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随着监测技术进步,我们时不时就听到某个地方又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的发生有多频繁?它会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地震都只发生在板块边缘吗?

  在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特别直播中,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蔡晋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生张玉婷和田冬梅,对地震成因及危害作了详细解读。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地震导致路裂。|图虫创意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地构造运动

  虽然大地震总是让人震惊,但是对于地震,我们了解的或许并不算多。

  张玉婷介绍,地震按形成原因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三类。

  一种是构造地震,指地质断层由于受到应力作用,能量大量积累,当超过岩石的承受强度时,岩石就会破裂,导致地震的发生。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我们平常提到的大多数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第二种是火山地震,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的一种地震。事实上,虽然火山和地震都是岩石中构造力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往往不一定同时发生。不过有研究发现,自然中存在一种震源机制,当岩浆喷射时,会与岩壁摩擦辐射出地震波。所以在一些地区,地震和火山喷发是相伴而生的。这种类型的地震比较少,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另外一种是塌陷地震,就是当地下的洞穴或者是矿坑崩塌的时候,会产生小的地震。这种塌陷地震是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此外还有人工地震、诱发地震之类。比如说地球科学家在野外进行勘探工作时,有时会在地下进行放炮活动,引起波动,这就属于人工地震。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火山可引发地震。|图虫创意

  但需要指出的是,地震的成因,在行业内一直是一个比较受争论的问题。

  张玉婷介绍,从根本上说,通常认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都是由于地球的构造运动所决定的。

  我们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这样的圈层结构组成。其中地壳和地幔的最上部主要是比较坚硬的岩石,所以被称为岩石圈。这个包裹着地球的岩石圈由很多不同的板块组成。

  当地球内部有物质活动的时候,就会造成缓慢的大地构造运动,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挤压,使得岩石层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会积累一定的应变,当积累的应力不断增加,最终超过限度的时候,地下的岩石突然破裂,就会发生断层,孕育地震。或者有些已经形成的断层,会出现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也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由于各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造成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常看到,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缘的断层上。

  但是也有不少地震并不是发生在板块的边缘,而是在板块的内部。这种地震被称为板内地震。

  板内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内部比较剧烈的活动层上,虽然和板间地震相比,它们发生的地点比较零散,频度也比较低,但是因为发生在内陆人口更为密集的区域,所以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比较大的。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属于板内地震。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汶川大地震遗址。|图虫创意

  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在我们国家,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地震呢?地震的发生频率怎么样?

  蔡晋安介绍,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按照从20世纪100多年来的统计,我们国家五级地震平均每年会发生20次左右,六级地震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七级地震稍微少一点,大概是两年或者三年发生两次。

  在地震发生的地点上,新疆是一个主要的地震发生地,特别是跟国外交接的区域。其次是四川、云南。我们把它叫地震带。

  但是并不是说别的地方就不会发生,一些地方平时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一旦发生了,就是很大的灾害。我们国家的地震分布面还是比较广阔的。

  还有我们平时听到的消息,动不动就又地震了,好像今年地震特别多。但其实不一定如此。

  如果五级地震平均每年会发生20次左右,那么在20次的范围内就是正常的,只不过有时候刚好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集中出现了几次,让人感觉好像地震特别多,但实际上总体平均来看是正常的。

  不过稍大一点的地震确实不太多见,所以一旦发生,人们往往感到非常震惊。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大地震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图虫创意

  而如今大家感觉地震多了,实际上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个是监测水平进步了。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的地震监测台变得更加密集了。过去全国只有100多个监测台,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国家级的控制台,再加上各个地方建的台网,还有企业建的台网,这就使得整个地震监测的密度提高了。相对而言,监测到的地震能量下限就提升了。

  原来或许只能监测到三级、四级的地震,现在一级多、二级都能监测到,这样大家感觉地震似乎变多了,其实是台网加密造成的。

  第二个因素是现在消息越来越灵通了。过去发生地震,我们可能都不会听说到,偶尔听说哪里发生一次地震,大家就很恐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甚至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发送和接收到一些地震消息,这样大家就感觉好像地震增多了,实际上那些都是例行的、每年会发生的地震。

  与此同时,公众对地震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了,大家不太会像过去那样“闻震色变”了。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地震监测进步了,让地震好像“变多”了。|图虫创意

  地震的大小怎么衡量?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指标

  地震有时候只是让高楼上的人们感到轻微的晃动,有时候则会带来巨大的灾害。那么,我们如何衡量一次地震的大小呢?

  蔡晋安介绍,如果我们要度量一个人,往往会用两个指标,一个是体重,一个是身高,体重表明人的重量,身高表明高度。与此类似,对于地震,我们也有两个指标,一个指标叫震级,一个指标叫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目前国际上是按照地震仪器给出的数据来标定震级,现在中国也确定了一个自己的震级标准。目前全球发生的最大地震是智利9.5级的大地震。

  有人或许会好奇,地震有没有可能到十几级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地球半径大概6000多公里,遇到10级左右的地震,地球就裂开了,这不现实。这是震级的概念。

  烈度则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这个破坏程度肯定跟处于地震的中心还是非中心有很大关系,所以,和震级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确定的震级,烈度却有多个。在震中心烈度比较高,比如中心地区,可能有7度,外围地区剩下3度、4度或者5度。所以烈度表示距离震中不同远近造成的破坏程度的差异。

  这个破坏程度怎么度量呢?根据人的感觉,根据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根据地质地貌的改观等等,几个因素综合来衡量。按照中国的标准,烈度总共有12度,比如像智利的9.5级地震,它的中心烈度至少有10度到11度。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智利地震。|图虫创意

  而对于同样震级的地震,破坏力和震源深浅也有关系。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大。因为我们谈论破坏,主要是针对地表建筑物和地面地貌,所以浅的地震对地面的破坏会更大一些。深处的地震传到地面来,由于能量的衰减,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相对小一点。

  地震会产生哪些次生灾害?大火、海啸,还有社会恐慌

  地震本身危害巨大,而地震发生之后更是会产生大量次生灾害,除了山体崩塌、江河决堤、城市大火,还可能导致瘟疫流行、社会性伤亡,以及谣言引发的恐慌。

  张玉婷介绍,地震的次生灾害有很多种。常见的比如,强烈地震活动引起的山体崩塌,进而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也可能引发水坝、河堤决口,引发海啸从而造成水灾。

  在城市中,由于家里存在没有熄灭的火源、燃气管道泄露或者电线短路等,可能引起城市火灾。地震也可能破坏我们的生产设备、储存设备、输送管道等,并导致一些有毒气体蔓延。

  除此之外,地震后可能出现瘟疫流行,还有人们为了躲避地震而造成的摔倒、拥挤、踩踏等社会伤亡。

  由于公众对于地震的了解比较匮乏,或者由于某些社会因素造成地震谣言传播,还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心理上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地震灾害。

  蔡晋安介绍,地震之所以引发海啸,是因为地震让海底地形发生错位,从而引起海水振荡。这个振荡通过海面的波传到陆地上以后,由于海面宽阔而陆地是收窄的,波浪一下子会被抬高,导致发生海啸。

  而陆地上的水域虽然不如海水面积那么广阔,但也会因为地震而波涛汹涌,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湖水会突然涌进来把人卷走。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地震引发海啸。|图虫创意

  地震来了怎么办?牢记这几个应急口诀

  尽管地震有这么多的危害,但遗憾的是,目前地震预测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大难题,迄今为止都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能够预测地震。我们能做的只是加强地震监测,及时预警,以及对建筑进行防震处理,民众牢记地震逃生口诀。

  例如,蔡晋安总结的:

  在室内,牢记逃生六字诀:附地!抓牢!遮挡!即:趴在地上,抓住牢固物体,用毛巾枕头等护住脑袋和口鼻(防灰尘)。

  在室外,牢记六字诀:找空地、避危险!即:找到空旷地方,避开可能倒塌的物体,例如楼房、电线杆、广告牌等。

  万一真的遇到危险,则要记住自救九字诀:保体能、求生存、发信号。即:不要乱喊乱叫,听到动静再喊,想办法弄点水和食物,将空间弄大,给外面发信号。这样外面的人才能救你。

  虽然自然灾害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多了解相关知识,正确采取措施,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

  结语

  每年的10月13日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了解自然灾害知识,学习灾害预防和治理方法,是每个国家和公民的当务之急。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本文整理自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国家地震局、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际减灾日特别直播”。 本次直播涵盖“地震”、“气象灾害和水利工程”、“全球变暖危机”三个主题。

  更多内容请见“国际减灾日特别直播”回放:

  https://www.kepuchina.cn/more/202010/t20201014_2734006.shtml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来源 | 国际减灾日特别直播

  整理 | 梁金

  责编 | 高佩雯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kepu/2780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2日 03:10
下一篇 2021年7月22日 03: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