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2B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持续一年多的发酵,金融科技2B赋能已经演变成行业新常态。无论是蚂蚁金服、腾讯、度小满、苏宁金融等互金巨头,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巨头,还是简普科技、品钛等创业型机构,都在金融科技开放赋能方面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那么站在被赋能者的视角,什么是2B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呢?

金融流量:规模的边界

对于被赋能的机构而言,加入一个开放平台,成为生态圈的一部分,得以共享生态圈内的资源,间接获得一种跨界连接能力。以这种跨界连接能力为桥梁,嫁接多方资金、多元资产和各类解决方案,便是开放平台对被赋能者最大的吸引力。

对资金丰裕的持牌金融机构而言,开放平台的第一个吸引力在于金融流量,金融流量可以直接带来业务规模,一定程度上,开放平台的流量边界决定了持牌机构业务规模的想象力边界。

当前的开放平台搭建,巨头通常承担着生态协调员的角色,巨头自身的流量能力决定了开放平台的流量边界。就金融流量而言,具体分析如下。

支付是最高频的金融行为,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巨头们的金融流量。在这方面,目前支付宝的流量优势最显著,腾讯金融次之。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2季度国内移动支付交易规模39.3万亿元,支付宝以53.6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腾讯金融占比38.18%,平安壹钱包为1.4%,百度钱包和苏宁金融(苏宁支付)则分别为0.3%和0.26%。

几乎所有金融行为都以支付为起点或终点,支付交易的背后,对应着借款人,也对应着投资者,反映的是综合性金融流量。就消费金融而言,支付流量固然是最优质的流量来源,然而整体上看,贷款流量的来源要广泛得多,如贷款超市、资讯类APP、手机APP应用商店、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搜索场景等,几乎任何有流量的地方,就有贷款流量。

若单纯看贷款流量,360金融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了Oliver Wyman公司的一组数据,即在有互联网技术巨头支持的线上信贷平台里,以2018年Q2放款额来看,前两大平台分别为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腾讯)。

以上,可作为巨头金融流量能力的一个佐证。

对持牌机构而言,流量事关规模,而风控则事关生死。

若控不住风险,做得越大,亏得越多,得不偿失。尤其是资金方独立承担风险的行业趋势下,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单说流量,贷款超市流量就很大,但因为风险不可控,对持牌机构而言,吸引力有限。

所以,除了评估流量获取能力,还要看开放平台的金融风控能力。

金融风控:损失的边界

相对于金融安全,金融风控是个子概念,特指业务层面的风险防控,具体又可分解为账户安全、交易反欺诈、营销反欺诈、骗贷防范、信用风险评估等多个层面。要识别2B赋能者的风控能力,机构自身的宣传仅供参考,我们需要一些外围的观察指标。

一是历史不良率数据。不良率是机构风控实力的综合反映,但不良率的口径太多,且不同底层资产对风控能力要求不同,以不良率来衡量风控能力,需要擦亮眼睛,很多时候,直接比较绝对值的高低都有失偏颇。

举例来说,面对不良率2%和5%两个数字,既要看口径,是期末余额不良率(delinquency rate by balance)还是特定时间段发放贷款不良率(delinquency rate by vintage),是M3(逾期90天以上)还是自定义(可以是平台指定的各种口径),不同的口径不具有可比性;更要看底层资产类型,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差异很大,直接对比不良率没有意义,比如银行的不良率低于互金机构,不能得出银行的风控能力强于互金机构的结论,因为资产类型不同。

就几个巨头来看,蚂蚁金服系的网商银行、腾讯系的微众银行等,公布或公开认可的不良率水平均在1%以下,其中,网商银行客户群体多为小微企业,是传统认为不良更高的群体,其仍能保持较低的不良率,单看数字,这些巨头的风控实力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

二是自有场景和自有数据。如果说不良率是易被打扮的小姑娘,那么不妨把自有场景和自有数据作为衡量巨头风控实力的佐证。

大数据风控以场景和数据为基础,场景本身就是风控的一部分,而自有场景产生的自有数据也代表着差异化的风控能力。

说到场景和数据,几个巨头各有千秋。

蚂蚁金服胜在金融和交易场景,一面背靠阿里的电商场景(月活跃用户6.66亿),一面则坐拥支付宝这个优质的金融流量入口(年度活跃用户超过7亿),旗下信用产品——芝麻信用一度是个人征信领域最有力的竞争者;

腾讯则胜在社交流量,坐拥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和QQ两大社交流量入口,掌握了最丰富的社交数据;

百度占据搜索场景,以多元维度数据见长,旗下磐石一站式风控平台,据称建了一张170亿个顶点、700亿条边的关联网络;

其实,除了在风控层面的应用,在智能营销和智能运营等方面,多元的丰富数据也是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客户营销过程中,面对海量、多维、异构的客户数据,金融机构自身缺乏完整的用户画像和标签建设能力,很难准确透视、评估和发掘用户数据价值,无法形成精准的用户洞察,此时就需要借助巨头们的多元数据补足短板,提升精准营销的效果。

三是欺诈风险防控能力。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从骗贷、账户盗刷、数据库攻击用到刷单、虚假申请、虚假注册等,欺诈风险是可以比肩信用风险的存在。据统计,当前黑产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万,是国内第三大黑色产业,反欺诈能力也成为衡量机构金融风控实力的核心指标。

反欺诈第一道防线是基于名单过滤的身份认证,既包括黑灰名单,也需要可信设备、可信用户的白名单积累。黑名单通常可以通过行业共享数据库的方式获取,而白名单则涉及各家的商业机密,需要在业务中自行积累。一般情况下,业务场景越丰富、规模越大,白名单数据量越多,越有助于提升反欺诈效率。名单过滤后,反欺诈考验的是各方的实时风控和模型进化能力,反映的是金融科技综合实力。公开资料显示,蚂蚁金服此前凭借反欺诈能力成为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唯一互联网企业;腾讯云天御反欺诈累计发现恶意互联网金融行为超过四千万次,挽回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科技实力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B端赋能,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任何服务,都是细节决定成败,更何况是科技服务。在我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上,让B端客户放心。在金融科技赋能过程中,双方的数据共享是基础和前提,但数据是金融机构最宝贵的财富甚至涉及商业机密,能否做到数据共享与数据保护的兼顾,即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成为考验B端赋能者服务能力的第一道门槛。

以联合营销为例,几乎每一步都涉及到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的两难选择。首先,需要双方进行用户ID碰撞确定交集用户,其次,需要结合双方的用户标签数据对交集用户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将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和策略在数据源方部署落地。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用户ID数据、用户标签数据还是精准营销的策略,都是机构不愿意共享的信息,但为了联合营销的效果,又不得不分享出来。

在实践中,这考验的是巨头在区块链、加密技术、分布式架构等底层金融科技方面的实力。以蚂蚁金服为例,为解决上述难题,基于区块链、密码学等相关技术,打造蚂蚁摩斯安全计算平台,可以在数据合作各方数据不出库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安全求交集,支持数据脱敏和匿名化操作,在应用过程中,确保数据最小化利用原则,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隐私安全。苏宁金融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系统,在金融反欺诈方面,也实现了类似效果。

二是系统与模型是否经过业务场景验证。在机器学习时代,模型是可进化迭代、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来源于业务场景的验证与洗礼。对巨头而言,自己下场做过业务且能力一流,开放出来的解决方案才能帮助被赋能者少走一些坑。比如说营销反欺诈,自己都没被薅过羊毛,怎么可能为B端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级的反欺诈解决方案呢?

从业务实践来看,BAT都有着丰富的自营业务线,以蚂蚁金服为例,在银行、基金、保险、支付、消费金融、微商金融等领域沉淀了丰富的应用建设能力和业务运营能力,其打造出来的营销、风控、客服等产品模块,才会更具业务契合度。

三是在使用便捷性上,尽可能地进行人性化考虑。很多时候,模型是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使用的,举例来讲,由于不会写SQL命令,业务人员需借助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难以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波动等,影响业务敏捷度。

如何解决大数据分析决策应用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呢?模型的可分析、操作的可视化等细节就非常重要。

四是提升B端客户的C端用户体验。金融业务的C端竞争愈发激烈,获客难、获客贵已是行业性难题,对于B端赋能者而言,提升B端客户的C端用户体验,已经成为重要的约束条件。

举例来说,联合营销解决方案中,能否避免对用户的无谓打扰;智能风控解决方案中,能否及时识别优质用户,并在注册、登录、活动、授信等方面给予极简的使用体验。这背后,考验的其实还是综合实力。

再比如,B端机构接入的场景越多,C端用户的体验越好。招行在掌上生活APP运营中坚持做用户的“饭票”和“影票”,便是这个道理。问题是,市场中餐饮、影院、生活缴费等资源跨区域、分散,整合成本和后期渠道维护、运营成本均很高,B端赋能者能否为B端机构提供一键接入服务呢?BAT各自力推的小程序,便具备这个潜力。

2B赋能,或是开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前奏

对于B端被赋能者来说,在损失边界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提升金融场景的覆盖和金融流量的触达,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也是行业参与者着力追求并具备优势的。

最后,站在整个互联网产业演变的层面来看,金融科技公司的2B赋能,也可视作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大潮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前几日,马化腾曾在公开信中道出腾讯组织架构调整的原因:6年前的体系架构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互联网环境,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这厢,2C基因的腾讯开始拥抱2B,另一边,兼具2C和2B基因的阿里,也是早早开启了赋能B端产业的探索。

2015年,阿里巴巴启动了中台战略,打造“大中台、小前台”机制,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内部资源,形成一体化运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战略。举例来说,自2015年9月至今,以蚂蚁金服为主体,便先后启动了互联网推进器、春雨计划、谷雨计划、生态合伙人计划、码商成长计划、凡星计划、支付宝小程序STS计划等十余项生态开放计划。

在金融2B赋能领域,巨头们都是全能型玩家,无论是在金融流量、金融安全还是在业务场景、细节体验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如蚂蚁金服,各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而腾讯、度小满、苏宁金融等巨头也都实力不俗。

不过,在2B产业互联网的大潮下,金融领域的2B赋能或许只是一个开端,2B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比拼金融科技实力,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大家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与实践。

未来已来,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来源:洪言微语,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8508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23:08
下一篇 2021年8月12日 23: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