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学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是:永远不要自己发明密码系统。密码学俱乐部的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自己实现密码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在实现以及设计密码系统阶段都找到过许多漏洞。
Python 中的一个有用的基本加密库就叫做 cryptography。它既是一个“安全”方面的基础库,也是一个“危险”层。“危险”层需要更加小心和相关的知识,并且使用它很容易出现安全漏洞。在这篇介绍性文章中,我们不会涵盖“危险”层中的任何内容!
cryptography 库中最有用的高级安全功能是一种 Fernet 实现。Fernet 是一种遵循最佳实践的加密缓冲区的标准。它不适用于非常大的文件,如千兆字节以上的文件,因为它要求你一次加载要加密或解密的内容到内存缓冲区中。
Fernet 支持对称symmetric(即密钥secret key)加密方式*: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因此必须保持安全。
生成密钥很简单:
>>> k = fernet.Fernet.generate_key() >>> type(k) <class 'bytes'>
这些字节可以写入有适当权限的文件,最好是在安全的机器上。
有了密钥后,加密也很容易:
>>> frn = fernet.Fernet(k) >>> encrypted = frn.encrypt(b"x marks the spot") >>> encrypted[:10] b'gAAAAABb1'
如果在你的机器上加密,你会看到略微不同的值。不仅因为(我希望)你生成了和我不同的密钥,而且因为 Fernet 将要加密的值与一些随机生成的缓冲区连接起来。这是我之前提到的“最佳实践”之一:它将阻止对手分辨哪些加密值是相同的,这有时是攻击的重要部分。
解密同样简单:
>>> frn = fernet.Fernet(k) >>> frn.decrypt(encrypted) b'x marks the spot'
请注意,这仅加密和解密字节串。为了加密和解密文本串,通常需要对它们使用 UTF-8 进行编码和解码。
20 世纪中期密码学最有趣的进展之一是公钥public key加密。它可以在发布加密密钥的同时而让解密密钥保持保密。例如,它可用于保存服务器使用的 API 密钥:服务器是唯一可以访问解密密钥的一方,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保存公共加密密钥。
虽然 cryptography 没有任何支持公钥加密的安全功能,但 PyNaCl 库有。PyNaCl 封装并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方法来使用 Daniel J. Bernstein 发明的 NaCl 加密系统。
NaCl 始终同时加密encrypt和签名sign或者同时解密decrypt和验证签名verify signature。这是一种防止基于可伸缩性malleability-based的攻击的方法,其中攻击者会修改加密值。
加密是使用公钥完成的,而签名是使用密钥完成的:
>>> from nacl.public import PrivateKey, PublicKey, Box >>> source = PrivateKey.generate() >>> with open("target.pubkey", "rb") as fpin: ... target_public_key = PublicKey(fpin.read()) >>> enc_box = Box(source, target_public_key) >>> result = enc_box.encrypt(b"x marks the spot") >>> result[:4] b'/xe2/x1c0/xa4'
解密颠倒了角色:它需要私钥进行解密,需要公钥验证签名:
>>> from nacl.public import PrivateKey, PublicKey, Box >>> with open("source.pubkey", "rb") as fpin: ... source_public_key = PublicKey(fpin.read()) >>> with open("target.private_key", "rb") as fpin: ... target = PrivateKey(fpin.read()) >>> dec_box = Box(target, source_public_key) >>> dec_box.decrypt(result) b'x marks the spot'
最后,PocketProtector 库构建在 PyNaCl 之上,包含完整的密钥管理方案。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9/4/cryptography-python
作者:Moshe Zadka 选题:lujun9972 译者:geekpi 校对:wxy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linux/12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