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力交易平台体系以国家级交易中心为枢纽,省级交易中心为基础,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市场格局。以下是截至 2025 年的全国电力交易平台中心汇总及核心动态:
- 定位:全国跨区跨省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平台,负责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和清洁能源消纳。
- 职能:
- 组织跨区跨省中长期合约交易(如特高压通道电量交易)、现货市场试点(如华北区域日前市场)。
- 推动绿电交易与绿证核发,2024 年绿电交易量达 4460 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量的 25%。
- 技术创新:2024 年山西电力交易中心牵头制定 IEEE 国际标准《基于区块链的电力交易智能合约技术规范》,提升交易透明度与安全性。
- 数据:2024 年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 1.4 万亿千瓦时,较 2016 年增长 10 倍,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 60%。
- 定位:南方区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电力市场运营主体,负责西电东送市场化交易。
- 职能:
- 构建 “中长期 + 现货 + 辅助服务” 市场体系,2023 年南方区域现货市场全域结算试运行,现货交易电量占比提升至 15%。
- 创新交易品种:开展调频辅助服务市场(2024 年交易量达 120 亿千瓦时)、需求响应交易(2024 年移峰负荷超 200 万千瓦)。
- 数据:2024 年西电东送电量 6156 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 85%,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 700 亿元。
截至 2025 年,全国 31 个省(区、市)均已设立省级电力交易中心,主要职能包括:
- 省内中长期交易:年度双边协商、月度集中竞价等,2024 年全国中长期交易电量占比超 90%,稳定市场基本盘。
- 现货市场建设:
- 23 个省份启动现货市场试运行,山东、广东等省实现连续结算,现货价格引导发用两侧资源优化配置。
- 贵州 2023 年完成南方区域首次全域现货结算,2024 年现货交易电量占比提升至 12%。
- 绿电交易:
- 2024 年全国绿电交易量达 446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64%,浙江、江苏等省通过绿电交易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 宁夏 2025 年公布保底售电公司名单,保障新能源用户权益。
- 南方区域:
-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推动 “省间协议 + 省内现货” 协同运行,2024 年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 698 亿千瓦时,降低用电成本 40 亿元。
- 长三角区域:
-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探索跨省绿电交易,2024 年长三角绿电交易量占全国 30%,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省绿证溯源。
- 京津冀区域:
- 北京、天津、河北推进电力市场一体化,2025 年启动京津冀现货市场试点,探索分布式能源参与交易。
- 政策框架:
- 2025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动规则统一、设施联通。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市场,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
- 技术支撑:
- 区块链技术应用:山西、广东等省试点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交易数据不可篡改。
- 人工智能优化:湖北华中电力开发基于规则引擎的结算策略智能化配置系统,提升市场响应效率。
- 现货市场扩容:2025 年目标实现省级现货市场基本全覆盖,南方区域、长三角开展长周期结算。
- 新能源全面入市:2025 年 6 月起,新增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部参与市场交易,存量项目逐步过渡。
- 跨区协同深化:推进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市场建设,探索跨区容量市场、输电权交易。
中国电力交易平台已形成 “国家级枢纽 + 省级基础 + 区域协同” 的格局,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 63%,技术创新与政策改革双轮驱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 “双碳” 目标提供支撑。未来,全国统一市场将进一步打破壁垒,推动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notes/31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