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星球的诱惑

  人类再次迈向火星征途,我们也借此回顾几部火星题材的科幻电影。

  《火星任务》:探索地外文明

  2000年对于火星电影堪称浓墨重彩,同时有两部旗鼓相当的片子问世,第一部叫做《火星任务》。有趣的是,影片中的火星考察队出发于2020年6月,照这个设定,如今他们正在途中。

  《火星任务》拍摄时邀请NASA派出科学顾问,给影片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电影不仅展示宇航员如何操作他们的设备,还展示了他们的家庭生活,甚至宇航局的纪念品都会反复出现,使这部电影呈现出“宇航文化”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描写人类远征外星的科幻故事,都把前提设定为地球行将崩溃,不得不寻找新家园。不仅国外科幻片是这样,我参加过几个国内科幻片剧组,还看过不少科幻征文,都是这样设想人类进入宇宙的动机。

  这不是科学界的理想,《火星任务》的主题就很好。地球并非呆不下去,考察火星就是为了探索、发现和创造。当年西班牙国王资助哥伦布探险,并非由于国家穷得揭不开锅,而是想找到新航路发财致富。未来,人类开发宇宙的动机也不会是为了避难。

  《火星任务》包含着小号的《火星救援》故事核。“火星一号”团队降落后遭遇意外,三人死亡,只有卢克生死不明。NASA立刻派出救援团队,乘坐的飞船就叫“火星救援”号。经过数月航程,救援队到达现场,发现卢克依靠温室里的植物活了下来。不过,影片没讲卢克生存的技能,这个创意后来由《火星救援》发扬光大。

  可惜,《火星任务》一开始便使用“火星人面”这个超自然概念,让电影成为半截子片。开头和结尾很神奇,既然是外星人作怪,那就什么都可以出现。中间段落却又严格按照科学规律推进,造成叙事风格上的割裂。

红色星球的诱惑

  《红色星球》:开辟人类第二家园

  同年上映的《红色星球》不存在超自然因素,更接近现实科学,每次情节转折都与某种火星上的特殊环境有关。影片介绍了人类改造火星的宏伟设想:用核弹轰击两极冰冠,让封冻的二氧化碳重回大气,提升温室作用。再播洒藻类,生成氧气。只不过,这个过程预计要进行一千年,才能把火星改造得适合人类生存,电影把它压缩在几十年内。

  影片还介绍了载人登陆火星的一般程序。由于往返时间漫长,消耗大量给养,必须先派无人飞船把给养放到火星表面,再派人出发。《红色星球》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就是无人基地被神秘力量破坏,给养无着。

  由于火星飞船体量巨大,以现在化学火箭发动机的功率,无法从地面起飞。和《火星任务》一样,《红色星球》的飞船也是在地球轨道上建成,再点火启航。它们的动力也都是等离子体火箭,运行时喷出幽幽蓝光。

  一般影片会用道德冲突推动故事,作为科幻片,最好把道德冲突建筑在科学基础上。影片出现多次生死考验,大多有科学背景。地质学家在降落时身负重伤,必须在原地等死才不至于拖累同伴。而那种令他受伤的着陆方式,就是现在某些火星着陆器使用的。

  当三名宇航员计划用俄罗斯飞船返航时,发现里面的空间只能搭乘两个人,必须有人牺牲掉。原因便在于那本来是一艘无人飞船,他们只能拆掉样本箱,把自己塞进去。

  虽然细节不错,但《红色星球》的主题恰恰落入“地球危机”的俗套。要知道,火星环境比撒哈拉沙漠中心还恶劣。既然人类不能将撒哈拉沙漠改造成绿洲,又怎么可能去改造火星。

红色星球的诱惑

  《回到火星》:关注太空社会学

  与这两部硬桥硬马的电影相比,上映于2017年的《回到火星》要温馨得多,但其知识基础毫不含糊。这部电影还有中国血统,华谊公司进行了投资,王中军和王中磊还是制片人。

  女宇航员莎拉参加火星考察队,出发后才发现怀孕了,只能把孩子生在火星上。由于低重力环境加上缺医少药,莎拉死于产后子痫发作。为掩盖这起违规事件,主管对外宣称她死于事故,将孩子隐藏在火星基地上。十六年后,生长在火星上的加德纳回归地球,试图寻找自己的父亲。

  除去一头一尾,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地球。然而火星元素却附在加德纳身上,显得无处不在。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加德纳无法承受地球重力,回归前必须用纳米技术加强骨骼。即使如此,他走路时也像绑着铅球,并且无法奔跑。

  在这个火星男孩眼里,火焰、雨水、气球和马匹都会让他大吃一惊。除去两个星球表面的差距,影片还深入挖掘了加德纳的社会背景。他被科学家抚养长大,虽然有很多知识,却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和福利院长大的女孩塔尔萨成为鲜明对比。

  爱情片大多设置生离死别的情节,《回到火星》也不例外,但完全符合科学背景。加德纳被证明无法适应高重力环境,只能与塔尔萨分开,回到火星这个“老家”。后者也开始参加训练,努力成为宇航员。

  虽然有无数电影描写太空,但像《回到火星》这样认真探讨“太空社会学”的电影几乎没有。如果人类后代出生在地球之外,他们将不大可能像我们这样生活。《回到火星》尽管漏洞不少,但有这个能将科学与人文牢牢结合的主题,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幻片。

  相比之下,中国也曾有过《火星没事》这类电影。无论主题还是知识的运用,都无法与上述电影相比,主创对火星的了解几乎为零。希望借“天问一号”之东风,中国影视界也能早日推出优秀火星科幻片。

  (作者系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kepu/2729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2日 02:12
下一篇 2021年7月22日 02: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