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端传来json数据时,后端有两种方式可以接收:使用POJO和Map进行接收。
前端json数据
{
id:121, //数字
name:"lhj", //字符串
scoreList:[ //对象
{Java:95},
{Python:98},
{C++:94}
]
}
一、使用POJO
若前端传递过来的数据刚好和我们的bean实体对象属性一致,则可以使用对象的形式接收。
后端实体类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core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List<ScoreList> scoreList;
}
后端Controller
@PostMapping("/student/score")
public void getScore(@RequestBody Score score){
System.out.println(score);
}
● 前端数据和bean对象属性要一致
● 必须使用@RequestBody注解
二、使用Map接收
若前端传递过来的数据很复杂,没有对应的POJO与其对应,就可以用Map进行接收。
后台Controller
@PostMapping("/lhj/getdata")
public void getData(@RequestBody Map<String,Object>map){
System.out.println(map);
}
对于Map<String,Object>,值的类型建议设置为Object,这样可以使Map能接收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字符串、数字、数组和对象等。
使用POJO和Map接收的比较
1、map的优点:
● 灵活性更强,易扩展,耦合度低;
● 代码简洁;
● MyBatis查询的返回结果本身就是Map,效率可能会比返回JavaBean高。
2、map的缺点
● JavaBean的数据在编译期就会对其进行校验,如果出错会直接提示。而Map的数据则需要到sql层才会进行处理检验。因此如果map的参数名称写错、参数值如果多传乱传只能到sql层才会被发现。
● Map中所拥有的参数个数、类型、每个参数代表的含义对外不透明,团队开发及后期维护难度大
3、JavaBean的优点:
● 面向对象的良好诠释;
● 数据结构清晰,便于团队开发和后期维护;
● 代码足够健壮,可以排除掉编译期错误;
4、javabean的缺点:
● 代码量增多,大量时间去封装用到的表对象。
● 可能会影响开发效率。
三、PO和VO相结合
● 创建PO与数据库字段对应,用于对数据库的操作;
● 创建VO用于封装和前端打交道的数据,使用VO可以避免使用Map
四、vue前端修改json数据
1.json数据
- JSON 指的是 JavaScript 对象表示法(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
JSON 语法是 JavaScript 对象表示语法的子集。
- 数据在名称/值对中
- 数据由逗号 , 分隔
- 使用斜杆来转义 / 字符
- 大括号 {} 保存对象
- 中括号 [] 保存数组,数组可以包含多个对象
json是map和数组互相嵌套的结构,可以通过javascript对数组和map的操作实现既定格式的json数据构造
2.修改json数据
<script>
let array = [];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 let array= [],
};
},
methods: {
open() {
for (let i = 0; i < 5; i++) {
array[i] = {};
array[i].judgeid = "123";
array[i].byjudgeid = "123";
}
console.log(array);
},
},
};
</script>
3.给json对象添加删除修改属性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json对象
var json={ "firstName":"Bill" , "lastName":"Gates"};
//给json对象添加新的属性并赋值
json.sex="man";
//也可以如下添加新的属性并赋值
json["sex"]="man";
//删除json对象的firstName属性
delete json.firstName;
//也可以如下删除firstName属性的值
delete json["firstName"];
//修改json对象的firstName属性的值
json.firstName="Thomas";
//也可以如下修改firstName属性的值
json["firstName"]="Thomas";
</script>
参考:
https://blog.csdn.net/IT__learning/article/details/115026067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pnotes/280053.html