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三剑客之sed
目录
- 文本三剑客之sed
- sed编辑器
sed编辑器
sed概述
- sed编辑器时一种流编辑器,流编辑器会在编辑器处理数据之前基于预先提供的一组规则来编辑数据流。
- sed编辑器可以根据命令来处理数据流中的数据,这些命令要么从命令行中输入,要存储在一个命令文本文件中。
sed工作流程
- sed 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读取、执行和显示三个过程:
- 读取:sed 从输入流(文件、管道、标准输入)中读取一行内容并存储到临时的缓冲区中(又称模式空间,pattern space)。
- 执行: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ed 命令都在模式空间中顺序地执行,除非指定了行的地址,否则sed 命令 将会在所有的行上依次执行。
- 显示font>:发送修改后的内容到输出流。在发送数据后,模式空间将会被清空。
注意:
-
在所有的文件内容都被处理完之前,上述过程重复执行,知道所有内容被处理完。
-
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ed命令都是在模式空间内执行的,因此输入的文件并不会
发生任何变化,除非是用重定向存储输出。
sed用法
格式:
sed -e '操作' 文件1 文件2 ...
sed -n -e '操作' 文件1 文件2 ...
sed -f '操作' 文件1 文件2 ...
sed -i -e '操作' 文件1 文件2 ...
sed -e 'n{
操作1
操作2
...
}' 文件1 文件2....
常用选项:
| -e 或–expression= | 表示用指定命令来处理输入的文本文件,只有一个操作命令可时以省略。 |
|---|---|
| -f 或–file= | 表示用指定的脚本来处理输入的文本文件。 |
| -h 或–help | 显示帮助 |
| -n | 禁止sed编辑器输出,但可以与p命令一起使用完成输出。 |
| -i | 直接修改目标文本文件 |
常用操作:
| s | 替换,替换指定字符。 |
|---|---|
| d | 删除,删除选定的行。 |
| a | 增加,在当前行下面增加一行指定内容。 |
| i | 插入,在选定行上面插入一行指定内容。 |
| c | 替换,将选定行替换为指定内容。 |
| y | 字符转换,转换前后的字符长度必须相同。 |
| p | 打印,如果同时指定行,表示打印指定行;如果不指定行,则表示打印所有内容; 如果有非打印字符,则以 AscII码输出。其通常与-n”选项一起使用。 |
| q | 退出sed命令 |
| = | 打印行号。 |
| n | 移动到下一行操作 |
| l(小写L) | 打印数据流中的文本和不可打印的ASCII字符(比如结束符$、制表符/t) |
sed打印
示例:





示例;for循环,sed命令显示奇数行偶数行
[root@localhost data]# cat 1.sh
#!/bin/bash
a=1
for i in `cat file.txt`
do
if [ $[a % 2] -eq 1 ]
then
echo "$i 是奇数行"
else
echo "$i 是偶数行"
fi
let a++
done
[root@localhost data]# bash 1.sh
aa 是奇数行
bb 是偶数行
cc 是奇数行
dd 是偶数行
ee 是奇数行

对比两种方式明显sed要比for循环简单的多
示例:打印指定字符行


sed删除
示例:



sed替换
格式:
sed '行范围 s/旧字符串/新字符串/替换标记'
| 替换标记 | 作用 |
|---|---|
| 数字 | 表示新字符串将替换旧字符串的第几处匹配的地方 |
| g | 替换所有匹配到的地方 |
| p | 打印替换命令匹配的行,与-n一起用 |
| w 文件 | 将替换的结果写到文件内 |
示例:








批量使用多条规则对文件进行修改
示例:将规则写入脚本使用-f选项执行脚本


注意:使用sed命令w是将执行的行进行保存尔这里的重定向是将所有行重定向到文件内当然重定向也可以实现将执行行重定向到文件内。

示例:将/bin/bash替换为/sbin/nologin
注意这里的sed命令s后跟的/为分隔符尔/bin/bash里的/为普通字符所以要加/转义符

sed替换与vim末行模式替换相似
示例:




sed增加行内容
格式:
sed '行范围操作符 插入内容' 文件
常用操作:
a: 增加,在当前行下面增加一行指定内容。
i: 插入,在选定行上面插入一行指定内容。
r: 读入文件内容
示例:



sed剪切粘贴与复制粘贴
格式
sed '行范围 {操作1;操作2};行操作3' 文件
常用操作:
H:复制
G:粘贴
d:删除
示例剪切粘贴:

示例复制粘贴:

sed字符/字符串交换
示例:


原创文章,作者:wur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pnotes/26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