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free命令详解

       下面是free的运行结果,一共有4行。为了方便说明,我加上了列号。这样可以把free的输出看成一个二维数组FO(Free Output)。例如:
Linux中的free命令详解

FO[2][1] = 790920        FO[3][2] = 55000


free的输出一共有四行,第四行为交换区的信息,分别是交换的总量(total),使用量(used)和有多少空闲的交换区(free),这个比较清楚,不说太多。


free输出地第二行和第三行是比较让人迷惑的。这两行都是说明内存使用情况的。第一列是总量(total),第二列是使用量(used),第三列是可用量(free)。

第一行的输出是从操作系统(OS)来看的。也就是说,从OS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上一共有:

    – 790920KB(缺省时free的单位为KB)物理内存,即FO[2][1];
    – 在这些物理内存中有93200KB(即FO[2][2])被使用了;
    – 还用697720KB(即Mem/free)是可用的;

Men:tootal=used+free

Mem/shared:表示被几个进程共享的内存的,现在已经deprecated,其值总是0(当然在一些系统上也可能不是0,主要取决于free命令是怎么实现的)。

Mem/buffers:表示被OS buffer住的内存。Mem/cached表示被OS cache的内存。在有些时候buffer和cache这两个词经常混用。不过在一些比较低层的软件里是要区分这两个词的,看老外的洋文: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缓冲区是一个尚未被“写入”到磁盘的东西。)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缓存是从磁盘上被“读”的东西,并存储为以后使用。)

也就是说buffer是用于存放要输出到disk(块设备)的数据的,而cache是存放从disk上读出的数据。这二者是为了提高IO性能的,并由OS管理。


Linux和其他成熟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为了提高IO read的性能,总是要多cache一些数据,这也就是为什么FO[2][6](cached memory)比较大,而FO[2][3]比较小的原因。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释放掉被系统cache占用的数据;

echo 3>/proc/sys/vm/drop_caches

2.读一个大文件,并记录时间;

3.关闭该文件;

4.重读这个大文件,并记录时间;

第二次读应该比第一次快很多。原来我做过一个BerkeleyDB的读操作,大概要读5G的文件,几千万条记录。在我的环境上,第二次读比第一次大概可以快9倍左右。


free输出的第二行是从一个应用程序的角度看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

        对于FO[3][2],即-buffers/cache,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被用掉多少内存;
        对于FO[3][3],即+buffers/cache,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还有多少内存;

因为被系统cache和buffer占用的内存可以被快速回收,所以通常FO[3][3]比FO[2][3]会大很多。

这里还用两个等式:

        FO[3][2] = FO[2][2] – FO[2][5] – FO[2][6]
        FO[3][3] = FO[2][3] + FO[2][5] + FO[2][6]

这二者都不难理解。

free命令由procps.*.rpm提供(在Redhat系列的OS上)。free命令的所有输出值都是从/proc/meminfo中读出的。

在系统上可能有meminfo(2)这个函数,它就是为了解析/proc/meminfo的。procps这个包自己实现了meminfo()这个函数。可以下载一个procps的tar包看看具体实现,现在最新版式3.2.8。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aiops/5742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9日 08:19
下一篇 2021年8月9日 08: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