,在“软件定义汽车”、讲求软硬一体的时代,高通或将在自动驾驶业务领域迎来发展新节点。
智能手机之外,寻求新的市场
一直以来,高通都以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成就广为人知。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6月,高通手机SoC终端市场出货1060万颗,击败联发科重新夺得市场第一的位置。
不过,高通也一直试图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智能手机之外,例如低调地在汽车领域耕耘20年便是最好的例证。迄今为止,全球有超过1亿辆汽车采用高通的汽车解决方案。汽车,这个拥有万亿级的市场正成为高通的“新战场”。
观察高通这20年来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可以发现其重心集中在数字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和云端管理等领域。
数字座舱方面,高通自2002 年起就基于其调制解调技术,并且与通用汽车联合推出安吉星车载联网解决方案。2014年至2019年,高通陆续推出三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且被理想、小鹏、广汽等19家主流汽车制造商采用。
车联网以及C-V2X重在连接,是高通的强项,2017年发布了9150 C-V2X芯片组,且已有超过11家制造商在其模组中使用该芯片组,全世界超过 10 家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后市场车载单元(OBU)厂商推出的 C-V2X 产品也即将面市。
在自动驾驶领域,高通在去年推出了 Snapdragon Ride 平台,该平台拥有整套软硬件,包括安全系统级芯片、安全加速器和自动驾驶软件栈。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的自动驾驶SoC基于5nm制程打造,领先英伟达、Mobileye最新款采用的7nm 制程,成为业内首款5nm制程自动驾驶芯片。相关数据显示,高通5nm制程SoC最低功耗为5W,算力达到10TOPS,能效表现优异。
虽然高通已经在汽车领域积累近20年的经验,但高通去年的汽车产品业务只占芯片销售总额的3%,近几个季度增长缓慢,想要拉动汽车业务的增长,高通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收购Veoneer,加速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
据Veoneer官网介绍,Veoneer致力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高级辅助系统(ADAS)和协作式自动驾驶系统(AD)领域的研发,拥有雷达系统、ADAS电子控制单元(ECU)、视觉系统、激光雷达系统和热成像等产品。
Veoneer于2018年从Autoliv拆分出来,拥有全球员工7500多名,遍布11个国家,拥有6个制造基地和22个技术中心。2020年,Veoneer创造了13.7亿美元净销售额的成绩,并计划在2022年增至约25亿美元。
为在2022年实现销售额增长计划,Veoneer在2020年做出了重要的战略调整,解散了Zenuity部门,退出制动控制业务,将ADAS、协作和自动软件开发集中在一个部门,并命名为Arriver。
也正是在这一年8月,Veoneer与高通达成合作,并于今年1月签署了合作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高通和Veoneer合作交付可扩展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协作式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采用Veoneer下一代感知与驾驶策略软件栈和高通 Snapdragon Ride ADAS/AD 可扩展系统级 SoC 组合与加速器。
双方合作范围覆盖L1至L4级系统,面向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预计在2024年支持量产汽车。
纵观自动驾驶赛道,已有不少芯片巨头入局,其中以AI和GPU著称的英伟达已经推出NVIDIA DRIVE平台,提供从硬件、软件到开发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基于此,英伟达已经与全球超过370家业内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以及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同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上的成绩相比,高通显然落后了。收购 Veoneer ,将软件开发权利握在自己手中,或许是加速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的途径之一。
一位在汽车芯片领域有20多年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对于ADAS这种高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十分复杂,如果开发出的芯片没有配备成熟的软件,客户基本无法使用。通常而言只要有配套软件就足够,是自己开发还是同专业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影响不大。”
“可能高通认为掌握软件的开发权,更有利于芯片的推广。”该业内人士补充到。
如果高通将ADAS软件开发权握在手中,能否从英伟达手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相关文章: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8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