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log是Redis用来记录查询执行时间超过给定时长的命令请求的日志系统。查询执行时间指的是不包括像客户端响应(talking)、发送回复等IO操作,而单单是执行一个查询命令所耗费的时间。另外,slow log保存在内存里面,读写速度非常快,因此你可以放心地使用它,不必担心因为开启slow log而损害Redis的速度。
服务器配置有两个和慢查询日志相关的选项:
slowlog-log-slower-than:选项指定执行时间超过多少微秒(1秒等于1,000,000微秒)的命令请求会被记录到日志上。举个例子, 如果这个选项的值为100,那么执行时间超过100微秒的命令就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 如果这个选项的值为500 , 那么执行时间超过500微秒的命令就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 诸如此类。
slowlog-max-len:选项指定服务器最多保存多少条慢查询日志。服务器使用先进先出的方式保存多条慢查询日志: 当服务器储存的慢查询日志数量等于slowlog-max-len选项的值时,服务器在添加一条新的慢查询日志之前,会先将最旧的一条慢查询日志删除。举个例子, 如果服务器slowlog-max-len的值为100,并且假设服务器已经储存了100条慢查询日志, 那么如果服务器打算添加一条新日志的话,它就必须先删除目前保存的最旧的那条日志, 然后再添加新日志。
让我们来看一个慢查询日志功能的例子,首先用CONFIG_SET命令将slowlog-log-slower-than选项的值设为0微秒, 这样Redis服务器执行的任何命令都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 接着将slowlog-max-len选项的值设为5,让服务器最多只保存5条慢查询日志:
redis> CONFIG SET slowlog-log-slower-than 0 OK redis> CONFIG SET slowlog-max-len 5 OK
接着, 我们用客户端发送几条命令请求:
redis> SET msg "hello world" OK redis> SET number 10086 OK redis> SET database "Redis" OK
然后使用SLOWLOG GET命令查看服务器所保存的慢查询日志:
redis> SLOWLOG GET 1) 1) (integer) 4 #日志的唯一标识符(uid); 2) (integer) 1378781447 #命令执行时的UNIX时间戳; 3) (integer) 13 #命令执行的时长,以微秒计算; 4) 1) "SET" #命令以及命令参数; 2) "database" 3) "Redis" 2) 1) (integer) 3 2) (integer) 1378781439 3) (integer) 10 4) 1) "SET" 2) "number" 3) "10086" 3) 1) (integer) 2 2) (integer) 1378781436 3) (integer) 18 4) 1) "SET" 2) "msg" 3) "hello world" 4) 1) (integer) 1 2) (integer) 1378781425 3) (integer) 11 4) 1) "CONFIG" 2) "SET" 3) "slowlog-max-len" 4) "5" 5) 1) (integer) 0 2) (integer) 1378781415 3) (integer) 53 4) 1) "CONFIG" 2) "SET" 3) "slowlog-log-slower-than" 4) "0"
如果这时再执行一条SLOWLOG GET 1命令,那么我们将看到, 上一次执行的SLOWLOG GET命令已经被记录到了慢查询日志中, 而最旧的、编号为0的慢查询日志已经被删除, 服务器的慢查询日志数量仍然为5条:
redis> SLOWLOG GET 1 1) 1) (integer) 5 2) (integer) 1378781521 3) (integer) 61 4) 1) "SLOWLOG" 2) "GET"
日志的唯一id只有在Redis服务器重启的时候才会重置,这样可以避免对日志的重复处理(比如你可能会想在每次发现新的慢查询时发邮件通知你)。
使用命令SLOWLOG LEN可以查看当前日志的数量。
请注意这个值和 slower-max-len的区别,它们一个是当前日志的数量,一个是允许记录的最大日志的数量。
redis> SLOWLOG LEN (integer) 5
使用命令SLOWLOG RESET可以清空slow log 。
redis> SLOWLOG RESET OK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linux/11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