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项目管理-用户画像

用户故事:卡片、对话和确定;基于三个步骤进行开展。

举例:项目:A公司是一家检测设备公司下的子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由于早起软件系统陈旧,导致客户满意度很低。公司决定,面向制造业的痛点,重新开发一款迎合当下市场的软件,应包含:企业基础架构、生产作业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监控、能耗管理等等,需要在3个月内上线。幸运的是,客户愿意指派对接人员与研发人员一起规划系统。

在某周的早上,客户、产品负责人、研发小组、Scrum教练在一个单独的环境中,展开对系统需求的研讨和系统功能的确定。

识别客户:

  • 每人面前摆放一堆空白卡片,接下来,所有成员开始绞尽脑汁在卡片上书写用户角色卡片:
  1. BOSS
  2. 厂长
  3. 线长
  4. qc
  5. 一线员工
  6. 巡检员
  7. 品质负责人
  8. 组装工
  9. …..
  • 直到所有人无法再想起其他角色,下一步将所有用户角色卡片进行汇总,去除相同的角色,过程略……

又过了许久…….

角色确定为:

  1. BOSS
  2. 厂长
  3. 线长
  4. qc
  5. 一线员工
  6. ……

角色建模:接下来,团队考虑为每个角色卡上添加详细描述。详细描述将根据领域和软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考虑一下因素:

  • 用户使用软件的频率;
  • 用户在这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水平;
  • 用户对电脑和软件熟悉程度;
  • 用户对正在开发的软件的熟练程度;
  • 用户使用软件的真正目的。
    ……..

基于上面的团队对每个角色卡片讨论,他们觉得有必要更新一下用户角色卡片:

  1. BOSS:关注年、季度、月生产计划达成率、品质数据,很少使用系统,主要通过图标来观察厂区的生产状况;
  2. 厂长:关注年、季度、月生产计划的达成进度及质量,经常使用系统,主要关注生产计划合理性、供应商来料情况、来料质量、订单、即使生产状况及品质信息;
  3. 线长:经常使用系统,关注点:根据排产单进行投产、防止组员偷奸耍滑,确保生产过程数量质量可控;
  4. qc:经常使用系统,关注点:确保在制品的品质和已完成的产品质量,找出原因并上报;
  5. 一线员工:不登录系统,通过SOP来确定当前操作是否正确,关注工时;

有了上述的用户角色卡片及延展性的备注后,Scrum教练向组员建议创建用户画像,并解释用户画像可以使用户角色更丰满立体,不再是冰冷的需求代号,而是真实存在。
于是,厂长叶海龙这一画像,就这样诞生了:(基于真实存在的人员)

敏捷项目管理-用户画像
通过这张画像,是否对系统某一个用户的形象更为具体?组员是否更清晰产品所要面向的具体使用者,那么系统功能就会相对清晰明了,避免了基于客户/研发人员头脑中”理所当然的需求“;


有了这些最初的故事列表,团队进入下一个步骤”编写故事作坊“,于是成员又开始进行一次头脑风暴:

第一种方式:

  1. 用户不能注册系统,需要管理员在系统进行配置;
  2. 管理员给用户设置角色,不同角色在系统中拥有不同的角色权限;
  3. 用户可以看到产线实时生产数量;
  4. 用户可以打卡上岗;
  5. 根据不同的产品条码,RFID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播放sop;
  6. 不良品禁止流向下一个工位;
  7. 来料需要检测;
  8. 设备需要点检;
  9. 可以制定生产计划;
  10. 可以对接考勤系统;
  11. 检测模板可以上传到系统中;
  12. 可以编写生产计划;
  13. 生产实时看板
    ……

第二种方式:

叶海龙:

  1. 可以检查排产是否合理,由系统根据每条线的产量进行自动计算;
  2. 可以看到产线实时的生产数量;
  3. 可以查看某个供应商的来料汇总信息,已决定是否验收付款签字;
  4. ……
  5. 结束

直到组员无法再写出新的故事卡,然后将所有故事卡进行汇总,除去重复的,组员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喝杯咖啡。别高兴的太早,活还没有干完。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各位思考一下….


总结:

用户画像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海量数据的标签,根据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的差异,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赋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统计学要素、场景等描述,形成了一个人物原型 (personas)。

1.宏观 – 构建具象认知,构建战略、战术方向:为了让团队在核心用户上达成统一且具象的认知,方便在后续投入上有的放矢;根据用户画像的信息做产品设计,必须要清楚知道用户长什么样子,有什么行为特征和属性,这样才能为产品提出战略和战术层面的指导。

2.宏观 – 探索用户足迹,用户(市场 )导向:详细了解我们的真实用户是如何和产品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互动等;必须从业务场景出发,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之所以进行用户画像要么是获取新用户,或者是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是挽回流失用户等,并最终为用户设计产品。

3.微观 – 构建底层数据基础,如第二条所讲,可以让产品更符合使用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的贴合客户;一切只为客户满意度,否季度KPI又泡汤了。

4微观 – 方便信息的处理:有了标签后组员可以方便地处理各个量化需求并进行分类,评估迭代周期。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opensource/18691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4日 13:31
下一篇 2021年11月4日 13: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