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按:本文作者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敖萌博士,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独家特约文章,雷锋网与信通院子公司泰尔英福联合首发。未来,敖萌博士原创的区块链系列文章还将继续刊出,敬请关注!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Token经济学的本质是高维价值(传送门?Token经济本质是高维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维的,而Token经济高维的。

传统经济学里面,对价值的度量是单一的。我们在度量任何权益价值的时候,都会把它转换为一个标准价值。而在Token经济学中,由于任何权益都可以自由流通,所以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多种价值符号,存在多种价值度量。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现在,我们从高维经济学的角度重新看一下PoS共识机制。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什么是PoS共识机制(传送门?区块链中的共识机制是什么?)。

PoS——Proof of Stack (权益证明机制)一类的共识机制,利用区块链上的Token,将Token转换为选票来投票决策。PoS一类(包括PoS的各种变种、DPoS等)的共识机制和比特币使用的PoW——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区别在于:PoS类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的用户在行使投票权力,PoW类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的运维人员在行使投票权力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这两类算法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运维人员通常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矿机、服务器等设备;而大部分区块链的用户没有这些挖矿的投入。这种区别导致了系统的运维人员通常会更看重系统长期的收益,而系统的用户可以进行一些短期投机行为。 

在PoS共识机制的初始设计中,算法的设计者通常都认为:人性逐利,短期的投机行为和长期的收益在区块链系统的稳定性中是基本一致的。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算法的设计者通常认为PoS类的共识机制中,用户可以因为选择正确的区块而得到奖励;支持拜占庭错误区块,则有可能受到惩罚。基于人性逐利的假设,大部分用户都会倾向于选择正确的区块,因此该区块链系统是稳定的。 

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系统中,这个逻辑的实现是通过区块链系统的Token(或者叫代币)奖励或者惩罚实现的。换句话说,在这个逻辑的实现过程中,算法的设计者有一个基本前提假设:人性逐利=人性逐“代币”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回想Token经济学的本质(高维价值),再把“利”等同于单一的“代币”,并不合适。尤其是平台类型的区块链系统(如以太坊),一个区块链系统上可以有大量的Token,在这种区块链系统中,人性逐利的数学模型变得异常复杂,很难用单一的Token(如ETH——以太币)来描述。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在以太坊上建立一个新的智能合约A,通过该合约A发行一种币,假设名为A币。合约A中也会在新出的块中进行奖励A币,并且奖励的A币与该块中A合约所消耗的Gas成正比。如果以太坊切换到了PoS机制,那么A币的奖励将被押注的用户按比例分配。

 区块链研习 |  从Token经济学看PoS共识机制

如果A币的价格被炒的足够高,那么,A币就能得到以太坊的绝大部分资源。A币的转账等交易都会被优先执行。这时,以太坊就变成了一个A币的基础平台。因为对于那些参与PoS共识机制的用户来说,A币的利已经超过了ETH的利。(而在PoW机制下,矿工还有可能考虑A币的短期炒作价值和ETH的未来价值等,倾向于维护系统的长期价值,会更加理性的选择执行哪些合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PoS协议由于更偏向于用户侧,用户没有大量的硬件投入需求,在逐利的时候,会更偏向于短期的利。而短期的利,很可能对于区块链的基础平台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使51%攻击发生的更加容易,这是因为短期炒作A币要比从市场上买海量的ETH更加容易。所以,从Token经济学角度看PoS共识机制在代码实现的时候,还需要更加仔细的设计。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8281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15:41
下一篇 2021年8月12日 15: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