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画家》讲到"防止垃圾邮件的一种方法",觉得很适合用来表述数学公式与机器学习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机器学习的数学公式比较简单,概率论基础教程都会讲到。解决的问题也很典型: 垃圾邮件的识别。
防止垃圾邮件有很多种方法,最直观的一种就是“规则”, 各种if-else的条件。这种方法能够解决一个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一类问题。而且,这个规则的制定需要非常熟悉业务,好在通常我们面临的业务问题是很垂直的, 通过规则, 也能够解决问题。毕竟解决问题才是业务的核心诉求。
接下来, 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 规则越来越复杂, 我们维护起来也越来越吃力。 而且使用规则,是被动式的解决问题,用户体验也不好。 这个时候,新的方法该上场了,这个方法就是 “统计学方法”。 因为接触的规则越多, 我们会慢慢发现邮件中出现某个关键词, 只能表示邮件有可能是垃圾邮件。 这个可能性如何度量呢? 用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方法的思路属于逆向思维。 通常概率论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邮件是垃圾邮件,问各个单词出现在垃圾邮件中的概率”, 贝叶斯方法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邮件内容, 问当前邮件属于垃圾邮件的概率".
理解贝叶斯公式不难,其基础点有"条件概率", "联合概率"。 贝叶斯公式的推导也很简单:
P(AB) = P(B)*P(A|B)
P(AB) = P(A)*P(B|A)
有:
P(B)*P(A|B)=P(A)*P(B|A)
所以
P(A|B) = P(A)*P(B|A) / P(B)
虽然机器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套公式,但是为了方便理解, 我们先套个公式:
P(垃圾邮件|邮件内容) 表示 ”在已知邮件内容,邮件属于垃圾邮件的概率“
P(垃圾邮件|邮件内容) = P(垃圾邮件) * P(邮件内容|垃圾邮件) / P(邮件内容)
等式右边的概率是可以通过样本计算出来的。
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数学公式也有了, 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 显然不是。我们只是完成了模型选择而已。通过《***与画家》看这个模型是如何落地的。
-
选择样本: 作者选取了4000封正常邮件和4000封垃圾邮件。
-
选择特征:字母、阿拉伯数字、破折号、撇号、美元符号作为“实义标识”
-
统计次数: 计算了每个实义标识在两个邮件组出现的次数
-
确定计算公式。 这里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精华了。a. 作者没有完完全全套用贝叶斯公式; b. 作者分别在token和邮件两个维度用了贝叶斯思想。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
特征选择: 作者选取了top15的特征, 而非邮件全部的token.
- 结果选取: 通常我们选取结果是以0.5为界,而作者以0.9为界。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编程是一维的,那么机器学习的编程就是二维的。通常的工程问题是非黑即白,要么可用,要么是有Bug不可用。而机器学习在工程上的落地,更核心的关注点在于算法效果好不好和算法效果能不能更好。算法效果好不好,核心点在于数学模型, 其次在于怎么用好数学模型。 《***与画家》用简明的例子说明他是怎么用数学模型解决业务问题的。
引申一下: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二分类问题。像垃圾邮件,垃圾评论, 评论的情感判断, 是否目标用户,是否推荐用户… 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类到二分类问题。如果把"垃圾邮件的识别"抽象到分类问题,整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又开阔了很多。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opensource/19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